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殘(公元1612—1692年)俗姓劉,字介丘,號石谿、石道人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20歲削發為僧,雲遊四方。後清兵南下,曾避居深山,曆盡艱險。中年後,居南京牛首祖堂山幽棲寺,深修禪理,精研書畫。以山水畫最出色。多取法王蒙、吳鎮,但能結合自己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感受,加以變通而另具新貌。如《蒼翠淩天圖》、《蒼山結茅圖》、《山高水長圖》、《溪山幽居圖》等,筆法蒼勁,墨氣沉著,設色精湛,構圖嚴謹,平中見奇,頗有淳厚、幽深之趣。
明末清初,在南京聚居著許多畫家,清人張庚著《國朝畫征錄》將其中的龔賢、樊圻、高岑、鄒喆〔zhe哲〕、吳宏、葉欣、胡慥〔zao造〕、謝蓀八人合稱為。成就最高的當屬龔賢,他被目為“金陵八家”之首。
龔賢對南京附近的山林坡石景色十分熟悉,經常出入其中,悉心觀察體驗。他發現,要表現江南山川的濕潤厚重特色,就必須改變流行的那種疏朗秀潤的用筆。他吸取了宋人的積墨法,不論畫樹木還是山石都多用枯筆幹墨,層層積染,並分出暗麵與亮麵,生動表現出山石厚重、樹木蔥鬱的感覺。他雖然很少用潑墨,畫麵卻有潑墨淋漓、蒼潤、深厚的效果。如《夏山過雨圖》描繪夏日雨後山林景色。山腳下坡石起伏,層林密布。枝葉繁茂,鬱鬱蒼蒼。遠處峰巒疊嶂,凝重渾厚,唯有林中霧嵐、山間煙雲回蕩其間,使畫麵虛實相濟,層層深遠。在濃密深邃之中,有一縷夕陽穿過,照亮了樹的枝幹,襯托著雨後青山更加深沉蒼翠。山石樹木,濕淋淋的,好像剛剛被雨水洗過,黑壓壓地宛如暮色降臨。觀此圖,仿佛有一股濕潤清新之氣迎麵撲來,使人耳目一新。
注釋:
弘仁出家後才開始學畫,深受倪雲林、黃公望的影響。但他是個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家,學習傳統並不一筆一劃地單純摹仿,而是古為今用,從對大自然的感受中,自創新意。曾有詩雲:“敢言天地是吾師,萬壑千崖獨杖藜。夢想富春居士好,並無一段入藩籬。”弘仁的山水畫,清新淡雅,以簡潔、秀潤的筆墨變化,表現山川的偉岸,林木的生意。畫黃山景色最多,也最具特色。在他的《黃山鬆石圖》(高198.7厘米,寬81厘米,現藏上海博物館)中,峰巒聳立,古鬆倒掛,生動地表現出黃山的挺拔雄奇。該畫運墨精微,著色淡雅,使人如臨其境,在冷峻的靜寂中,生發著堅強、悲壯之感。當時,江南人以有沒有弘仁的畫定雅俗,就像前人重視倪雲林的作品一樣。可見弘仁的山水畫已開創和確立了自己的風格。在美術史上被尊為的先驅。他的作品還有《黃山天都峰圖》、《黃山真景冊》。
弘仁(公元1610—1664年)本姓江,名韜,字六奇,安徽歙〔she舍〕縣人。明亡後,他曾抱著複國的希望投奔在福建稱帝的唐王聿鍵,但唐王政權很快崩潰,他便在武夷山削發為僧,更名弘仁,字漸江,又名無智。以後便雲遊四方,數次登黃山,遊西湖、蕪湖、宣城,晚歲到廬山,幾乎一生都在名山大川中度過。雲煙空濛的山光水色,不僅陶冶了他的情操,也成就了他峭拔、簡潔的繪畫風格。
清初畫壇,存在著“摹古”和“創新”兩種不同的畫風。革新的一派畫家,反對陳陳相因,強調不受古人成法的約束,主張另辟蹊徑。最有代表性的畫家是被稱為“四畫僧”的弘仁、髡〔kun坤〕殘、朱耷〔da搭〕、石濤。
石濤(公元1642—1707年)原姓朱,名若極,廣西人,是明代皇族後裔。明亡時,他才兩歲。為了躲避清朝統治者的迫害,他很小就出家做和尚,法名原濟,號石濤。別號很多,有清湘陳人、苦瓜和尚、大滌子等。作為明宗室後裔,在清朝統治下生活,他內心充滿了矛盾。一方麵有國破家亡之恨,另一方麵,他畢竟缺乏對明代生活的清楚記憶。長大成人後,清王朝的統治已日趨鞏固,“複國之思”不過夢想而已。他很佩服康熙皇帝的英明,曾在康熙南巡時寫詩作畫,兩次到南京、揚州接駕,感歎知遇,引以為榮。他也曾在北京呆過三年,後離去,便登山涉水,雲遊四方,飽覽祖國名山大川。晚年定居揚州,專心於繪畫創作。直到66歲去世。在藝術創作上,石濤才華橫溢,山水、人物、花卉樣樣精通;粗筆、細筆無所不能,且風格多樣。有的沉鬱豪放,有的飄逸秀雅。石濤一生反對泥古不化,激烈地聲討摹古風,響亮地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當隨時代”、“我自用我法”等革命性主張。對後世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