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鳥畫的形成,比人物畫和山水畫要晚。據畫史記載,唐代中晚期就有許多以畫花鳥畫名噪一時的畫家。如薛稷、邊鸞、滕昌祐、刁光胤等。雖然他們的作品已蕩然無存,但從記載看,當時的花鳥畫已擺脫了人物、山水畫的陪襯地位,獨立成科。至五代,花鳥畫迅速發展,出現了中國花鳥畫發展的第一個高潮。產生了以黃筌父子為代表和以徐熙為代表的兩個主要派別,畫史上所謂“黃家富貴,徐家野逸”說的就是他們繪畫風格上的差異。
北宋亡國之君徽宗趙佶酷愛書畫。他在位25年,政治上昏庸無能,麵對金兵的入侵,束手無策,公元1125年讓位給他的兒子欽宗趙桓,自稱“太上皇”。次年11月,汴京陷落,他和趙桓及宗族後妃等3000人被虜至金,受盡侮辱,1135年囚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
趙佶是個不稱職的帝王,卻是個著名的藝術家。他從小酷愛書畫,繼位前就與當時一些著名畫家相親近,並深受他們的影響。繼位後,對繪畫書法的愛好,也遠遠超過了對國家軍政大事的關心。他集古今名畫一萬多件,編纂為《宣和睿覽集》,敕編《宣和畫譜》20卷,完善了翰林圖畫院的建製,親出考題,招考繪畫人才進入畫院;他還經常親自督導創作,提倡寫生,等等。作為一個帝王,這樣身體力行,對宋代繪畫藝術的繁榮和發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趙佶多才多藝,愛好文學,喜歡填詞,精於書畫,他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麵的。對不同風格的繪畫,能兼收並蓄,其作品也常常表現出迥然不同的風格。從流傳下來的作品看,他的花鳥畫有色彩斑斕、富麗華貴的畫院風格,也有以墨為主、樸拙洗練的山野情趣。《芙蓉錦雞圖》就是他前一種風格的代表作。
易元吉(公元1001—1065年)字慶之,長沙人。開始亦畫花果,後見趙昌的畫,受到啟發,立誌要擺脫前人的窠臼,另辟蹊徑。於是,他進入深山野林,數月不回家,觀察猿猴獐鹿的生活情況,並認真作記錄。後來,他又在屋後鑿池,布置山石,種上花草竹蘆,馴養水禽山獸,以便經常觀察他們的遊息姿態。經過一番努力,易元吉的花鳥走獸畫贏得了前人未曾得到過的聲譽。如,宋代著名詩人秦觀在《觀易元吉〈獐猿圖〉歌》中有句雲:“易誌筆精湖海推,畫意忘形形更奇。”據說,皇帝曾令他在開先殿的西壁畫百猿圖,並先預付他材料費,不幸“畫猿才十餘枚,感時疾而卒”。相傳有《百猿圖》,可惜,今已不可見。隻有現藏日本大阪市美術館的《聚猿圖》和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猴貓圖》傳為易元吉所作。
入宋後,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黃氏畫風左右花鳥畫壇。到了北宋中葉,出現了趙昌、易元吉、崔白等重視寫生的大畫家,把花鳥畫又提高到了一個新階段。
徐熙是個江南文人,性情寧靜淡泊,專門畫江南的汀花、野竹、小鳥、魚蟲。粗筆濃墨,略施雜彩,色不礙墨,不掩筆跡。到北宋以後,徐熙之孫徐崇嗣將這種畫法演變成沒骨法,名聲大震。可惜,徐熙的真跡已不存。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鳳陽)人,生卒不詳,大約生活在11世紀。據記載,他博學好古,性格疏放,很有才華。除精通花鳥畫外,還能畫人物走獸。熙寧年間(公元1069—1077年),宋神宗曾命崔白及其他三個畫家,共畫垂拱殿屏風,崔白畫得最精彩,故他被任命為畫院藝學。然而,崔白性情疏闊,放縱慣了,不願在畫院受束縛,竟堅辭不受。後來神宗許他“非禦前有旨,毋與其事”才勉強就職。當時畫院中的花鳥畫,大多沿襲“雙鉤填彩”、“富麗工巧”的黃氏畫風,而崔白卻能在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對物寫生,大膽地創造出了清淡疏通、活潑自然的新風格。崔白的傳世作品有《雙鳥戲兔圖》、《寒雀圖》、《竹鷗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