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筌、黃居寀〔cai采〕、黃居寶父子,是西蜀畫院畫家。他們多畫珍禽瑞鳥、奇花異石,使用工細的雙鉤填色畫法,畫麵濃豔富麗,很適合宮廷貴族的欣賞趣味。後來被北宋宮廷畫家奉為規範,其畫風延續百年之久。黃筌的真跡流傳至今的有《寫生珍禽圖》,橫70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有十幾種蟲鳥和兩隻烏龜,描繪工整而真實。下方有“付子居寶習”五字,可能是給兒子居寶用的稿本。
《芙蓉錦雞圖》高81.5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一隻美麗的錦雞,落在木芙蓉的枝上,壓得枝葉微彎、嬌花搖曳。它立足未穩就被一對翻飛起舞的彩蝶吸引,回首凝視。左下角有幾枝耐霜的小菊花,迎風怒放。在這咫尺畫幅中使人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情趣。此圖采用雙鉤填色的工筆畫法,以精練的筆墨,準確而生動地描繪出花鳥的姿態和神情;設色豔麗而精致,呈現出雍容華貴的藝術風格。趙佶在這幅畫的左上方題五言絕句一首:“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fuyi服醫〕。”詩中讚揚了錦雞具備儒家的五種品德,想以此美化趙家王朝的太平盛世,並無可取之處。但是,他那纖勁剛健、矜持飄灑的被人稱為“瘦金體”的書法卻自成一體。右下角有“宣和殿禦製並書”的字樣。下麵是他特有的“天下一人”四字拚合在一起的草書簽押。它已成為識別趙佶作品的特殊標誌。
《雙鳥戲兔圖》高193.7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它描繪的是深秋景色。土坡上霜葉飄零,樹竹搖搖,衰草蕭蕭。兩隻山鳥,一棲於樹,一飛於天,在寒風中喳喳地鳴叫。似乎在說,冬天將來臨,未能營巢,無處棲身,如何是好。它們的叫聲使一隻出洞覓食的野兔,吃驚地扭著頭觀望……這一切是那樣真實生動而富有情趣,給這蕭索的秋色,增添了生命活力。畫中的雙鳥和野兔,造型準確,姿態生動,以工細有力之筆畫成;枯枝衰草則采用比較奔放靈活的半工半寫和小寫意的畫法。設色清淡,少用濃豔之色,使畫麵顯得更加疏曠。較之宮廷趣味的黃氏畫風,崔白對野景野趣,傾注了更多的熱情。他更善於描繪運動中禽鳥、花草的姿色,因而也更富有生活情趣。
趙昌(公元?—1016年)字昌之,四川廣漢(劍南)人。相傳他學畫從寫生入手。每天清晨,趁露水未幹,就到花圃中對花寫生,並自稱“寫生趙昌”。他畫的折枝花卉,具體真實,被稱為“曠代無雙”。有《寫生蛺蝶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傳世。
在藝術創作上,趙佶提倡“寫生”,注重“法度”,要求“形神兼備”。在宋人鄧椿寫的《畫繼》中有這樣的記載:龍德宮初落成,許多畫院高手畫的壁畫都未能引起趙佶的重視,唯獨賞識殿前廊柱拱眼上畫的一枝月季。原因是他通過認真觀察得知,月季花在四時朝暮中,其花、蕊、葉都不相同,而這枝月季畫的正是春季中午時候的形態,真實而生動。趙佶在繪畫藝術上能獨樹一幟,取得顯著成就,恐怕與他注重觀察事物、感受生活有重要關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