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壽平(公元1633—1690年)毗〔pi啤〕陵(今江蘇武進縣)人。原名格,字壽平,後以字為名,改字正叔,號南田。他小時候,正值明末清初朝代更替的動亂年代,13歲曾隨其父投入福建反清起義的隊伍中。公元1648年(15歲)兵敗被俘,後輾轉逃回家鄉。遂發奮讀書、學畫,終於在詩、書、畫、文方麵都獲得了非凡成就。他曆經憂患,誓不參加科舉考試,以賣畫為生,從不趨炎附勢。公元1690年,58歲的惲壽平,病死故鄉,家貧辦不起喪事,還是好友王翬替他料理喪葬。據說,惲壽平與王翬關係很好,最初他們都擅長山水畫,常在一起遊覽山川,切磋畫藝。後來,惲壽平覺得王翬的山水畫畫得太好了,說:“君獨步矣!吾不為第二手也。”意思是說,畫山水沒有人能超得過你,我不做第二等畫家。於是,他就專心畫花鳥,深入研究北宋徐崇嗣的“沒骨法”,並結合觀察客觀對象,創造出自己的繪畫風格。惲壽平的畫,色彩明麗而不俗豔,格調清新而不冷寂,深得人們的喜愛與推崇,許多人都學習他的畫法。對清代以及近現代花鳥畫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傳世作品很多,如《落花遊魚圖》、《五清圖》、《紅梅山茶圖》、《桃花圖》、《梅竹圖》、《林居高士圖》、《出水芙蓉圖》等。現以《出水芙蓉圖》為例,看看他的繪畫風格。
《出水芙蓉圖》高27.5厘米,寬35.2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左側一柄荷花衝泥而起,臨風怒放,瓣瓣鮮紅,嬌豔無比。在水麵上,有一片半枯的荷葉,猶如一夜霜打,殘破凋零。一枝落盡花瓣的蓮蓬,掩映其中,這分明已經不是“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炎炎夏日,而是“草木搖落露為霜”的深秋時節了。但是,仍有一片“猶開最小錢”的新葉鑽出水麵,與盛開的荷花相映成趣,顯示著倔強的生命力。荷花出於汙泥而不染,姿色婀娜,芳香怡人。因此,古人常以荷花為美麗純潔的象征。作者又題詩曰:“衝泥抽柄曲,貼水鑄錢肥,西風吹不入,長護美人衣。”他不僅將這朵迎著蕭蕭秋風盛開的荷花比作品格高潔、資質豔麗的美人,而且讚美她不畏風刀霜箭的堅強性格。並以此來抒發畫家自己的孤高情懷。
在畫史上,與“四王”並提的畫家,還有吳曆和惲壽平,被稱為“四王、吳、惲”或“清六家”。吳曆以山水畫聞名,惲壽平則以沒骨花卉稱著於世。畫風清新秀麗,影響巨大。
王翬(公元1632—1717年)字石穀,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劍門樵客,晚年號清暉主人,江蘇常熟人。出身書香門第,其祖父、伯父均善畫。王翬自幼受家庭影響,酷愛繪畫。曾先後跟隨王鑒、王時敏學畫。王時敏曾帶著他周遊大江南北,觀賞很多收藏家所藏曆代名畫。王翬潛心一誌,細細研究,盡得各家畫法。是時,畫壇摹古之風盛行,王翬遂聲名顯赫,被人稱為“畫聖”。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王翬奉康熙帝詔旨,與其他畫家共畫《南巡圖》,描繪康熙從北京到江南各地巡視遊曆的經過事跡。王翬主畫山川樓閣、江海波濤。畫成後,康熙皇帝非常滿意,遂賜王翬一把題著“山水清暉”的畫扇,並想給他官職,王翬沒有接受,回老家去了。從此自稱清暉主人。後居家20餘年,潛心於繪畫,至老不輟。王翬的山水畫,功力深厚,筆墨純熟,被尊為清代集傳統筆墨之大成者。他早年畫風趨於秀潤、清麗,晚年開始重視觀察自然,風格轉向蒼勁渾厚。他的弟子頗多,其畫風影響畫壇數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