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奧維爾·霍巴特·莫瑞爾認為,一個人在談話時做出的肢體行為,對於研究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或當時的心態,是極其關鍵的。這是因為無論一個人多麼自信,一旦他撒了謊或是感覺到自己講出來的事情缺乏說服力時,他就會運用他的某些肢體行為來增強說服力、提升自己的信心,或是以此來掩蓋自己的心虛。
奧維爾·霍巴特·莫瑞爾介紹說,那些說話時總是喜歡背著雙手的人,自我防範意識一般都很強,做事往往都很小心謹慎,尤其是在麵對FBI特工的審訊時,具有這種性格的犯罪嫌疑人往往都會時刻警惕著,準備著,一旦FBI特工提出了某種超出問詢內容範圍內的事情,他們立刻就會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話來進行回擊。FBI特工肖恩·波特認為,雖然這種背著手和人談話的人總是一副十分謹慎的樣子,但過於謹小慎微反而很容易讓人從他們偶爾做出的某些行為中,不經意地就看出他是不是在說謊。
在FBI特工眼裏,說話時總是愛把手指合在一起的人往往有著急躁的性格,而在他們把手指合在一起的同時還會做出雙手不時來回搓動的動作。這種人的感性很強,經常會憑借自己的直覺去處理一些事,但同時他們又十分懂得如何將自己的感性認識與抽象的推理結合起來,並遵從客觀規律去完成自己的事業。這種理性和感性的結合,讓他們很容易在某一領域獲得成功。這樣的犯罪嫌疑人,往往是很難纏的對手,但對於富有經驗的FBI特工來說,這種看起來似乎具有十分完美性格的人,經常也會因為他理性的一麵而早早地便說出了真相,因為他們心裏很明白,如果不是有了比較明朗化的證據,警方也不會輕易把他們叫來問話的,而無論自己如何矢口否認,最終當警方掌握了足夠的證據後,結局對自己而言都是一樣的。
美國心理學家加西亞通過他的研究和實驗認為,講話時喜歡將五指分開的人一般心胸都比較開闊,而且性格豪爽,愛打抱不平,但這類人的缺點也十分明顯——他們做事馬虎,常常會由於自己的愛管閑事而給自身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與此相反的是喜歡在說話時並攏五指的人,這種人往往性格都比較軟弱。如果是男人,絕對是個老實人。由於他們的缺點是為人做事經常過於謹小慎微,所以這種人很容易因外界的過度幹擾而患上精神方麵的疾病。
還有一種人,在說話的時候總是喜歡將兩隻手插到自己的口袋裏,卻獨獨將自己的兩個大拇指露在外麵。加西亞認為,這種人做事往往都很自信,為人心高氣傲。而說話時總喜歡緊握五指的人則占有欲太強,而且很有心機,無論是做什麼事,總是喜歡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時機一到就會立刻付諸行動。在FBI特工的調查工作中,這種人的性格往往也是容易引發他們犯罪的根源。因為這種人有著明顯的性格缺陷,他們總是喜歡將痛苦或是快樂憑著自己的喜好施加給他人,所以這讓他們常常會成為招惹是非的危險人物。
說話時喜歡握緊拳頭的人,表麵上看來往往給人一種脆弱的感覺,而且這種人也的確有較軟弱的個性。但在FBI特工艾森克看來,這種表麵看起來文文弱弱的人,其實內心卻十分頑強甚至有些固執,隻不過是天性的多疑讓他們總是感覺沒有安全感,所以常常表現出一副患得患失的樣子。當FBI特工麵對這種性格的犯罪嫌疑人時,如果不仔細觀察,很容易就會被他們的外在形象所迷惑。雖然這種人的心理防範意識都很強,但這種人往往感情非常豐富,並且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
在素有“橡樹之城”之稱的北卡羅來納州的首府羅利市,這座在美國人眼裏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一隅——北卡羅萊納大學,在2009年突然發生了一起女學生墜樓事件,警方很快介入了調查,並了解到了事情的具體經過。據在場的目擊者米奇·哈頓敘述:當時他本來是去找凱瑟琳還一本書的,凱瑟琳從房間出來後,他們就站在了三樓的走廊上,兩個人講了大概有五分鍾左右的話,米奇·哈頓就轉身走了,可是他剛剛走出了大約有三四步,就聽到凱瑟琳在身後喊了一句“哈頓”,等米奇·哈頓回轉頭去看時,凱瑟琳卻突然不見了。
緊接著,五樓下麵的校園裏就傳出了有人跳樓的消息。警方通過對事發現場的勘查和走訪,竟然發現當時站在走廊上的隻有凱瑟琳和米奇·哈頓兩個人,而這也就意味著隻有米奇·哈頓一個人目睹了凱瑟琳從樓上掉下去的過程。那麼,這是不是說明米奇·哈頓就是真正的凶手呢?警方通過對凱瑟琳的屍體檢驗,以及對其死因的調查,發現凱瑟琳確實是由於從高空墜落而導致死亡的,而且在其死前並沒有受到過什麼外界的幹擾,難道真的僅僅是一種巧合?辦理此案的警長感到事情來得有點突然,加上近期附近幾個州發生了兩起自殺式商場爆炸案,為了慎重起見,他們就將案情上報給了FBI,由安德烈·貝托負責。貝托趕到這所學校後很快了解到了事發的經過,又根據最早經辦此案的警長闡述,他也覺得事情顯得有些過於巧合了。於是貝托再次詢問了米奇·哈頓,他的供述與之前並沒有什麼差異,但貝托和那位警長卻發現,米奇·哈頓的神情好像十分緊張,不但講話時聲音顯得有些急促,甚至是在說話的間隙也總是喜歡偷偷地看看他們,同時,貝托卻又清晰地從米奇·哈頓回憶的眼睛中看到了一種惋惜和痛苦。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位少年露出了如此真切的神情呢?在接下來的詢問中,貝托又有了一個新的發現,那就是在詢問中,米奇·哈頓自始至終都緊緊地將一隻手握成了拳頭,在之前詢問時拍下的錄像中,米奇·哈頓都有這種握拳頭的情況出現。原來,米奇·哈頓天生就是這種性格,並不是因為緊張害怕才會表現出這種樣子的,但從他的神情和表現中可以斷定,這個少年一定是向警方隱瞞了什麼,那究竟又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少年將真相隱瞞了起來呢?
既然無法從詢問中獲得真相,貝托就開始圍繞著米奇·哈頓的生活展開了調查。他發現,這個看上去文弱的少年果真極富同情心,經常利用假期去打零工或是到社會上去搞募捐,用以資助那些貧困兒童和孤寡老人。而同時他還發現,死者凱瑟琳也在和米奇·哈頓一起照顧一位敬老院的老人,這就說明凱瑟琳生前跟米奇·哈頓是好朋友。那麼,他們之間會不會是因為某種事情而導致了分歧,從而引發了這起謀殺案呢?貝托再次詢問了米奇·哈頓,但他並沒有再提凱瑟琳的死,而是圍繞他們的募捐資助活動展開了朋友式的聊天。當聊到那位孤寡老人時,米奇·哈頓臉上突然煥發出了神采,而且他一直握緊的拳頭也鬆散開來,但當他興致勃勃地談到這個月底就是老人的生日時,突然間臉上出現了一副極痛苦的表情,他喃喃地說:“可惜凱瑟琳不在了。”然後他深深埋下了頭,等他再抬起頭來的時候又握緊了一隻拳頭,而且他帶著懺悔的語氣終於說出了事情的經過——在當時他轉身走出三四步的那幾秒鍾之前,米奇·哈頓和凱瑟琳剛剛發生了爭吵——兩個人在爭誰為老人買生日蛋糕的事情,凱瑟琳硬要將錢塞給他,他把錢粗暴地甩給了凱瑟琳,便扭頭走了,然而正是在這幾秒鍾裏,凱瑟琳身子一滑,加上突然而起的一股風,凱瑟琳就從護欄處飛了出去,而正是在這時候,米奇·哈頓聽到了凱瑟琳最後的那一句叫聲。
FBI特工安德烈·貝托運用他細致的觀察及時探知到了米奇·哈頓的性格,並根據對方性格上富有同情心這一特點,從生活的角度入手,讓一場原本除了米奇·哈頓之外再無人知曉的墜樓事件最終還原出了真相。
現實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抱怨,有的人抱怨工作中沒能取得成績,有的人抱怨生活中總遇到煩心事,還有的人抱怨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在FBI看來,不同的抱怨聲背後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抱怨工作沒能取得成績的人大多是上進心強的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總是渴望成功;抱怨生活中總遇到煩心事的人大多是不善於排解壓力的人,他們關注的更多是如何得到別人的幫助;而那些抱怨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人大多是一些恨世嫉俗的人,他們期望的是得到更多公平的機會。
FBI特工每天都會接收到各式各樣的情報,有犯罪分子潛入機場實施犯罪活動的情報;有恐怖分子劫持人質的情報;有販毒團夥出逃境外的情報;有因為失業率過高引發的暴力示威情報等。麵對如此繁多的情報,FBI特工總能從容對待,在快速察覺到對方心理特征的同時,還能快速地采取應對措施。而有這樣一件發生在美國波士頓金融區的案例就足以說明FBI具有快速察覺對方心理特征的能力。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美國國內失業率的不斷攀升,美國各主要城市相繼出現了示威遊行活動,波士頓金融區也未能擺脫示威的浪潮。所幸的是,在示威遊行中並沒有出現人員傷亡的情況。之所以未出現人員傷亡的情況,與FBI能夠快速察覺遊行人群的心理特征,並及時對其心理進行疏導有關。
這一天,波士頓金融區聚集了數百名手持標語和橫幅的示威人群。示威人群緩慢地走在大街上,並齊聲喊著口號,要求政府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中午時分,示威遊行的人越來越多,而此時駐守在金融區附近的FBI特工意識到,如果示威人數越來越多,難免會引發騷亂,於是FBI特工便偽裝成示威人群混入了遊行隊伍。其實,FBI特工混入遊行隊伍就是想聽聽示威人群的心裏想法,以便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當他來到一名高喊“我要工作!”口號的中年男子麵前時,中年男子隨即大聲抱怨起來:“我本來是個銀行家,可上周卻接到了被辭退的消息,這讓我不能接受,因為我每個月還要支付5000美元的銀行賬單。如果政府不能為我提供就業,我就不會善罷甘休!”顯然,FBI特工從這個人的抱怨聲中便可得知他是個為失業而苦惱的人。為了弄清楚其他遊行人心裏在想什麼,FBI特工又繼續尋找抱怨聲。當他來到一位年輕女士身邊時,聽到這名女士抱怨道:“本以為從哈佛大學畢業後能找到一份適合我的工作,可找了半年,工作不僅沒有著落,我還過起了借錢的日子。我希望政府能幫助我們這樣的高材生解決就業問題。”又聽完她的抱怨之後,FBI特工基本了解到了示威人群的心理特征,即想要政府幫助他們解決就業的問題。隨後,FBI特工鑽進一輛停放在金融區中心的宣傳車,對著示威人群高聲喊道:“各位朋友,你們的抱怨我們能理解,政府應該為你們解決就業問題,但你們想通過示威遊行的方式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希望你們停止遊行,相信政府會做出讓你們滿意的答複的。”
在場的遊行人員聽到宣傳車裏的話後,此前憤怒的情緒開始有所緩解,抱怨聲也隨之減少許多——因為他們對政府還是充滿信心的,遊行示威隻不過是一種抱怨的方式而已,而且有人還拿著橫幅開始撤離金融區。可喜的是,不到半個小時,金融區的遊行人群便得到了有效疏散。就這樣,FBI特工使一場遊行示威以和平的方式結束。
事後,參與此事件的FBI特工感歎道:“能快速察覺對方心理並及時做出解決方案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情!”的確如FBI特工所說,善於傾聽人們的抱怨聲,並從抱怨聲中察覺到對方的心理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那麼,FBI特工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從抱怨聲中快速洞察出這些人的心理特征的呢?
第一,FBI特工能夠耐心地傾聽別人的抱怨。在他們看來,洞察對方心理要善於傾聽對方的抱怨,而在傾聽過程中就必須做到耐心,這樣才能更真切更全麵地聽清抱怨聲,而這樣就為洞察對方心理做好了必要的鋪墊。現實中的FBI特工總是能做到耐心傾聽對方的抱怨,因為他們將其視為接近對方、洞察對方心理的首要因素。
第二,FBI特工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傾聽抱怨。很多時候,快速知道別人心裏想什麼的關鍵就是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傾聽其抱怨。在FBI特工看來,站在別人的立場傾聽其抱怨,總能拉進自己與別人的關係,還能及時了解這個人的內心世界。
“想要快速知道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必須要懂得聆聽他們的抱怨聲,這無論是對於日常訓練還是實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每當FBI特工聽完這句前任局長艾倫·杜勒斯說的話後,都會為之一振,他們也堅信從對方的抱怨聲這樣的細節中能真切地洞察出他人的心理特征。
暗語雖然是人們交流中的一種方式,但FBI卻能從暗語中得知其背後暗藏的秘密。比如在一次與犯罪分子交鋒的案例中,FBI就是通過暗語讀懂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從而有效製止了犯罪活動的發生的。
上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紐約金融街的一家銀行的運鈔車險些被劫匪劫持,幸好被FBI特工及時發現才避免了財物的損失。這一天早上九點,運鈔車像往常一樣停靠在銀行門口,由押運人員將車裏放有鈔票的保險箱提到銀行裏。讓人沒想到的是,銀行對麵的一家飲料店裏有兩名身穿黑色風衣、頭戴黑色禮帽的人在目不轉睛地盯著運鈔車中的保險箱。恰巧,此時FBI資深特工威廉·慕斯也在飲料店裏喝果汁,而且就坐在兩名行蹤詭異的人的後麵。威廉·慕斯點了一杯果汁,便假裝翻看起書架上的雜誌,暗暗觀察了幾分鍾後,他發現自己前麵那兩名行蹤詭異的人依舊注視著對麵的運鈔車。看到這種情況,威廉·慕斯假裝沒有在意,繼續喝著杯中的果汁。五分鍾過去了,他突然發現前麵的兩個人將頭靠得很近,而且有細小的交談聲傳來。雖然威廉·慕斯沒聽清他們談話的內容,但他隱約感覺到了事情的不妙。於是,威廉·慕斯隨即提高了警惕,繼續觀察著他們的一舉一動。過了一會兒,其中一名行蹤詭異的人站起身,漫不經心地在飲料店裏走了一圈,好像在查看飲料店的情況,經驗豐富的威廉·慕斯意識到他這是在觀察現場環境。回到座位上後,他又和同伴說起了暗語,並用手指向了對麵的運鈔車。威廉·慕斯從兩名行蹤詭異的人所說的暗語中推斷出,他們很可能要搶劫運鈔車。
隨後,兩名行蹤詭異的人不再說話,大口喝著杯中的果汁,之後,他們再一次說起了暗語。但是,這次說完暗語之後,他們將手伸進了肩上斜挎的布包中。威廉·慕斯立即警覺起來,也不由地將手放在了腰間的手槍上。一分鍾後,兩名行蹤詭異的人忽然站起身,向運鈔車跑去,威廉·慕斯也迅速尾隨他們跑出飲料店。正當行蹤詭異的人持槍來到運鈔車前準備實施搶劫時,威廉·慕斯的一聲大吼嚇得他們慌了神兒:“舉起手來,蹲到牆角處!”無奈之下,兩名行蹤詭異的人隻得乖乖地蹲在地上束手就擒。就這樣,威廉·慕斯成功製止了一起搶劫案的發生。
從這個案例中不難看出,威廉·慕斯之所以能成功製止這起搶劫案的發生,是因為他從行蹤詭異的人傳說的暗語中發現了秘密並及時采取了行動,從而避免了搶劫事件的發生。FBI總部得知威廉·慕斯在此次案例中的表現後,不僅對他提出了表彰,還號召其他特工也能像威廉·慕斯一樣,掌握從暗語中讀懂對方心理特征的技巧。在表彰會上,威廉·慕斯向台下的FBI特工傳授了以下從暗語中讀懂對方心理的技巧:1.細心觀察是直擊對手心理特征的首要因素在威廉·慕斯看來,要從對手的暗語中讀懂他們的心理特征,首先要做到細心觀察,比如細心觀察對方的言語特征等。通過觀察,就可以初步判斷對方心裏的想法。本案中,威廉·慕斯就是通過細心觀察的方式觀察到犯罪分子總是低聲細語地說暗語的,在威廉·慕斯看來,他們這是明顯地想隱藏內心的秘密。
2.分析暗語所處的環境
在威廉·慕斯看來,並不是所有的暗語都存在問題。比如情人之間在溫馨浪漫的環境中所說的暗語可能代表的隻是兩個人的呢喃;子女和父母在家庭裏的暗語是親情的一種表露。而本案中,兩名行蹤詭異的人在飲料店盯著對麵的運鈔車而說出的暗語就值得懷疑。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內心的意圖會充分暴露出來——搶劫運鈔車。經驗豐富的威廉·慕斯看到兩名行蹤詭異的人總是說暗語,並將目光停留在運鈔車上時,就判定兩名行蹤詭異的人心裏有作案的想法。於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犯罪的發生,威廉·慕斯就提前做好了心理準備。
3.從暗語的使用頻率中洞察出對手的心理特征在威廉·慕斯看來,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將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通過不公開的方式告訴給別人所采取的方法就是說暗語。這本身毋庸置疑,但如果暗語使用的頻率過高,問題可能就不是那麼簡單了。FBI心理研究中心的負責人約翰·波特爾曾這樣表示過:“一個人說暗語,大多是因為他要將不便於公開的信息告訴別人,可當這個人向別人說的暗語過多時,就會讓人感覺到他們心裏有很多秘密,甚至是不可告人的秘密。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通過他們使用暗語的頻率得知他們的心理特征。”本案中的兩名行蹤詭異的人第一次說暗語時,並沒有引起威廉·慕斯的懷疑,但當他們第二次、第三次說暗語時,便引起了威廉·慕斯的注意。而最終事態的發展正如威廉·慕斯所料的那樣,兩名行蹤詭異的人想搶劫運鈔車。
由此可見,FBI特工們掌握讀懂對方心理特征技巧的暗語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凡被壓抑在內心深處的意願,並不止限於情感方麵的問題,其實對於工作方麵的欲求得不到滿足,也是非常之多的。關於這一點,一般來說大體上會采用發牢騷或埋怨的方式表示出來。我們從這些埋怨的話題裏,就能夠探究有關欲求不滿的實質。
當你經常對別人談論你對工作環境不滿的牢騷話,以及對人事方麵的埋怨。為什麼你的話題談來談去總是離不開發牢騷方麵的內容呢?或許你不願承認自己的無能,而把責任推給單位。
那就是說你通常不會承認失敗等不愉快的經曆,也極力否認內心的自卑感,反而會設法找出適當的理由替自己辯護。
也許,在你發牢騷和埋怨的話題裏,不少是關於上司的問題,從表現上看,你這個埋怨者對自己的頂頭上司非常不滿。其實,你的內心卻有一股極想出人頭地的欲望,就好像火焰一樣在燃燒著。
無奈,自己偏偏沒有這份才幹,得不到上司的提拔。於是,就找出一套自欺欺人的邏輯,同時,為了使自己的心裏能夠接受這一套道理,便不得不責備上司的無能和忌賢妒才,使自己的觀點合理化。
你的這種心思很難受到朋友和同事們的接納,他們甚至反感這種怨天尤人的做法。
喜歡使用名人的用語和典故的人,一般來說大部分都屬於權威主義者。
對於使用借用語的問題,不但是使用別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還透露一種超越自己以上的東西,一種自我擴張的表現欲。
假如你開口閉口就愛抬出一大堆晦澀難懂的語句或外國語,使得別人產生一種走錯廟門的感覺。事實上,你隻是一個有意把語言當作防衛自己弱點的工具。你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為了加強說話的分量,同時表示自己見多識廣,來抬高身份和擴大自己的影響。
總的來說,喜歡借用名人的語句或典故,是狐假虎威式的權威主義,這說明你很憧憬權威,結果就養成了喜歡使用典故或借用語的習慣。如果你是位女性,那你就會借用你母親的話,來表示自己的意思。例如“媽媽說他是一位好人。”說這句的含義,無非是借重母親的威望,來表達自己的愛情。
不過如果你過分借用母親的話語,那也表示你跟母親是同一層次上的人,表明你的依賴心還太重。總的來說,你這種人在精神上一直是處在母親的懷抱裏,給人一種乳臭未幹的模樣,至少可以說明你在精神上還很幼稚。
你知道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能處事得體,那麼恭敬語在言語中一直擔任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如果故意使用不自然的恭敬語,隻不過表示你在心理上有某種不平衡。
在一些無關緊要或熟悉的人際關係中,一般沒必要使用恭敬語句。不過,如果有你很親密的人,碰見你突然用恭敬的語句,那麼你就不得不小心著點。比如你的配偶和你談話時,突然使用親切的措辭時,那麼你就應當知道他(她)的心情非常之惡劣。
因此,如果一個人過分使用恭敬語言,那麼就表明有激烈的嫉妒、敵意、輕蔑和警戒心理。
如果一位友人,突然對你表現得特別恭敬,那就等於和你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表示說話者也含有輕蔑與嫉妒的動機存在。
恭敬語僅僅是禮貌用語,它會常常在無意識中拉開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距離。所以,從實際觀點來看,如果你聽到對方不斷地向自己說出畢恭畢敬的話,那麼,你就要小心提防他(她)的用意。
還該注意的另一點,當有人故意使用謙遜與客氣的言語與你交談,其實,他是企圖利用這種方式和態度闖進你的心裏,從而突破你的戒備防線。其真實動機在於企圖控製你,以便實現居高臨下的欲望。
在交際中,有些人並不是直截了當地表明他拒絕的態度,他不會直接說“不喜歡”“不要”“不想回答”等。如果對方有以下的行為表現,就有必要意識到對方很可能是在說“不”。
沉默。
當你問某人是否喜歡這首歌時,他沉默不語;當某人收到你的書麵邀請後,他沉默不語……這就表明他“不喜歡”“不願赴約”的態度了。
另有選擇。
你問某個人:“這本書怎麼樣?”他若回答:“很好,不過我更喜歡……”那對方的態度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拖延。
問:“今晚能來嗎?”
回答“今天不行,下次吧?”
推托。
“這東西還可以,就是太貴了。”
回避。
問:“你覺得她長得怎麼樣?”
答:“我臉盲。”
轉移。
問:“今天晚上你幹啥?”
答:“唉,你怎麼又抽煙了。”
在當今社會,通過QQ、微信、陌陌等進行網絡聊天,已成為大眾溝通的一個重要手段。在網上聊天,雖然相互間看不見表情,聽不見聲音,但是獨特的網絡語言卻依然能將人們種種曲折的深層心理不知不覺地反映出來。在網上,通過文字,標點、特殊符號等傳達的語言內容及流露出的語氣除了能反映聊天者在社會階層或地理區域上的特性外,還能反映出他們個人的修養、個性和心理。
在網上聊天的人雖然形形色色,但隻要我們掌握方法仔細揣摩,就能揭開網絡的簾幕,把對方的年齡、性格、氣質、想法弄得清清楚楚。
1.從常用語氣詞分析:
(1)呀。
言語裏含有很多“呀”字就顯得此人比較幼稚。喜歡用這個語氣的人,年齡通常都比較小,一般在20歲左右。
(2)嗬嗬。
這種笑是成熟溫和的男人的笑法,當他讚許或無法回答你的時候就常用“嗬嗬”來表示或掩飾。他們是小女孩的克星。那些青澀幼稚的小女生常常會被這些成熟的男人迷得暈頭轉向,她們想要製服他們,但又玩不轉,到頭來被控製的反而是自己。“大智若愚”是這些成熟男人的絕招。
(3)哈。
喜歡用“哈”的人比較聰明,但是又很冷漠。這種笑的象聲詞既不表示讚許也無褒貶之意。
(4)哈哈。
這樣的人比較開朗、豪爽。
(5)哈哈哈哈。
這樣的人豪爽,樂觀,和他在一起你會很開心。但有時“哈”的連用也表示惡作劇得逞後的開懷大笑。
(6)嘻嘻。
喜歡用這種語氣詞的人活潑調皮,古怪精靈,喜歡捉弄人。通常是一些年輕的女孩常用。
(7)嗯。
用這個詞的人一般都比較溫柔,能順從人。這個詞是女性常用詞。
2.從說話內容分析:
(1)剛剛認識,還沒說上幾句話就開始說“我愛你”之類的曖昧語言的人,要麼是年齡比較小的,要麼就是極其空虛無聊的人。
(2)認識很長時間,雙方情況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後才說“我愛你”,這樣的人知道克製,比較能掌握分寸,年齡在30歲左右。
(3)不管在網上聊得多火熱,從來不說我愛你的人城府很深,網絡和生活能兩分開。這種人一般都是年齡比較大的成熟理智型人物。
3.從常用標點符號分析:
(1)句子裏點很多逗點。
這種人做事一般都很急躁,性情比較剛烈。如果是女孩子,她就比較率真,有男孩子的性格。
(2)用很多符號裝飾話語。
喜歡用一些符號增加氣氛,表達自己強烈的心情的人比較浪漫,講究情調,年紀較輕。這種人一般女孩子多於男孩子。
(3)標點符號很整齊。
標點符號用得非常規範,連句號都不落下,說明這個人耐心細致,做事十分嚴謹,應該是比較成熟的人。
(4)不點標點符號。
從來不打標點符號的人值得引起注意,這樣的人一般都比較有心計,善於耍小聰明。同時他們又很魯莽,做事不留餘地,是一個很難把握的人。
4.從打字速度看:
(1)如果這個打字速度非常快,並且錯字連篇,這樣的人大都是些年輕人。他們做事毛躁,有強烈的表現欲。
(2)如果這個人打字一向很快,突然有些慢,並感覺好像在敷衍你,那說明他不止和你一個人在聊天,或是主要注意力不在聊天上,他可能在打遊戲。對於這樣的人應該盡量不要放在心上,而應順其自然。
(3)如果這個人打字不是很快,但是說出的話幽默且富有含哲理,則表明這些話都是經過思考的,這樣的人一般都比較成熟穩重,有修養。
在網上辨別人雖然相對比較困難,但是隻要方法得當,我們不聞聲不觀色,照樣能夠“明察秋毫”,把人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