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筆墨情趣(2 / 3)

《葛稚川移居圖》高139厘米,橫寬58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葛稚川,名洪,字稚川,晉代著名道士。丹陽句容(今屬江蘇省)人。出身於道教世家,少年起即好神仙導養之法,學習煉丹術。著有《抱樸子》等作品。葛洪聽說交趾盛產能煉丹的礦石,就攜帶全家南下廣州,進羅浮山隱居煉丹。羅浮山脈在廣東省增城、博羅、河原等縣境內,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至今還有葛洪煉丹的遺跡。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圖》描繪的正是葛稚川為尋丹砂攜家帶口搬遷羅浮山的情景。畫麵以山水為主,人物置於其間。層巒疊嶂,綿亙而起,飛瀑流泉,彙溪而下,叢樹茂盛,傍溪石而生。山道彎曲,盤繞回旋,時隱時現,一直通向深山。畫麵上,葛稚川一家數人正行進在穀底的山路上。行至木橋上的葛稚川,頭戴道冠,身著道袍,左手拿著一把羽毛扇,右手牽著一頭馱書卷的梅花鹿,正在回頭張望,似乎在招呼後麵的人。

受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在山水畫方麵宗法董、巨,融化李成,成就最高的元代畫家,當數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他們被後人稱為“元四家”。

注釋:

如果說,在“元四家”中,倪瓚的山水畫是疏體,以蕭疏見長,那麼王蒙的山水畫就可稱為密體,以茂密取勝。《葛稚川移居圖》就是這種繁密作風的代表作之一。

《富春山居圖》高33厘米,橫636.9厘米,是一幅描繪浙西富春江一帶景色的長卷。展卷望去,峰巒坡石、秋水疏林,綿延起伏,間有村落、亭台、漁舟、小橋。飛泉直下,溪流涓涓,淺灘逶迤,山路彎彎。江水浩淼,蒼山幽遠。麵對畫卷,猶如坐在小船上逆富春江而上,在移動中觀看青山綠水,每觀每異,令人應接不暇。

吳鎮(公元1280—1354年)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魏塘鎮(今浙江嘉善)人。他飽讀詩書,善畫山水、竹石。性情孤高耿介,隱居不仕,曾在居所周圍遍植梅樹,以林和靖(北宋詩人,隱居西湖孤山,20年不入城市,有“梅妻鶴子”之說)自喻。他一生清貧,但絕不趨炎附勢。以賞梅作畫抒情遣興。據說他曾與畫家盛懋比鄰而居。當時盛懋很有些名氣,拿著金帛去盛家求畫的人絡繹不絕。而吳家則門庭冷落。吳妻不免埋怨幾句。吳鎮對自己的畫卻充滿信心,頗不以為然地說:“20年以後方能見出高低。”後來,吳鎮的聲望和影響果然遠遠地超過了盛懋。

趙孟頫的作品有兩個特點,一為工整,一為疏放。工整縝密畫風的代表作是《秋郊飲馬圖》。此圖高26.4厘米,橫100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描繪的是在秋日郊野牧馬的情景。近景畫一灣清澈的湖水,岸邊的秋林中走來一群駿馬。中景是遼闊的原野。遠處還有疏林坡岸依稀可見。畫中近、中、遠景層次分明,樹木、馬匹、人物比例得當,有深遠的空間感。《秋郊飲馬圖》繼承了唐、宋繪畫傳統,用線圓潤細勁,但又富於變化。設色秀麗、典雅,細節描繪具體入微,但整體效果卻簡括而靜穆,有古樸博大的氣魄。

黃公望(公元1269—1354年)江蘇常熟人。本姓陸,名堅。因父母早逝,過繼給黃氏老人為義子。當時黃氏年已90,乍得子嗣,喜出望外,給他起名曰黃公望,字子久,以諧“黃公望子久矣”的意思。黃公望自幼聰慧,勤於學習。成年後,曾作過察院文吏和征收田糧一類的小官,後來受累於“權豪”們貪汙舞弊,被誣入獄。出獄後改號“大癡”,再無意於功名,遂放浪江湖。50歲左右才專心從事山水畫創作,至90多歲高齡,仍不輟筆,終於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有《九峰雪霽圖》、《江山覽勝圖》、《快雪時晴圖》、《富春大嶺圖》、《仙山圖》、《秋山無盡圖》等。最著名的是《富春山居圖》。

吳鎮的山水畫師法董源、巨然,筆法蒼勁有力,善於用墨,常以濕墨渲染,形成蒼蒼莽莽、渾厚沉鬱的繪畫風格。清代畫家惲南田在《甌香館畫跋》中說:“梅花庵主與一峰老人(黃公望)同學董、巨,然吳尚沉鬱,黃貴蕭散,兩家神趣不同,而各極其妙。”吳鎮的山水畫作品有《洞庭漁隱圖》、《漁父圖》、《鬆泉圖》、《雙檜平遠圖》、《清江春曉圖》、《嘉禾八景圖》等。除山水畫外,吳鎮還善畫墨竹,其畫風簡潔生動,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