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被尊為正統的畫家(2 / 2)

王翬現存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南巡聖典圖》、《設色萬裏長江圖》、《寒林小景圖》、《夏麓晴雲圖》、《夏木垂蔭圖》等。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溪山紅樹圖》描繪秋天山林的景色,很有特點。山腳下溪水潺潺,微波蕩漾,岸邊有秋林層層,紅翠相間。過小橋穿林而行,有數間茅舍迎於路邊,再順著這彎彎曲曲的山道盤旋而上,村舍錯落,布於山腰。轉而石高林密,蒼茫中小路隱沒,飛流直下。山頂上寺院佛塔斷雲隔霧,依稀可見。遠處一峰突兀而起,氣勢非凡。縱覽全圖,猶如置身山林,令人想起“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的詩情畫意。此圖用筆秀潤,山石以淡墨幹筆,皴擦點畫而成,顯得蒼茫深厚,樹木以朱紅、深黃、赭赫等點染,並以濃墨、石綠色襯托,很有生氣。這件精美的作品,不僅王翬視為平生佳作,還得到王時敏的盛讚。說它風格奇崛,並因“飽玩累日”而治好了他的咳嗽病,遂愛不釋手,但又不忍奪人之珍愛,隻好還給王翬。後來惲壽平見此畫,也“驚歎欲絕”,想收藏它,但王翬“沾沾自喜,有五十城不易之狀。置於案頭摩娑十餘日,題數語歸之”。後來,此畫被一個姓潘的鹽商以重金購去,使惲壽平感慨萬千。

圖中所有的花、葉、果實,都用色彩直接染畫而成,不用先以墨線勾外輪廓,然後填色的方法,所以叫“沒骨法”。它也區別於單純以黑白水墨表現花卉的水墨寫意。由於直接用色點染,一瓣之中,濃淡相映,勻稱調合,生動而微妙地表現出荷花、荷葉鮮活水靈的綽約風姿,且使人感到空濛濕潤之氣從紙上而生,清香陣陣,韻味無窮。

在清代山水畫中,以“四王”的勢力最大,他們的畫風被尊為山水畫的正宗,影響畫壇兩個多世紀。“四王”是指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翬〔hui灰〕、王原祁。他們主張摹仿古人,尤其是“元四家”的作品,講究筆墨的靜氣、書卷氣,較少注意師造化。其中,王翬名聲最大,技巧最全麵,功力最深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