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詢問術與讀心術:如何通過交談看透一個人?(2 / 3)

談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而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成為我們談論的話題。在談話中,雖然談話者不是非常直觀地說出自己、透露出自己,但隨著談話的進行,談話者會在不知不覺、有意無意當中暴露出其性格。在這個過程中,注意談論內容是什麼,談論者的神態和動作怎樣。細心一點,一定會獲得一些有益的東西。

常常談論自己,包括曾有的經曆、自我的個性、對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態度和意見,等等,一般來說,這樣的人性格多比較外向,感情色彩鮮明而且強烈,主觀意識較濃厚,愛表現和公開自己,多少有點虛榮。具有自我陶醉的傾向,屬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那些言必談己的人,事實上最關心的對象就是自己。深信這個世界就是應該以他為中心來運轉,這種心理除了是一種自我陶醉,也有任性的性格傾向。此外,不僅談論自己,而且動不動就把話題集中在自己家人、工作、家庭等周邊事物的人,也可以將之歸類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與此相反,如果一個人不經常談論自己,包括曾有的經曆、自我的性格、對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態度和意見,等等,則表明這個人的性格比較內向,感情色彩不鮮明也不強烈,主觀意識比較淡薄,不太愛表現和公開自己,比較保守,多少有自卑心理。另外這種人可能有很深的城府。

一個人談論的內容多傾向於生活中的瑣事,表明他是屬於安樂型的人,注重享受生活的舒適和安逸。

一個人如果經常談論國家大事,表明他的視野和目光比較開闊,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個小圈子裏。

而愛發牢騷的人,多有壓抑心理,屬於否定型性格。牢騷是心理壓抑的一種發泄,從發泄的牢騷裏,可以發現一個人的心態和願望。抱怨薪水太低的人當中,有不少是因為本身不喜歡這項工作,透過抱怨工資低而把不滿的情緒表達出來;而會貶低上級主管的人,大都具有希望出人頭地卻又不易達成的欲望。這類型愛發牢騷成癖的人,除了心理壓抑和心存不滿之外,還出自一種虛榮心。

喜歡談論他人私事,對別人的私事或隱私追根究底的人,大多是有強烈支配欲的人。其與人交談時,話題總是圍繞著別人打轉,喜歡探聽別人的私事。議論他人隱私的人,以女人居多。對於和自己沒有多大關係的人,如社會名流、電影明星等,喜歡評頭論足,說長道短。這種類型的人除了有支配心理之外,也缺乏知心朋友,心靈空虛、孤獨,且不甘寂寞。

一個人如果喜歡暢想將來,則表明他是一個愛幻想的人,這種人有的能將幻想付諸行動,有的卻不能。前者注重計劃和發展,實實在在地去做,很可能會取得一番成就。但後者隻是停留在口頭說說而已,最終多會一事無成。

在談話時,比較注重自然現象,那麼這個人的生活一定很有規律,為人處世也非常小心和謹慎。

好提當年勇的人,跟人談話時,常去吹噓自己當年如何奮鬥的經曆,唯恐別人不知道他的光榮曆史,而結果,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好。

其實,從某個方麵來分析他,可以發現他是個對現實不滿的人,雖然他沒有用怨恨的語言傾訴他的想法,相反卻用自我表現的方式表達出來。

事實上,他還不知道這種自我吹噓的言談,很難適應時代的變化。可以看出他確實陷入某種欲求不滿的環境中,可能他的升職途徑遭受阻礙,或者無法適應目前所處的環境。所以他希望忘卻現實,喜歡追尋往事來彌補現在的境遇。這是一種倒退的現象,因為眼前的情況是如此的殘酷,所以,他仍用夢幻般的表情來談。從他的話題裏,別人會發現他的內心深處正在潛伏著一股無可救藥的欲求和不滿的情結。

有的人在和別人談話時,經常把話題扯得很遠,讓你摸不著頭緒,或者不斷地變換話題,讓別人覺得莫名其妙。這說明這種人有著極強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現意識,在他的意識中,很少把別人放在眼裏,而完全擺出我行我素的模樣,讓別人都去聽從他的主張,以他的意見為主導。

話題的內容不斷變化固然是個好現象,但談得離譜,一切都顯得毫無頭緒的樣子,那就會使聽眾感到索然無味。假如他是個普通人,總談些沒有頭緒的話題,或者不斷改變話題,東拉西扯,那就表示他的思想不集中,給別人留下支離破碎的印象。這說明他是個缺乏理性思考的人。

還有些衝著別人猛說自己長短的人。一般人絕少把自己的長短毫不隱瞞地表現出來,使得大多人會誤以為他是個“誠直之士”大可當作知心朋友,而與之深交。其實,依照心理學上的分析,一般的誠直之士,絕不會動不動就掀出自己的“底牌”,讓別人瞧個夠。自己的長處、短處,說來是一個人的內涵,把自己的內涵,輕易諸於眾人之前,是一般人不屑為之的。

碰到這種人你要知道他的本性是:沒有準則,容易見異思遷;對上司、公司的忠誠度大有存疑的必要;氣量太小,往往為薄物細故而與人鬧翻。

不提出自己的想法,隻是附和別人或順著別人話題的人,大多心性格寬厚並且能體貼別人。

過分使用客套話的人,心裏存有戒心。在人際交往中,恰當地使用客套話是必要的。但如果兩人的關係原本就相當好,一方卻突如其來地說些客套話,則說明其“心中有鬼”或另有圖謀。

同時,引用過度謙虛的言詞,表示此人有強烈的嫉妒心、企圖、輕蔑或戒備心,等等。

相反的,故意使用粗話的人,其內心其實是想與對方拉近心理距離,或者希望自己占於優勢地位。

有的人經常喜歡散布和傳播一些所謂的內幕消息,讓別人聽了以後感到忐忑不安。其實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滿足一下他們不甘久居人下的虛榮心。他們並不是心地太壞的人,隻要被壓抑的虛榮心獲得滿足之後,天下也就太平了。

與人談話時,一些見識淺薄、沒有心機的人就會很容易地把自己的不滿情緒傾訴給人聽。對於這種人,隻須當作一個普通朋友就行了。

假如和對方相識不久,交往一般,而對方就忙不迭地把心事一股腦兒地傾訴給你聽,並且完全是一副苦口婆心的模樣,這在表麵上看來是很容易令人感動的。然而,轉過頭來他又向其他人做出了同樣的表現,說出了同樣的話,這表示他完全沒有誠意,絕不是一個可以進行深交的人。

經常談論各種現象和人際關係的人,可能他自己在這一方麵頗有心得。

不願意對人指手畫腳、進行評論的人,偶爾在不得已的時候發表自己的看法,當麵與背後的言辭也多會基本保持一致,這說明這個人是非常正直和真誠的。

對他人的評價表麵一套,背地一套,當麵奉承表揚,背後謾罵、詆毀,表明這個人是極度虛偽的。

有些人不斷地指責他人的缺點和過失,目的是通過對比來證明和表現自己。

要想了解一個人的個性,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由對方的描述中道出自己的個性如何:可惜的是,一般人有時也未必真正了解自己,由自己中描繪出來的自己恐怕都會失真。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證實,個人的說話方式,正反映了其內心深層的感受,說不定透過說話方式來判斷一個人,會更為真實可信。

每一個人的說話習慣皆不盡相同,經過統計歸納結果發現,一個人的說活習慣與其行為模式有直接關聯,利用這種關聯作為識人的基本資料,有時遠比透過星相去了解一個人更為可靠。

在“稱謂語”中習慣把“我”掛在嘴邊的人,具有幼稚、軟弱的性格。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談話中頻頻使用“我”的人,自我表現欲強烈,時時不忘強調自己,唯恐別人忽略了自己。而習慣使用“我們”或“大家”來代替“我”的人,具有隨聲附和或依附團體的性格。喜歡在談話中引用“名言”的人,大多屬於權威主義者。不論場合、不分談話對象和主題,在與別人的交談當中,會使用名人的格言來駁斥對方或證明自己論調的人,往往缺乏自信,習慣借助他人之名來壯大自己的聲勢。說話時如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有類似的“狐假虎威”現象。

說話時喜歡夾雜幾句外語,令聽者感到困惑和別扭:這種類型的人通常希望借著語言來掩飾自己的弱點,多半是對於自己的學問、能力缺乏自信所致。

談話中喜歡引用長輩說過的話,比如常將“我媽說……”掛在嘴邊的人,表示其在心理和精神上尚未獨立。而有些女性喜歡借用母親的話來表現自己的意誌,如“我媽媽說你很有風度……”等,表明她們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獨立自主的個性。

如果一個人在敘述某一件事情的時候,隻是單純地在敘述,不加入過多的自我感情色彩,而且將自己置於事外,則表明這個人比較客觀、理智,情感比較沉著和穩定,不會有過激行為。

相反,一個人在敘述某一件事的時候,自我感情非常豐富,特別注意個別細節,則說明這個人感情比較細膩,會一觸即發。

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習慣於進行因果和邏輯關係的推理,給予一定的判斷和評價,說明這個人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客觀和注重實際,自信心和主觀意識比較強,常會將自己的思想觀點強加於他人身上。

如果一個人的談話屬於概括型的,非常簡單,但又準確到位,注重結果而不太關心某個細節過程,平時關心的也是宏觀的大問題,則顯示出這個人具有一定的管理和領導才能,獨立性較強。

如果一個人談話非常注重過程中的某個具體細節問題,對局部的關心要多於對整體的關注,則表明這個人適合於從事某項比較具體的工作。這一類型的人支配他人的欲望不是特別強烈,可能會順從於他人的領導。

有的人出口無贅詞。雖然每句出口成章,但是,句句無贅詞,交談中始終掌握總的核心。這種人並不多見,他自己有什麼嗜好,絕不到處瞎吹,也絕不會胡亂批評別人。腦筋靈巧,工作能力屬上上,前途大好。

出口無廢詞的人,一般而言,屬於那種不說便罷,一說起話來就口若懸河,大有勢不罷休的感覺,這種人善於賣弄三寸不爛之舌,論實力,往往是微不足道,沒什麼大不了。他們往往能力不怎麼樣,但是善於掩飾自己的無能。說得多,做得少(有時候,做了也等於沒做,效果很差,或是錯誤百出)。推卸責任是他的看家本領。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也屬於出口無贅詞的人。他們不善言辭,說起話來木木訥訥的,光看外表,還以為是個無能之輩,實則不然。他們善解人意,絕不讓人難堪。個性正直,言行一致。少說多做,而且所做的事都有板有眼,績效彰顯。

說話的速度快慢與一個人的性格絕對有關聯,一個慢郎中絕不會說出如連珠炮般的話語來。而同樣一句話,有可能因為語氣不同,而使得意思完全走樣。所以懂得從一個人談話的速度和語氣去了解對方的個性,無疑是掌握了一把開啟對方心理狀態的鑰匙。

說話速度快的人,大多性子急躁;而那些說話慢條斯理的人,多是慢郎中,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總是不疾不徐,反應比別人慢半拍。另外,通常不滿意對方或心懷敵意時,言談的速度就會放慢;相反地,當心裏有鬼或想欺騙他人時,說話的速度大多會不由自主地加快。一個平時沉默寡言的人,突然之間變得能言善辯、喋喋不休.表明其內心有不欲人知的秘密或心虛,想用快言快語作為掩飾。

充滿自信的人,談話時多用肯定語氣;缺乏自信或性格軟弱者,說話的節奏多半慢條斯理、有氣無力。

喜歡低聲說話的人,不是缺乏自信,就是女性化的表現。

而那些說起話來沒完沒了,希望話題無限延長的人,其內心潛藏著唯恐被別人打斷和反駁的不安,唯有這種人,才能以盛氣淩人的架勢一直說個不停。

喜歡用曖昧或不確定的語氣、詞彙作為結束話題的人,通常害怕承擔責任。

經常使用條件句的人,如“這隻是我個人的看法”“不能一概而論”“在某種意義上”或“在某種情況下”等,大多屬於神經質和怕得罪人的個性畏縮型。

聆聽他人講話時,眼光始終無法集中,不是東張西望就是玩弄手指頭,表示其對談話者感到厭煩;而頻頻重複對方的話,表示其對此談話內容具有高度的耐心與好奇心。

聽話時不停地大幅度點頭的人,表示他正認真地聽對方講話。而即使頻頻點頭示意,但視線不集中於對方身上的人,表示對對方的話題沒有共鳴;點頭次數過多,或者胡亂附和的人,多半不了解對方談話的內容;一麵講話,一麵自我附和的人,大都不容許對方反駁,性情極為頑固。這種人往往無法與聽者進行交流,總是一個人唱獨角戲,唯我獨尊。

酒之與人,可謂由來已久。古今中外,不管地理位置相距多麼遙遠,生活習慣相差多麼懸殊,各個民族的人卻都獨立地發明了酒,而且使之與各種文化、習俗、甚至政治、曆史發生深刻的聯係,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酒文化。

有的人甚至把飲酒和才情的發揮,文思的湧現、靈感的勃發等聯係在一起。李白鬥酒詩百篇;張旭喝了酒會以發醮墨,龍飛鳳舞地大書而特書;武鬆在景陽崗喝了十八碗酒,才打得死那吊睛白額猛虎。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除了特殊的人而外,大多數人喝多了酒,在酒精的影響下,會失去常態,所以,醉漢的話是不能全信,不可深信,但又不能不信的。這就要求在聽的方麵,須有更多一些講究。

人們常說:“以酒蓋臉,無話不談”,或者“酒後吐真言”。這種情況當然存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更多情況下,由於酒精的作用,使得不少人酒後出狂言,酒後出讕言,酒後出胡言。所以,對於酒後之言,不可一概不信,更不可一概全信,而要認真分析,根據不同情況,加以取舍,或者憑自己的判斷,去其虛偽,取其精實,這才是正確的辦法。

首先,我們必須認真觀察,仔細判別,酒後說話之人醉到了一種什麼程度。事實上,醉酒的速度大體可以分成五個等級,即微醉、初醉、深醉、大醉、沉醉。

對於微醉的人,由於其理智依然十分清楚,所以其言談並未受到酒精的影響,思路也清楚,所不同者,有酒助興,神經略顯亢奮而已。此時,談話者一般表現為神采奕奕,談鋒頗健,而且思路清楚,邏輯性嚴密,對於一些平時少言寡語、城府較深的人來說,這時可能大異於平時。所以,可以認為這是聽話、交談的大好時機。但是,也要記住,此時說話人醉酒極輕,思想活躍,完全能夠控製自己,所以不該把他所說的全都認為是“真言”,要知道,說不定由於他們此時的思想活躍,反而在語言中運用了更多的技巧和隱語。因此,必要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的功夫仍不可少。如果要講開誠布公,那麼,對於平日講話較少,城府較深的人,這倒是一個與之促膝談心,進一步窺視其內心隱秘的大好時機。

初醉者在醉酒程度上已較微醉更進一層,此時,說話人在思路上,交談的欲望上已出現不受主觀意念支配的現象,可以說,這才是“以酒遮臉”。一般情況下,這也是“酒後吐真言”的前期階段。

正因為此,所以初醉者此時談話的特點是,或者滔滔不絕,不讓別人插言:或者是神情激奮,表情認真,或者斬釘截鐵,一言九鼎;或者態度神秘,令人莫測;或者思路靈活,大異往時;甚至語驚四座,極度坦誠。總之,此時人由於酒精作用大及的活動已進入亢奮時期,在較大程度上,已不受日常習慣和顧慮的限製。雖然語方是清晰的,邏輯是合理的,情緒是興奮的,態度是誠懇的,但是卻已異於平時,再不受臉麵、環境、關係、禮俗等的約束,可以說,他已經到了道平時所不想道,說平時所不肯言,破除情麵關係,掃除世俗障礙,照理而言,據實陳述的時候。所以,這是聽話的千金難買的大好時機,切不可輕易放過。所謂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此其時也!

人超過初醉,到了大醉就已經開始失去理智,此時,人的思維已經紊亂,意識已經模糊,判定能力已經失去。所以已經說不出什麼有邏輯、有思想的談話,從這種意識幾近模糊的談話中,已經很難獲得說話的真實含義以及真實思想,故此也就談不上什麼真言假言了。

人進入沉醉狀態時正常意識已基本消失,大多沉沉入睡,即使未曾入睡,也完全失態,即使尚能發聲,也是語無倫次,彼此全不連貫的咿唔之聲,既談不上什麼語言,更談不上傳達什麼思想和信息了。

綜上所述,初醉、微醉乃是談話和聽話的黃金時間,所謂“酒後吐真言”者,當其時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聽者應當集中精力,努力獲取信息,萬勿以酒後之辭無足輕重而棄之。如果說話人已進入大醉的階段,則聽者必須注意,萬勿隨意地把“酒後吐真言”的說法濫推到這個階段。如果人已進入大醉、沉醉,則此時之言,多不足信,聽不聽兩可。

北宋王安石實行變法革新的時候,任用了一些新人做官,邵雍給他寫信說:“你現在當政,對於你的改革,一些人有看法。特別是那些有道德的人,他們雖然說話難聽,常常使你厭煩憎惡,但以後你會得到他們的幫助。相反那些善於奉承拍馬的人,目前他們的話你聽起來很順耳,心裏感到高興,可是一旦你失勢,他們之中一定有人會出賣你。你應該警惕這種諂諛之輩。”後來果如邵雍所言,深受王安石欣賞的呂惠卿就背叛了他。

怎樣識別奉承拍馬的人?其中有三種途徑:動作、語言、神色——也就是他們辦事的方式,說話使用的言辭,渾身上下顯露出來的神情。唯唯諾諾的小人走路的架勢和姿勢都要學領導的樣子,說話時的用詞和口氣也開始與領導相似,甚至連腔調也會和領導一樣。

就像鐵屑被磁鐵吸引,唯唯諾諾者、阿諛奉承者,都以上司為靠山。如果將磁場關閉,這類喜歡奉承拍馬的人就會像一堆沒有生命的木偶一樣散落在地,顯得愚蠢可笑,完全散了架子。對於這樣的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顧的。古人對此有這樣的說法:與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諛奉承,可謂悟到了交友的關鍵。那些花言巧語、察言觀色的人則被認為是不講仁義的小人。公孫弘將學習的目的歪曲為阿諛取媚,汲黯能當麵指責漢武帝的過失,蕭誠和柔而善美言,張九齡因此斷絕了與他的往來,郭霸品嚐魏元忠的小便,宋之問為張易之等人端尿壺,趙履溫甘為安樂公主拉車的牛馬,丁渭在宴會上為寇準擦胡須上的湯漬。這些人載於史冊,遺恥千古。

奉承拍馬在程度上有輕重之別,並不都像敬佩和崇拜那樣單純,許多人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充當了對上司唯命是從的角色,而有些人則是非常自覺的。這其中有一些比較普遍的原因——保住工作飯碗:背靠大樹好乘涼,有人當靠山總比較保險。掩蓋真實意圖:暗中打算跳槽,不讓別人察覺。緩和緊張氣氛:何苦興風作浪?待人和氣為好。著眼個人前途:贏得上司好感,有利於個人發展。

見麵打招呼、問好是人們在交往中互相表示友好和認定的一種方式。正因為打招呼是人們見麵時最簡便、最直接的禮節,是人人都需要實施的行為,極具普遍性,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極高。所以,打招呼的方式也就透露出了關於這個人性格的消息。

打招呼的方式因人而異,從打招呼和應答的方式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人的性格。

1.打招呼時雙方的距離,可顯示出雙方心理上的距離我們相互打招呼的時候,若能觀察對方與自己之間保持的距離,就會洞察對方心理狀態的特點。比如對方在打招呼的時候,故意後退幾步,也許他自己認為這是一種禮貌,表示謙虛,然而這種小動作往往讓人誤解是冷漠的表現,以致引不起話題,同時也難以開懷暢談。像這種有意拉長距離的人可視為警戒心、謙虛、顧忌等情感的表現。

如果下意識地保持距離,說明了對對方的疏遠、警戒,試圖造成對自己有利的氣氛,使對方的心理狀態處於劣勢。

2.邊注視邊點頭打招呼的人,懷有戒心一麵注視對方的眼睛,一麵點頭打招呼的人,除了對對方懷有戒心外,還具有處於優勢地位的欲望。

有些人在打招呼時,一直凝視著對方的眼睛來點頭,其心理是利用打招呼來推測對方的心理狀態,並含有對對方保持戒心、企圖比對方優越的表現。

公關專家建議,要想和這種人接近,應特別注意誠意。若在這種形態的人前暴露自己的缺點,則會被對方瞧不起,所以不能操之過急,應采取長時間接近法。

3.不看對方的眼睛來打招呼,大都有自卑感如果你看著對方的眼睛打招呼,但對方不看你的眼睛而做應答,那並不是看不起人。這時,你須抑製自己,姑且平靜心態相對。因為,對方實在是因為怕生人而膽小,或有強烈的自卑感,並非自傲、瞧不起人,在此時如同“被蛇看上的青蛙”。那麼,你切記不要做那條“蛇”,這樣雙方才能平等、互相了解。

4.初次見麵就很隨便打招呼的人,是想形成對自己有利的勢態初次見麵就很隨和地打招呼的人,往往使人大吃一驚。有人往往認為這樣的人很輕浮,其實這種人往往很寂寞,非常希望與別人接近。去酒吧或俱樂部時,坐在自己旁邊的女士,雖然是初次見麵,卻很親熱地與自己交談,事實上是為了使當場狀況變得有利於自己。

公關專家提醒,當遇到“見麵熟”的男性時,女性要特別小心,切勿使男性有機可乘。這種男性的性格浪漫大方,是個濫情家,性情懦弱,迷戀女性,且其中不乏遊手好閑的男性。

5.雖然經常見麵,還是千篇一律地打招呼,是自我防衛、表裏不一的人有些人曾經在一起喝過無數次酒,且經常一道工作,還是千篇一律地打招呼。這種人具有自我防衛的性格。

有的人接到你的禮物時會說:“真是謝謝,不要這麼客氣。”做此招呼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人收到禮物時,卻佯裝不知道。

當你不知道送給對方的禮物收到沒有時,接受禮物的人見到你後還是淡然地說:“你早。”如此簡單的話舍不得多說幾句。等旁邊沒有人時,他會說:“前些天,收到了你送的禮物,謝謝你。”這種人多占據重要的位置,所以自己的言談不能太隨便。在工作場所,除與工作有關的事情外,其他廢話不必多說。

另有一些人,在工作崗位上看來非常認真,私下卻非常喜歡打麻將,這樣的人表裏反差大,對出人頭地、名譽非常著重。

6.“招呼用語”揭示人的性格

路易斯維爾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弗拉傑博士聲稱,從一個人的打招呼用語,可以了解這個人身上的很多東西。能揭示性格的招呼語,是指你剛剛結識某人時或與熟人相遇時最經常使用的那一種。斯坦利·弗拉傑博士舉出了幾種常見的招呼語,每一種均可揭示出說話者的性格特征:“你好!” 這種人頭腦冷靜得近乎於保守,對待工作勤勤懇懇,一絲不苟,能夠控製自己的感情,不喜歡大驚小怪,深得朋友們的信賴。

“喂!” 此類人快樂活潑,精力充沛,渴望受人傾慕,直率坦白,思維敏捷,富於創造性,具有良好的幽默感,並善於聽取不同的見解。

“嗨!” 此類人靦腆害羞,多愁善感,極易陷入為難的境地,經常由於擔心出錯而不敢做出新的嚐試。但有時也很熱情,討人喜愛,當跟家裏人或知心朋友在一起時尤其如此;晚上寧肯同心愛的人待在家中,而不願外出消磨時光。

“過來呀!” 此類人辦事果斷,樂於與他人共享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好冒險,不過能及時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看到你真高興。” 此類人性格開朗,待人熱情、謙遜,喜歡參與各種各樣的事情,而不是袖手旁觀。這類人是十足的樂觀主義者,常常沉溺於幻想,容易感情用事。

“有啥新鮮事?” 這種人雄心勃勃,凡事都愛刨根問底,弄個究竟,熱衷於追求物質享受並為此不遺餘力。辦事計劃周密,有條不紊;遇事時寧願洗耳恭聽,而不便表態。

“你怎麼樣?” 這類人喜歡拋頭露麵,利用各種機會出風頭,惹人注意;對自己充滿了自信,但又時時陷入迷惘。行動之前,喜歡反複考慮,不輕易采取行動;一旦接受了一項任務,就會全力以赴地投身其中,不圓滿完成,決不罷休。

說起話來總是用“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等命令式的口氣,這樣的人多半自信、驕橫、專製、固執、權欲很大。

說起話來常用“我個人的想法是……”“是不是……” “能不能……”等商量式口吻的人,通常較和善可親,客觀和理智,待人接物冷靜,慎思明斷,尊重別人。遇事能做到客觀理智,冷靜地思考,認真地分析,然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不獨斷專行,能夠給予他人足夠的尊重,反過來也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戴。

說起話來總是“我不知道……”“我要……”“我想……”的人則通常比較天真、任性,愛感情用事、易激動。而那種使用“我們”或“大家”來代替“我”的人,具有隨聲附和或團體合作的性格。

一般來說,經常連續使用“果然”的人,多自以為是,強調個人主張,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比較強烈。

經常使用“其實”的人,自我表現欲望強烈,希望能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們大多比較任性和倔強,並且多少還有點自負。

經常使用流行詞彙的人,熱衷於隨大流,喜歡浮誇,缺少個人主見和獨立性。

經常使用地方方言,並且還底氣十足,理直氣壯的人,自信心很強,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個性。

經常使用“這個……”“那個……”“啊……”的人,說話辦事都比較小心謹慎,一般情況下不會招惹是非,是個好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