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天,一位衣衫襤褸雙目失明的老人,忍受著刺骨的寒風,可憐巴巴地跪在繁華的街道上行乞。他髒兮兮的脖子上掛著一塊木牌,上麵寫著:“自幼失明”。
一天,一位詩人走到老人身邊,老人便伸出手向詩人乞討。詩人摸了摸幹癟的口袋,無奈地說:“我也很窮,但是我可以送你一樣別的東西。”
說完,他從兜裏掏出筆,在木牌上寫了幾個字,起身告別了老人。
自那以後,老人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可是他對此卻大惑不解。
不久,詩人與老人邂逅。老人問詩人:“你那天在我的木牌上寫了什麼東西呀?”
詩人笑了笑,捧著老人脖子上的木牌念道:“春天就要來了,可我不能見到它。”
詩人一抬頭,看見老人空洞的眼眶裏含著微微的淚花。
“自幼失明”是一個事實,這四個字真實、客觀卻不動人。詩人的詩句描寫的也是一個事實,但卻讓行人在心靈深處理解了老人悲苦的境地。因此,同情和施舍也接踵而至。
溝通是指意義和想法的傳遞。
如果我的想法沒有被你理解,你就做出同意、反對或者支持的反應,這叫誤會。
如果我的想法被你理解了,而且你也同意、支持我的想法,這叫共識。
如果我的想法被你理解了,但是你反對、不支持我的想法,這叫分歧。
為了進一步說明誤會、共識和分歧,舉例如下。
有人擺宴,請客四人,來了三位。主人說:“該來的沒來。”其中一人不悅,說:“既然我是不該來的,那我走了”。主人一看急了,說:“不該走的走了。”另一位亦不悅,說:“看來我是該走的!”說罷拂袖而去。主人頓足長歎:“我說的又不是你!”第三位聽了,疾呼:“原來你說的是我!”也憤怒遠遁,隻留下主人一個人在原地大呼冤枉。
主人的每一句話,都讓客人做出了不符合其本意的解讀,從主人的角度來看,這是客人誤會了他待客的本意。
客人本以為自己是主人想要招待的對象,但從主人的話裏,聽出了自己並非主人想要招待的人。既然你不想招待,我又何必強留於此。從客人角度來看,他是發現了分歧。
三位客人如果到了主人門外聚在一起,一定會交換對主人的看法,最後得出結論:此人虛偽薄情。這叫共識。
人際溝通的目的,概括起來就是三個:消除誤會、發現分歧、達成共識。
為了實現溝通的這三個目的,人類掌握了豐富的溝通技能,例如語言文字、肢體動作、信物、密碼等。其中,提問是一種很實用、很高級的溝通技術。說它實用,是因為在各種溝通的場合,提問的技術都能得到應用。說它高級,是因為隻有少數溝通高手才明白應用這種技術的訣竅。
1960年1月26日,周恩來接見並宴請了溥儀和他的幾位親屬。這位中國的末代皇帝雖然身無所長,但當時還不太老,應該做點實際工作,才能度過後半截人生。怎樣給他安排一份工作,讓他既能欣然接受,又不感到委屈呢?就這個問題,周總理和他交談起來。
周總理:“今天和你談談,給你安排一下,你想搞哪種工作?”
溥儀:“想搞輕工業或在公社中都可以。”
周總理:“學工業倒不難,車床活主要看你的眼睛怎麼樣?”
溥儀:“我的眼睛是700度近視。”
周總理:“工藝精密的活兒是幹不成了,我看可以找找各部的研究所,找一個合適的工作,你過去喜歡化學,還是物理?”
溥儀:“我什麼也沒學過,物理、化學完全不會。”
周總理:“你寫的那本《我的後半生》還不錯。”
溥儀:“那是我口述,由我兄弟(指溥傑)執筆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