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字叔達,鍾陵(今江西省南昌)人,生活在10世紀。被後人稱為南派山水畫的創始人。作品有《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龍宿郊民圖》、《瀟湘圖》、《溪山行旅圖》等。其中《瀟湘圖》最能代表他的繪畫風格。
郭熙的現存作品有《早春圖》、《窠石平遠圖》、《關山春雪圖》等。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早春圖》,縱158厘米,橫108厘米,畫於1072年。氣勢之雄偉可與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並駕齊驅。其中勃發湧動的情致,又是範寬作品中所沒有的。它描繪早春時節的清晨山景。還未散盡的霧靄,輕輕地浮動於山巒之間。還不曾發芽的樹木,舒展著枝椏,似乎在等待著和煦的陽光。山石被不知來自何方的神秘之光照亮,於明暗閃爍中,產生一種升騰欲動的感覺。山溪涓涓,淺水潺潺,又有行旅待渡的人物穿插其間,於清秀潤澤中,表現出萬物複甦,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踏歌圖》是一幅有人物情節的山水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上半部畫數峰峭拔,古木參差,都門遙遙,雲煙掩映。近處的山灣裏,巨石堅硬,草木初榮,柳枝挺拔,新篁〔huang皇〕搖曳,溪水潺潺,小路彎彎。田壟溪橋邊,有幾個農民歡娛地踏著節拍,邊走邊唱。他們似乎有幾分醉意,前麵的一個須發花白,手拿短杖作回頭狀,似與橋上那個右腿抬起,雙手打著節拍的農民相互唱和。後麵兩人也合拍而歌。在田壟的前方,有兩村童回頭看著他們,頑皮地嬉笑。如此這般的快樂,是去參加節日的盛會,還是酒足踏歌而歸?此圖上方有“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京。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的題句。傳為宋寧宗的皇後“楊妹子”所書。這顯然是帝王們以此來標榜南宋偏安一隅的繁榮太平,畫麵上洋溢著歌舞升平的歡樂氣氛。
李成(公元919—967年)字鹹熙,唐宗室後裔,長安人,五代時避亂流寓北海營丘(今山東臨淄),人稱“李營丘”。山水畫初師荊浩、關仝,後隱居山林,師法自然。他畫的平原寒林,最為瀟灑清曠。筆法灑脫,墨法精微,形成一種文秀風貌。李成的真跡在宋代已不可多見。目前,唯有現藏日本大阪美術館,與王曉合作的《讀碑窠石圖》傳為李成所作(一說為宋人摹本)。
北宋中晚期,著名的山水畫家還有郭熙、王詵〔shen申〕、米氏父子和王希孟等。
此圖原無作者款印,從後紙隔水上當時宰相蔡京的一段題跋可知,這幅畫是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四月八日皇帝賜給蔡京的。作者是畫院學生王希孟。題中記雲:“希孟年十八,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指宋徽宗)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據說,王希孟完成此圖後不久便病死,隻有此一件巨製傑構留傳於世。
《溪山行旅圖》高206.3厘米,寬103.3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圖中正麵有一大山突兀而起,巍峨雄峻,密林布於峰頂,更增加其蒼茫渾厚之感。飛流如線,千尺直下。山嵐霧靄回蕩於峰巒丘壑之間,拉開了主峰與近景的距離。細觀近處,大石盤結,古木蔥鬱,幽暗中見層層深厚。山溪如注,從盤石中汩汩而出。行人趕著馱運貨物的馬匹,在起伏蜿蜒的山路上行進,他們的出現,不僅襯托了山川的雄奇,也給畫麵增添了活潑的氣氛。
此圖水墨淡著色。山石用披麻皴法,山頂多用花青水墨小圓點,點簇。成功地表現出江南山水蒼茫、渾厚的特色。人物用鮮豔厚重的粉白、青綠、朱砂等點畫,在清幽淡遠的水光山色之中,非常醒目,但並不喧賓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