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使用“最後怎麼樣”之類詞彙的人,大多是潛在欲望未能得到滿足。
經常使用“我……”之類詞彙的人,不是軟弱無能想得到他人的幫助,就是虛榮浮誇,尋找各種機會強調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經常使用“真的”之類強調詞彙的人,多缺乏自信,唯恐自己所言之事的可信度不高。可恰恰這樣,反而會起到欲蓋彌彰的作用。
經常使用“絕對”這個詞語的人,武斷的性格顯而易見,他們不是太缺乏自知之明,就是自知之明太強烈了。
經常使用“我早就知道了”的人,有表現自己的強烈欲望,隻希望自己是主角,任憑自己發揮。對他而言,他們卻缺少耐性,很難做一個合格的聽眾。
喜歡在談話中引用“名言”的人,大多屬於權威主義者。他們會不論場合、不分談話對象和主題,在與別人的交談當中,頻繁使用名人的格言來駁斥對方或證明自己的論點。這種人缺乏自信,低估自己的能力,習慣借助他人之名來壯大聲勢。說話時如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有類似的“狐假虎威”的現象。
1.“我媽說”
談話中喜歡引用母親說過的話,將“我媽說……”掛在嘴邊的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尚未獨立。有些女性借用母親的話來表現自己的意誌,如“我媽媽說你很有風度”等,表明此人尚未成熟,沒有完全獨立的個性。
2.“但是”
當對對方說的話不表示認同,或者持否定的態度時,便會使用“但是”這個轉折語;當認為對方所說的是錯誤的,想要反駁或推翻他們的言論時,也經常使用“但是”這個詞語。
然而有一種人,不論什麼時候,都喜歡使用“但是……”來作為開場白。一般在“但是……”後麵所接的句子應該是否定的,但仔細聽他們接下來所發表的意見,其敘述的內容與前麵所述大同小異。這種時候本來沒有使用“但是”的必要,他們之所以如此,其用意隻是為了不想一直扮演“聽者”的角色,而希望將談話的焦點轉移到自己身上。這種老愛說“但是”的人,心中就常存有否定對方的攻擊性心理。隻要能將對方貶低,就覺得自己很偉大。
正因為如此,這一類型的人便常常喜歡濫用“但是”這個詞,為反對而反對,為否定而否定。如此一來,原本愉快的談話也會變得索然無味,即使如此,這類型的人還是對於他人的感覺無動於衷。
3.“所以說”
常把“所以說……”掛在嘴上的人,是經常會把之前自己說過的話加以強調並愛下結論的類型。他們認為自己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了解所有的事情,頗有先見之明。
當別人說出事情的結果時,他們總是會說:“我之前不就說過了嗎?我早知道結果會是如此。”特別強調自己對事情的發展早已經了如指掌。他們絕對不會說:“是啊!你說得對,我也是這麼想。”而總是說:“所以說,這件事情就是這樣,我之前不就說過了嗎?”態度表現得非常強硬、傲慢,並且喜歡將所有的功勞往自己身上攬。
4.“對啊”
“對啊”這個詞語是用來肯定對方說的話,這是毋庸置疑的。
5.“嗯!對啊,就如同你所說的。”
“對啊!確實是這樣,我也有同感。”
類似這些用來讚同對方、認同對方的話,會讓對方聽起來格外舒服、順耳,非常高興地以為原來你的看法和他一樣。
他們不是屬於自我意識強烈的類型,個性表現上也不強烈,更不會勉強別人照著自己的步調走,他們比較能體會別人的心情,不會硬要別人凡事都必須順著自己的意思來做。
奧地利下議院院長,在宣告議會即將開始時,一不留神便說成了“議會結束”,因為要讓這個議會順利進展的困難頗高,所以議長在心中便有“希望議會盡早結束吧”的願望存在。這個願望表現在其不經意的話語中,本人在意識中清楚地知道議會一定要進行,但在潛意識裏又有恐懼、不想麵對的心理,兩者互相矛盾、衝突,因而引發了這種錯誤的行為。
生活中,你有沒有在無意識中,說出奇怪的話的經曆?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說錯、聽錯,或者是寫錯等“錯誤行為”,都是將內心真正的願望表現出來的行為。
通常,說錯話的一方都會找出自己是“不小心”“不是真心的”等借口,但事實上,那不小心說錯的話,其實才是真正想說的。這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屢見不鮮。
由此可知,那些常常會說錯話的人,可以推斷為大部分是習慣性地隱藏真正的自己,是個表裏不一的人。而且,心中很強烈地禁止自己把這些真心話表露出來。
“這件事絕不能講出來”“這事絕不能弄錯,非小心不可”,當你越這麼想的時候,便越容易將它說出來。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情形吧!越是被禁止的東西,越去壓抑它,就越容易表露出來。
總而言之,暗藏在我們心中的許多事情,當你越想要去隱瞞它、掩蓋它的時候,就越容易說錯話或做錯事,無意之間讓心虛表露無遺。
人們下意識地試圖忘記不愉快的事,做錯了事,就馬上想借口替自己開脫,把自己的缺點和失敗的原因轉嫁給他人,強調別人也會出錯,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這種心理機製被稱為“防衛機製”或“自我防衛機製”,因而出錯的時候也能看出人們隱藏的心理活動。
不管出了什麼差錯,馬上找借口的人,對自己缺乏自信,光是考慮怎樣才能轉嫁責任。膽小而神經質,有過於在意他人看法的傾向,比起自己的意願來更願意遵從周圍人的意見。他們以為即使犯的是小差錯,也會被人恥笑,所以最好是隨著別人的想法辦事,萬一失敗,也不致一個人受責。
歸根結底,找借口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努力和行動力不夠的缺陷正當化。可是,即便一時轉嫁了責任,如果不承認自己的過錯,反而給人留下壞印象。
另外還有一些有負麵效果的講話方式。說者似無心,但它隱藏了發言人的性格、真實想法以及企圖從心理上操縱對方的願望,下麵我們舉幾個例子。
1.對公司和上司牢騷滿腹
一張嘴就是對工作的牢騷,如果老是這樣,耐心的人也會聽厭了。牢騷和不滿多的人,一般比較消極,缺乏行動力。
每天晚上抱怨要辭職而一直沒有辭職的跡象,也沒有開始尋找工作的活動。他們不過是靠發牢騷來泄私憤而已。
2.我早就知道會這樣
回顧已經發生的事時說的話。“那時我就知道不行”“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會是這種結果”。這類說法多用來表達一種否定的意見和情緒。
如果是為了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還情有可原,但如果一貫是這種腔調,就真想問他“那你為什麼不早告訴我?”對方肯定會這樣回答“不是上司不同意嘛!”總之他的意思是:原來我就這麼想,結果應驗了。我有先見之明,而造成失敗的原因是上司無能。他的目的是轉嫁責任給上司。愛發表這類言論的人,全是事後諸葛亮,沒有信用,也不能委以重任。
3.那時要是這麼辦的話
回顧過去時老是後悔不已:“那時我要是這麼辦就好了!”“那麼好的機會,要是不回絕就好了”“那時我要不那麼固執,就不會和女朋友分手了。”……他們想說的是:如果當時采取了另外的行動,結果就會不同。老愛這麼說的人性格消極,缺乏行動力,結果都是喪失機會而導致失敗。
4.如果……
“如果我再聰明一點……”“如果我上了名牌大學……”“如果我進了別的公司……”即便真的如此,像這樣總是向後看的思考方式,結果也不會兩樣。不管有怎樣的好機會,也會被他浪費掉了。
5.不管對什麼都采取否定和批判的態度“剛來我們科的××,性格非常開朗,人不錯啊!”
“是啊,一副誌得意滿的樣子。”
“不會吧,他工作也滿認真的。”
“那不過是給人看的,背後不定怎麼拍科長的馬屁呢!”
像這樣不論什麼話題,總是偏向否定性說法的人,不看事物好的一麵,總要雞蛋裏挑骨頭,其實是沒有自信,對現狀不滿的表現。
6.“已經這個歲數了還……”
有些人一碰上什麼事,就說“歲數大了”“到了這個歲數,想幹也來不及了”。他們動不動就提歲數,一上來就把可能性給堵死了,有這種口頭禪的人,看上去都比實際年齡大得多。
經常把“不過”“可是”掛在嘴邊的人、愛挑別人錯的人、愛打聽隱私的人都一樣,隻能給人消極的負麵印象。
7.愛自言自語
愛自言自語的人,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心裏的緊張下意識地表現為自說自話。
我們對別人說的很多話都是不真實的,有謊言、胡話、捏造、欺瞞和厚顏無恥的彌天大謊。據估計,我們每天會對碰見的三分之一的人撒謊。人們在努力給對方留下印象時普遍撒謊,這在約會和戀愛中十分常見。馬薩諸塞州大學的羅伯特·費爾德曼發現,在參加他的研究項目的人中,有60%的人在十分鍾的會麵中,至少撒謊一次,多數人都在這段時間裏撒謊兩到三次。
對於撒謊的研究表明,男女在撒謊的數量上沒有任何區別,但在謊言的形式上卻有很大不同。男性製造謊言,可能是為了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女性撒謊卻可能是為了讓其他人感覺良好。女性比男性更傾向於表達積極的主張,無論是關於他們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因此,當女性麵對令人心煩意亂的可能時——比如收下一份自己不想要的禮物——很可能為了保護他人的情感,而撒一個善意的謊言。
1.盯著對方的眼睛,窺探深藏的秘密很多人認為目光轉移是撒謊的信號。他們假定,那是因為撒謊者感到內疚、心虛和憂慮,從而很難用眼睛直視被欺騙的人,所以轉而看別處。但事實不是這樣。
首先,凝視的模式是相當不固定的,有些撒謊者移開他們的眼神,有些卻反而增加注視別人的時間。因為凝視是很容易控製的,撒謊者可以用眼神來強化這樣的印象——自己是誠實的。在知道他人覺得目光轉移是撒謊的信號之後,許多撒謊者反而做完全相反的動作,故意更多地注視對方,給人以他們在說實話的印象。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別人是不是撒謊,不要僅限於注意眼神的變化。當某個人比平時更專注地看著你的時候也要注意!另一個假定的撒謊信號是快速眨眼。當我們變得興奮或者思維快速運轉的時候,眨眼的頻率的確會相應增長率加。人普通的眨眼頻率大概是每分鍾20次,但是當我們感覺到壓力的時候,可能會提高四到五倍。人在撒謊時往往很興奮,或撒謊者在為一個笨拙的問題尋找答案的時候,他們的思維會快速運轉。在這種情況下,謊言同眨眼的確有關係。但是我們要記住,有時候一個人快速眨眼,不是因為他在撒謊,而是壓力很大。還有,有的撒謊者的眨眼頻率也非常正常。
2.注意撒謊者的動作
焦躁不安和不自然的手部動作同樣被認作撒謊的信號。根據這種假設,人在撒謊時會變得很不安,這樣使得手也處於緊張的動作中。正如我們早先提到的那樣,有一類姿勢叫做“適應動作”,包括摸頭發、撓頭皮或者把兩隻手放在一起搓等。人在撒謊時,有時會感到心虛或擔心被發現,這種擔心會導致他們做出“適應動作”。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賭注很高或者這個撒謊者不善於撒謊的時候。不過在更多的時候,發生的情況正好相反。同樣,因為撒謊者害怕暴露自己,所以會刻意控製自己日常的動作習慣。結果他們的動作可能不是更活躍,而是更少!
和眼睛一樣,手的動作往往也能被置於意識的控製之下,這就是為什麼手不能作為關於謊言的可靠信息來源的原因。但是身體的其他部分,雖然同樣受意識控製,但不被注意,容易被忽視,它們常常能提供關於謊言的有效的線索資源。關於撒謊行為的研究表明,人在撒謊時,身體的下部會比身體的上部提供更多的信息。當把關於某些人的錄像放給其他人看,讓他們判斷誰在撒謊、誰說實情的時候,如果被拍攝的是身體的下部,那麼判斷往往是準確的。顯然,雙腿或雙腳對撒謊者來說是被低估的判斷謊言的信息。看來,似乎撒謊者都把努力集中在他們的手、胳膊和臉部的隱秘處,因為他們知道其他人會觀察這些部分。由於腳很隱蔽,所以撒謊者不去注意。但是,往往腳或者腿的一個細微的動作調整,就能出賣他們!
3.注意撒謊者鼻子和嘴
有一個暴露謊言的姿勢是“捂嘴”。發生這種情形時,看起來好像是撒謊者非常警惕地捂住了欺詐的源泉。他假定,如果人們看不到他的嘴,就無法知道,謊言來自何處。“捂嘴”的動作很多,包括從用手完全掩住嘴巴,用手支住下巴,到一根手指悄悄摸一下嘴角。通過把手放在嘴上或靠近嘴巴,撒謊者表現得像個罪犯,他無法抵擋回到犯罪現場的誘惑。而這正好和罪犯一樣,因為手的動作把自己暴露給了觀察者。在任何時候,別人都能知道,摸嘴是企圖掩蓋謊言。
不過,有一個摸嘴的替代行為,就是摸鼻子。通過摸鼻子,撒謊者體會到了掩嘴的瞬間安慰,又不用冒險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所作所為。在這個動作中,摸鼻子是掩嘴的替代行為。這是一個鬼鬼祟祟的身體語言,看起來好像某人在撓他的鼻子,但他真正的目的是掩住嘴。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摸鼻子是欺騙的標誌,但是這個動作和嘴沒有關係。這個觀點的支持者之一阿蘭·赫希與查爾斯·沃爾夫一起,對比爾·克林頓1998年8月給大陪審團的證詞做了詳細的分析,那時候這位總統否認曾與莫妮卡·萊溫斯基有染。他們發現,當克林頓說真話的時候,他幾乎不碰自己的鼻子,但是當他在與莫妮卡·萊溫斯基發生韻事的問題上撒謊時,平均每四分鍾摸一下鼻子。赫希管這個叫“匹諾曹綜合征”,這是根據那個著名的童話人物命名的。這個人物每次撒完謊,木頭鼻子都會變長。赫希指出,人在撒謊時,鼻子會充血,通過摸鼻子或擦鼻子,這種感覺能夠得以緩解。
至少有兩種觀點反對“匹諾曹綜合證”的說法。一種認為摸鼻子僅僅是緊張的征兆,而不是謊言的信號。另一種觀點認為,人在撒謊時,會感到焦慮,害怕被人發現,而這些情緒都與麵部的血液枯竭有關。換句話說,它導致的是血管收縮,而不是血管擴張。這是羅格斯大學的馬克·弗蘭克的觀點。弗蘭克還指出,關於撒謊的實驗研究表明,摸鼻子並不是一種普通的欺騙信號。當然這可能是因為摸鼻子沒有出現在實驗場所。在那裏賭注很低,即使謊言被揭穿,人們為此支付的成本也不太高。還有這樣的可能,摸鼻子並不是人人適用的欺詐標誌,它可能隻是某些人(包括克林頓)的商標式身體語言秘語。
最後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摸鼻子與謊言或焦慮毫無關係,但它是表示拒絕的無意識形式。雷·伯德惠斯戴爾認為,一個人在另一個人麵前擦鼻子,顯露出他並不喜歡對方。正如他指出的那樣:對美國人來說,擦鼻子和單詞“No”一樣,是表示拒絕的標誌。根據這種解釋,可以把比爾·克林頓在大陪審團評麵前摸鼻子,視為他對質問者的深深厭惡的表示,而不能把它視為揭露下列事實的線索——他正在對他們撒謊。
在這場爭論的周圍,依然存在著一些未解決的問題:我們在說某人撒謊時,究竟要表達什麼意思?是說我們知道他在撒謊,還是說我們不得不相信,他沒有講出實情?正如馬克·弗蘭克指出的那樣,這個問題與比爾·克林頓案件,與他有關與萊溫斯基發生韻事的證詞密切相關。有人認定克林頓知道自己在撒謊。也有人堅稱,根據克林頓關於性的定義和他建構證據的方式,他根本沒有撒謊。由此帶來一個有趣的問題:有些人必須說服自己,自己沒有撒謊,另一些人從一開始就堅信,自己講的都是實情,這兩類人在行為上是否存在差異?
4.注意撒謊者偽裝出來的身體語言有些人在心照不宣地撒謊時,不得不隱瞞兩件事——第一是真相,第二是任何可能暴露自己在隱藏實情方麵所花力氣的情緒。撒謊者體驗的情緒往往是負麵的,比如感到內疚,或者害怕被發現。但撒謊者在瞞天過海時,也會體驗到興奮,保羅·艾克曼稱之為“愚弄別人的喜悅”。人們在撒一個很小的無傷大雅的謊時,通常感覺不到什麼負麵情緒。然而,如果要撒彌天大謊,下了很高的賭注,他們通常會體驗到強烈的負麵情緒:如果需要維持這個謊言,就必須把這些情緒隱藏起來。負麵情緒可以通過轉過頭、以手捂臉,或者用一種中立或積極的情緒來偽裝。轉頭和捂臉的策略並不總是有效,因為它們往往把注意力引向撒謊者努力隱藏的東西。另一方麵,偽裝使得撒謊者流露出未必與撒謊有關的表情。
最常見的偽裝是“麵無表情”和微笑。“麵無表情”隻需要一點點努力就能做到,為了偽裝自己的負麵情緒,所有的撒謊者都需要讓臉部保持鎮靜。而以微笑作為偽裝就需要更多的努力,因為這意味著一個人感到快樂和心安,換句話說,體驗通常與謊言無關的情緒。
5.注意撒謊者的微笑
在所有的麵部表情中,微笑可能是最容易做到的。它還容易讓人喪失戒心,因為微笑讓他人體驗積極的情緒,對撒謊者較少懷疑。
但真正讓微笑受歡迎的原因是,大多數人很不善於把真誠的微笑與虛假的假笑區分開來。他們之所以不善於區分,是因為過於看重微笑的表麵意義。人們通常能分辨展示了負麵情緒的“混合微笑”。比如說,他們發現,可以很容易分辨出“苦澀的微笑”。人們在發出“苦澀的微笑”時,眼眉的內角會上揚,而嘴角或者向上抬,或者往下撇。但是人們在分辨虛假的、非混合的微笑方麵糟糕透頂,人們之所以要掩飾與撒謊相關的負麵情緒,原因就在這裏。
如果你問人們如何識別撒謊者,他們往往會提到微笑。他們會告訴你,人在撒謊時,更有可能以微笑掩飾自己的真情實感。不過,關於撒謊的研究表明,情形與此完全相反:與說實話的人相比,撒謊的人笑得更少。情形似乎是這樣的,撒謊者有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使之與人們對於撒謊者的預期截然相反。但這並不意味著,撒謊者不使用微笑。它隻是表明,他們往往因為笑得虛假而被識破。
冒牌微笑有幾個可供識別的特征:(1)持久。與真誠的、發自內心的微笑相比,冒牌微笑往往能維持更長的時間。
(2)組裝。與真誠的微笑相比,冒牌微笑“組裝”得更快,“拆除”得也更迅速。
(3)方位。冒牌微笑往往局限於麵部的下半部分,而真誠的微笑既涉及抬起嘴角的肌肉,也涉及在眼睛周圍繃緊並把眼眉輕輕下拉的肌肉。冒牌微笑和真誠微笑受製於大腦的不同部位:自覺的中樞製造冒牌微笑,而真誠微笑是自發流露出來的。
(4)對稱。真誠的微笑均衡地浮現在臉的兩邊,而冒牌微笑有時會更強烈地出現在臉的一邊(通常是右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與自覺的麵部表情相聯係的神經通路,不同於與自發的麵部表情的聯係的神經通路。如果你看到一個對稱的微笑,它可能是真誠的,也可能是虛假的。但是,如果你看到的是不對稱的微笑,那麼這很可能是假的。盡管對稱的微笑和不對稱的微笑大相徑庭,但人們往往在回應不對稱的微笑時,把它當成真誠的微笑。這也是我們對微笑的本真性漠不關心的原因:倘若別人向我們微笑,我們就不會太在意自己獲得的是哪一種微笑。
6.和撒謊者交談時的觀察點
多數人相信,撒謊者暴露自己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而不是因為說了什麼,怎麼說的。其實情形與此截然相反。謊言的最佳提示,要從人們的言語而不是行動中尋找。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的阿爾德特·威瑞認為,人們在試著抓出撒謊者時,過多地注意身體語言的行為,不太注意言語。阿爾德特·威瑞指出,這表現在這樣一種傾向中:人們高估了通過觀察某人的行為來識別謊言的可能,低估了通過傾聽他說了什麼來抓住撒謊者的可能。
交談有幾個特征,給識別謊言提供了線索。有些特征涉及他們說話的內容,有些特征涉及他們說話的方式。
(1)迂回陳述。撒謊者往往拐彎抹角地說話。他們常常離題萬裏,提供冗長的解釋。但是當被提問的時候,他們可能提供簡短的回答。
(2)泛泛而論。撒謊者的解釋往往是粗枝大葉,很少注意到細節。他們幾乎不提時間、地點和人們的感受。比如說,一個撒謊者會告訴你,他要去吃比薩,但是他不會告訴你,他去哪兒吃,或者他要了什麼品種的比薩。即使撒謊者提供了細節,他們也幾乎不能詳細地說明這些細節。所以,如果你要求一個撒謊者做詳細說明,他很可能隻是重複剛說過的話。一個說真話的人被問到同樣的問題時,通常能夠提供很多新的信息。
(3)施放煙幕。撒謊者提供的答案往往故意把水攪混淆:它們聽起來好像一清二楚,實際一塌糊塗。說到沒有意義的言論,比爾·克林頓在保拉·瓊斯性騷擾一案中的著名回應就是一例。當被問及克林頓和莫妮卡·萊溫斯基是什麼關係時,克林頓回答說:“這取決於‘是’是什麼意思。”另一個例子是被控製逃稅的紐約市前長大衛·丁金斯的辯護詞:“我沒有犯法,我隻是沒能按照法律要求的去做。”
(4)矢口否認。政治謊言往往以矢口否認的形式表現出來。想想比爾·克林頓那著名的矢口否認:“我沒有和那位女士——萊溫斯基小姐——發生性關係。”當政客否認他要推出新措施(比如稅收)時,你通常會把這當成他就要推出新措施的信號。正如奧托·馮·俾斯麥所言:“不要相信政治中任何事情,直到被正式否定。”撒謊者更可能使用否定性的陳述。比如說,在水門事件期間,尼克鬆總統說:“我不是個騙子。”尼克鬆總統並沒說:“我是個誠實的人。”
(5)斟詞酌句。撒謊者很少提及自己。與講真話的人相比,他們使用諸如“我”“我們”“我的”之類詞語的頻率低得多。撒謊者往往泛化,頻繁使用諸如“總是”“從不”“沒人”“人人”等詞,借此在精神上使自己遠離謊言。
(6)免責聲明。撒謊者更有可能使用諸如“你肯定不會相信這個”“我知道這聽起來很怪異,但是”“我向你保證”之類的免責聲明。類似於這樣的免責聲明,是專門用來認可別人的疑心的,目的在於減少別人的疑心。
(7)措辭拘謹。當人們在非正式的場合說真話的時候,他們更可能使用省略方式。而在同樣的場合,撒謊的人說話會變得更緊張也更正式。
(8)時態。撒謊者沒有意識到,他有一種傾向,就是加大他們與他們所描述的事件之間的心理距離。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他們這樣做的一種方式是斟詞酌句,另一方式是使用過去時,而不是現在時。
(9)語速。撒謊需要大量的智力工作。因為除了評估自己謊言的可信程度外,撒謊者還要將真相和謊言分開。這對撒謊者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使得他把說話在速度放慢了。人們之所以在撒謊前要停頓一下,之所以撒謊的語速往往比講真話的語速慢,原因就在這裏。當然,如果謊言被小心翼翼地排演過,情形自然不同。在這種情形下,撒謊的語速與講真話的語速是沒有區別的。
(10)停頓。撒謊者撒謊時多有停頓,某些停頓充滿了“嗯、嗯、啊、啊”的語言頓字符。編織自發的謊言時涉及的認知工作也會導致更多的語誤、口誤和開口錯。在“開口錯”中,人們剛說出一句話,然後再用另一句話取而代之。
(11)音高。某人聲音的高低,通常是他們情緒狀態的指標。因為,一旦人們心煩意亂的時候,音高就會增加。情緒與音高緊密相關。當人變得情緒化的時候,音高就會改變。音高的改變是很難掩飾和隱藏的。盡管音高的增加相當穩定,有時候增加很少,但通常有必要在聽過某人在其他場合的發言後,再來確定他的音高是否增加了。
7.識破謊言的其他原則和技巧
雖然如今人們大量談及某些據說與撒謊相關的行動,但是並不存在能夠表明某人撒謊的特定行為。它們可能表明,某人處於衝突的狀態,受到強烈情緒的影響,或努力掩蓋自己的難堪,但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他們在撒謊。正如保羅·艾克曼所言,欺詐沒有標誌可言。任何姿勢、麵部表情或肌肉抽搐,本身都不能證明某人在撒謊。另一個研究撒謊的權威貝拉·德保羅重複了這個觀點。貝拉·德保羅指出,行為標誌、語言標誌與欺詐之間的關係是很成立的。它們可能與欺詐相關,但並不完全相關。
雖然沒有絕對可靠的識別謊言的方法,但你還是可以做些事情,以增加識破撒謊者的可能:(1)要成功地識別一個謊言,你需要把你的標準定得既不高也不低。這樣你可以避免得出這樣的結論:要麼從來沒人撒謊,要麼人人始終撒謊。
(2)隻要有可能,就要把下列兩者加以對比:其一是某人被認為是在撒謊時的行動,其二是他在說真話時的行為。
(3)為了成為一個優秀的謊言識破者,你還應該關注意識控製之外的行為,或者人們容易忽略的行為。
(4)如果有機會,把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他人說了什麼以及如何說上麵,而不是他們做了什麼。
(5)搞清楚那個謊言可能是自發的還是經過預演的,是低賭注的還是高賭注的,這一點很重要。在賭注很低或那個謊言經過了預演時,完成識別謊言的任務要困難得多。
(6)要想識破一個謊言,你應該始終注意更廣泛的行為線索和言論線索。如果你認為依靠單一線索就識破了一個撒謊者,那你是在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