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話問對了,溝通就事半功倍(1 / 3)

《我的後半生》reference_book_ids\":[688189019761357927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需要別人理解自己,也需要理解別人,這都離不開溝通。而溝通的本質,其實就是傳遞意義和想法。

有日本經營之神之稱的鬆下幸之助先生,認為他領導的鬆下企業,應當生產物美價廉的產品服務於大眾。

他在公司高層的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問題:“我認為我們的經營理念,應該向“自來水”學習。請問各位同仁,自來水有什麼特點?”

大家雖然對鬆下先生的問題有點摸不著頭腦,但還是七嘴八舌地開始討論自來水的特點。

自來水有三個特點:一是每個家庭都需要;二是價格便宜,每個家庭都消費得起;三是人們能很方便地得到它。

當大家說出了自來水的這三個特點後,鬆下先生開始發言,他說:“我們鬆下企業生產的產品,如果也能全部符合這三個特點,就能讓我們的事業永遠繁榮下去。大家認為如何呢?”

大家認為言之有理,心中豁然開朗,同時也理解了鬆下先生的一番良苦用心和深謀遠慮。

在這個過程中,鬆下先生原本已經有了關於企業發展的想法,當這個想法也變成了公司同仁的想法時,他與大家溝通的目的就達到了。

我有一個蘋果,要傳遞給你,是很容易的,可以麵對麵給你,也可以快遞給你。無論怎麼傳遞,這個蘋果在我手中與傳遞到你手中,絲毫不會發生變化。

如果我有一個想法,要傳遞給你,卻並不容易。即使麵對麵,你接收到的想法也很有可能與我要傳遞給你的想法大不一樣。這就是溝通的困難。

想法是不能直接傳遞的,我首先要找一個承載想法的載體,例如語言、動作、表情、物品、符號等,然後把這個載體讓你接收到。你接收到這個載體後,會解讀其中承載的想法,如果你解讀出來的想法與我最初的想法是一致的,那麼謝天謝地,溝通完成了!如果不一致、有偏差,甚至完全相反,那麼溝通就失敗了!

溝通的過程,如下圖所示:

所謂編碼,就是發送者把心中的意義和想法(M)轉換成可以傳遞的聲音、文字、符號、動作、表情、物品等信息載體的過程。我們說有的人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所指的“表達”能力就是“編碼”能力。

所謂解碼,就是接收者對各種信息載體進行理解、轉換成自己心中的意義和想法(M’)的過程。我們說一個人善解人意,說的就是其解碼能力超群。

接收者會根據自己解碼出來的信息和想法向發送者做出反饋。反饋又是一輪新的溝通過程的開始。

在這個過程中,發送者的情緒、習慣、表情,接收者的情緒、習慣、表情,以及雙方當時所處的場景等,都會對編碼、解碼的質量產生影響,導致溝通效果的下降,我們把這些因素,統稱為“噪聲”。

哲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問題:森林裏的一棵樹倒了,卻沒有人聽見,請問它是否發出了聲響?

唯物主義者回答:有樹倒下是一個客觀事實,無論有沒有人聽見,它都會發出聲響。

唯心主義者回答:存在就是被感知,未被感知就是不存在。言下之意是:我沒有聽見樹倒下,它是否發出聲響於我而言是不存在的。

上述哲學界的問答,孰是孰非,曆來沒有定論。

而從溝通的角度來看,想法和意義隻有被對方感知到,對方才能理解到它的存在。反過來講,如果我們沒有感知到對方的想法,那對方的想法也的確是不存在的。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是要做到:我心中的樹倒了,也能在你的心中發出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