正文 第10章 在困境中體味人生(2 / 3)

一個誌向遠大的人一定要學會忍耐和等待。當然,吃眼前虧的目的是為了留住“青山”,要以吃眼前虧來換取長遠的利益,如果因為不吃眼前虧而蒙受巨大的損失或災難,甚至把命都弄丟了,那還有什麼意義呢?要想成大事,在必要時就需要放下所謂的麵子和尊嚴。

處事不宜明白,但模棱持兩端可矣。—語出《資治通鑒》

語意:為人做事不應該弄得太明白,模棱兩可就行了。

據《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在位時,以蘇味道為宰相。蘇味道前後在相位數載,嚐謂人曰:“處事不宜明白,但模棱持兩端可矣。”所以人們都叫他“蘇模棱”,成語“模棱兩可”即源於此。這句話的含義是為人處世不能不明是非,也不能過於辨明是非,更不能指責是非。

鄭板橋曾說:“難得糊塗。”意思是,為人處世就應該做到圓而不滑、世而不故。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節問題上就不必過分計較。精通待人處世之道的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常遵循這樣的原則。這樣做人自然會八麵玲瓏。要知道,每個人在不同的場合,總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一旦相互計較,將會產生很壞的影響。所以,與人交往時,最好還是和氣相處,不要計較是非對錯。

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說於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語出《韓非子·說難》

語意:君主想自誇智能,進說者就替他舉出別的事情中的同類情況,多給他提供根據,使他從我處借用說法,而我卻假裝不知道,這樣來幫助他自誇才智。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一句不慎的話便可能使臣民人頭落地。因此,聰明的臣子總是直話不直說,而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古代這就叫諷諫。為我們所熟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講的就是諷諫的方法。而韓非子在此講的是另一種諷諫方法,即麵對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君主,臣子應該如何“措手足”。韓非子告訴我們,麵對這樣的君主就應該為其廣開言路,陳說眾端,讓他選擇最佳答案以滿足其炫智心理,從而達到自己的諫說目的。

古為今用,我們在麵對剛愎自用的上級時,也要學會見機言說,懂得察言觀色,善加分辨,給足他麵子,如此解決問題,何樂而不為?

諛言順意而易說,直言逆耳而觸怒。—語出《為君難論》

語意:阿諛奉承的話順著對方的心意說,就容易讓人高興;忠誠正直的話往往聽著不順耳,所以容易觸怒別人。

在現實中,人們口頭上把直來直去的性格稱為一種美德,大加讚賞。但問題是,逆耳之言著實讓人心裏不舒服,也會使人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很多人嘴上說喜歡直來直去,內心深處卻並不喜歡。因此,我們應本著“忠言順耳更利於行”的原則向他人提建議,這樣婉轉地表達意思,讓聽意見的人容易接受,就會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使大家能融洽相處。反之,如果你本著“忠言逆耳利於行”的方式做事,會讓聽者覺得話語十分刺耳,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因此,談話的策略和方法很重要。

死生無命,富貴在錢。—語出《錢神論》

語意:一個人的生死並非命中注定,一個人的富貴取決於錢的多少。

人們常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而晉人魯褒卻認為“錢多的人處在別人前麵,錢少的人則隻能居於別人之後”。處在前麵的人就能夠成為君主或官員,而處在後麵的人則隻能是臣子和奴仆。誰失去了錢誰就會變得貧弱,誰得到了錢誰就會變得富強。錢可以讓人化險為夷,可以把人從死亡的險境中救出來;失去了錢,高貴的人也會變得貧賤,活得好好的人也會被奪去性命。

在當今社會,很多人把金錢當做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在獲取錢財時要遵守道義,要靠正當的途徑和誠實的勞動去獲取。這樣的成功才會獲得社會的認可。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語出《勸學》

語意:站在高處招手,胳膊並未加長,可是人在遠處就看見了;順風呼喚,聲音並未加強,可是人聽得清楚明白。……擁有大智慧的人,先天資質與一般人沒有什麼兩樣,隻不過他們更善於利用外界條件。

我們在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時,總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對手,在這種情況下,借助外力或他人是獲取成功的一個重要手段。而這一做法其實也就是古代兵書《三十六計》所講的借刀殺人。“借刀殺人”就是借助他人之手或他人之力來鏟除異己以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殺人”是廣義的,也是狹義的。借刀殺人者,不需要自己赤膊上陣,不需消耗自己的實力,更不會落得殺人凶手的罪名,真可謂聰明絕頂。

在現實生活中,隻要你稍動腦筋,就會發現許多可借助的力量能幫助你實現自己的理想。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語出《詩經·大雅·烝民》

語意:既明事理又善思索,便有效地防衛了自身。

隻有做到“既明且哲”,才能做到“以保其身”,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如果不“明”不“哲”,那麼必將“不保其身”。這本是一個褒義詞,雖然時下都把它作為一個貶義語來用,但曆史的經驗告訴世人這樣一個道理:在待人處世過程中,萬不可把事做絕,要為自己留條後路。另外,在多數情況下,要注意隱藏自己的才華,在處理事情時,要有快速應變的能力,隻有這樣才能“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在待人方麵,如果與人發生爭論,切忌說過頭話或絕情語。在處世方麵,對一些不太好把握的事,千萬不要明確表態,可多說點兒無關痛癢的話;對於難以回答的問題就先放一放,免得考慮不周,使自己受牽連;對於那些表麵看來無關大局的事,也要含蓄地處理,巧妙地避開有爭議的問題,以免引火燒身。

逢人隻說三分話,隻此便是不忠。—語出《朱子語類》

語意:遇人說話隻講三分而不和盤托出,這種做法是不忠實的。

“逢人隻說三分話”,這在儒家看來是不忠實的。但是,你忠於別人,別人卻未必忠於你。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為了保全自己,還是“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比較好。這就提醒我們,在待人處世過程中,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把自己的老底交給對方。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留下七分話,不要全盤托出。

這種做法不代表不誠實,因為,說話需要看對方是什麼人,如果對方不是可以盡言的人,你即使說三分真話,也已過多了。古語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對方倘不是相知的人,你暢所欲言,以快一時,對方的反應又如何呢?你說的話是屬於你自己的事,對方願意聽嗎?所以,逢人隻說三分話並非是不忠的做法。

見事之人不多事!—語出《恥言》

語意:能預見事情發展趨勢的人不會節外生枝!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多管閑事的人。毫無疑問,這類人是讓人十分反感的。還有一類人,他們見到別人做出了成績或出了名,就千方百計損毀別人;見到不如自己的人又冷嘲熱諷,借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這種人處處要求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卻不懂得尊重別人。在處理重大問題上,又往往意氣用事,我行我素,主觀武斷。很顯然,這類人也是讓人反感的。因此,這種人大多不會做出什麼成績,更不會有發展前途。

因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見事之人不多事”,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未成名之時,勤勤懇懇,出名時也不飛揚跋扈。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當然,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需要經過長期磨煉的。如果我們明確了哪些事情要全力以赴地去做,那麼,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就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做到心胸寬廣、寬容待人,人們就會樂於同我們交往,有了別人的支持,事業才會有長遠的發展。

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語出《荀子·榮辱》

語意:對人講有幫助的話,比布帛還溫暖;講傷害人的話,比矛戟造成的傷口更深。

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一些口角,給彼此造成永遠的傷害。其實,幾句惡言也不至於使雙方產生不共戴天之仇,矛盾總是可以化解的。因為,敵意是一點兒一點兒增加的,也可以一點兒一點兒削減。中國有句老話,冤仇宜解不宜結。常言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仇人少堵牆。”得罪一個人,就為自己堵住了一條去路。得罪君子,冤仇極易化解。倘若得罪的是小人,可能就為自己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的炸彈。他即便不當麵報複,也會在背後對你造謠中傷,你有理也變無理,實在不值得。

這裏所強調的不輕易得罪人,並不是無原則的。當事有不可忍時,當正義公理不能伸張時,還是要有雷霆之怒的,否則就成了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這種做法雖然有可能為自己堵住一條去路,但會贏得更多人的欽佩和讚譽。

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語出《中庸集注》

語意:君子用來對付人的辦法就是,用那個人對付自己的辦法來對付他。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句話引申開來,也就是以牙還牙、以毒攻毒、以黑反黑。它是人們常用的一種反擊方法,恰當地使用它不失為一種應變之道。曆史上以此為處世哲學的大有人在,比如,包拯以暴製暴,海瑞以軟釘子對付欺世盜名的鄢懋卿等,都是對“以黑反黑法”的成功運用。現今,在職場上,人們鬥智鬥勇,也需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商場上,為了取得主動權,也需要適時采取這種方法,以便穩操勝券;在處世中,對那些欺世盜名的小人,也要不失時機地運用此法。

我們要懂得合理運用這一處世策略,但也要學會寬容別人。若能寬容自己的仇人,有朝一日他良心發現,必然會找機會報答你。因此,做人要胸襟寬廣,不能睚眥必報,這樣才會贏得世人的尊重。

待小人宜寬,防小人宜嚴。—語出《格言聯璧》

語意:要以寬廣的胸懷對待小人,但更要小心謹慎地防備小人。

人們都知道防備小人必須謹慎。但是,除了防,你還需要待之以寬。因為,小人有個特點,那就是,無論你平時對他多麼好,曾經為他做過多少事,隻要你一朝得罪了他,你以往為他所做的一切就全部化為泡影。你以往對他的好,他也全部都會忘記。“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小人是指那些陰險奸詐、居心叵測的人,他們無情無義、無信無德,時常會暗箭傷人。所以,我們要用寬廣的胸懷包容他們,以免被利用或陷害。

笑中藏刀,柔而害物。—語出《十八史略》

語意:笑裏藏刀,看似溫柔,卻能夠殘害萬物。

笑裏藏刀的人看起來很溫和,其實最厲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臉色的人,特別是遇到不順心的事仍能鎮靜如常的人,往往是在社交場合中最受歡迎的人。不過,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動物,能真正做到始終保持自然的神態、喜怒不形於色的人往往都是心機極高之人,也是很可怕的。唐朝權相魚朝恩說:“因氣而怒乃是人之常情,這種人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氣而不怒的人,或在本該發怒時反而裝出笑容的人,因為這種人的奸詐陰險是很難猜測的。”

當然,要真正做到深藏不露或喜怒不形於色絕非易事,特別是對於年輕人來說,更是極難做到。在待人處世過程中,一個人若能喜怒不形於色,就會有好的人緣,成為社交場中的高手。因此,若想成為待人處世的高手,就要學會深藏不露、溫文爾雅、笑麵如花。這並不同於膽小怕事,它是對真實感情的一種掩飾而不是扼殺,是為了保全自己而不是苟全性命,它的“不露”是暫時的,它其實是滿含殺機的,隻要時機—到,就會“殺人”於無形,盡顯崢嶸本色。

唐玄宗曰:“此胡腹中何所有?”安祿山對曰:“有赤心耳!”—語出《十八史略》

語意:安祿山胖得肚大如鼓,唐玄宗就問他的肚子裏麵是什麼,安祿山答道:“隻有赤誠之心。”

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待人處世應講究正直坦誠,說假話最要不得。然而現代厚黑學卻不這樣看,它不僅鼓勵人們要說假話,而且讓人把假話當成真話來說。如果安祿山不拍著肚子,信誓旦旦地表示滿肚子都是赤誠之心,他就不會得到玄宗的莫大信任。世上之人個個都喜歡聽悅耳的話語。

在待人處世過程中,要想受人歡迎,就要時刻注意打點好對方的耳朵,給人留足麵子。因為隻有給人麵子,才能為自己爭得更多的東西。不給別人留麵子的人,到頭來很可能連自己的麵子也丟得一幹二淨。大多數情況下,忠言都是不給人留麵子的,正是因為“忠言逆耳”,曆史上才有那麼多忠臣良將斷送了前程。即使像唐太宗那樣開明的皇帝,也數次被魏徵的忠言氣得發抖,幾次要殺了這個可惡的“魏老道”。要不是長孫皇後,恐怕十個魏徽也早就沒命了。因此,在特殊情境下,把假話當成肺腑的真話來講,不失為一種靈活的處世之道。

聞事不喜不驚者,可以當大事。—語出《讀書錄》

語意:善於克製自己的感情、遇事不動聲色的人,可以擔當大事。

厚與黑固然是人之本性,行厚黑也是人情之自然。但是,真正的大厚大黑者都懂得深藏不露。因此,行厚黑的人往往是默默去做而不張揚,否則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實際上,真正能擔當大事者,也著實是那些懂得深藏不露以及善於克製自己感情的人。

生活當中有很多人,他們嘴裏藏不住東西,肚子裏放不下東西,大事小事如不跟別人說一番,他心裏就不舒服,往往是事情還沒怎麼樣,別人卻早已全部知道了。這樣的人顯然不能辦成大事。

因此,要使自己在社交場合中遊刃有餘,就要學會小心謹慎地掩飾自己。

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語出《禮記·表記》

語意:口頭上許諾得很好聽而沒有實際行動的人,一定會招來怨恨和災禍。

社會的進步離不開誠信。誠信是一種美德、責任和力量。一個人言行一致,才會受到別人的信賴和尊重。不守信用、不重承諾的人,即使眼前沒有禍,怨也一定會及其身。這也就是《左傳》所講到的“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但是也應注意,說場麵話是現實社會交往的需要,也是待人處世中不可缺少的生存智慧。

如果在一些場合對方運用人情壓力來求你,你若當麵拒絕,場麵會很難堪,而且會馬上得罪一個人。這個時候,如果你不把胸脯拍得響點兒才容易“怨菑其身”。所以,學會臉不紅心不跳地說出漂亮的場合話,才能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