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男女老幼之分,該由老人回答的問題,向年輕人提出就不合適;該向男性提出的問題,也不能叫女性來回答。
對性格外向的人盡管什麼問題都可以提,但必須注意問得明白,不要把問題提得不著邊際,否則很容易使談話“走題”。
對寡言好思的人,要開門見山、簡潔明了,提問要富有邏輯性,盡量提那種“連鎖式”問題,“你為什麼會這樣呢?”“後來呢?”等,這樣可以促使他源源不斷、步步深入地談下去。
對那種敏感而又訥於言辭的人,要善於引導,不宜開始就提冗長、棘手的問題,通常以他喜歡的話題,由淺入深據實發問,啟發他把心裏話說出來,但必須注意絕不能向他提令其發窘的問題。
提問時機掌握得好,溝通的效果才佳。
兩個過去很要好的朋友都剛剛走上工作崗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相遇了,互相詢問:“你們單位怎樣?工作還順利吧,談戀愛了嗎?”顯得既親熱自然,又在情理當中。
但是如果一位姑娘經人介紹與一位從未見過麵的小夥子談戀愛,公園門口兩人準時赴約了,沉默了一會,姑娘抬起頭來問:“你談過戀愛嗎?工作輕鬆嗎?工資多少?”其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人見麵打招呼都喜歡問一句“吃了嗎?”如果這話用在吃飯時間前後,倒也無妨,但如果下午三點左右在公共汽車上遇到熟人也問這麼一句,就難免讓人感到有點莫名其妙。
一般來說,當對方很忙或正在處理急事時,不宜提瑣碎無聊的問題;當對方正專心欣賞音樂文娛節目或體育比賽時,不宜提與這支音樂或這場文娛節目和體育比賽無關的問題;當對方傷心或失意時,不宜提太複雜、太生硬、會引起對方不愉快的問題。
提問的場合、情景是很重要的。場合不同,回答就可能不同。
比如你所領導的部門,有三個人都完不成你布置的任務,你想對此事加以證實並問清原因。你有兩個辦法:一是把他們一起找來問:“是你們的一致看法嗎?為什麼?”二是把他們一個個找來問:“你的看法和他倆一致嗎?為什麼?”
前一問就不如後一問。因為前者三人在一起,人類固有的從眾心理會讓他們相互影響,不說實話。
警察提審同案的罪犯,絕對不會把他們叫在一起審問,而是要單獨審問他們。因為一起審問,會給他們提供察言觀色、串供、改供的機會。
如果你的問題涉及到個人的隱私,就不要在人多的場合詢問。例如女人的年齡、男人的收入等。
但是如果你的問題與對方的一段精彩經曆有關,那你擇機當眾提問,則會讓對方對你心存好感。例如在公司的聚會上,你問:“聽說你的畢業論文,被評為年度優秀研究生論文,能給我們講講你是怎麼做到的嗎?”
在問答過程中,提問的人、提問的內容、提問的方式,甚至提問行為的本身都會對被問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提問人必須根據被問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提問,這樣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位記者采訪一位鄉下的老大娘,一見麵寒暄幾句,就句:“聽口音,大娘是山東人,好像是魯中的吧?”
大娘一聽就笑了:“你這耳朵真靈。是山東陽穀縣人。”
記者又問:“陽穀縣?那不是好漢武鬆打虎的地方嗎?景陽崗還有沒有呀?”
大娘談起家鄉來,話就更多了。她也不拘謹了,不把記者當外人,什麼話都嘮,甚至把村裏的“內部新聞”也毫無保留地倒了出來。記者十分順利地完成了采訪任務。
身居異鄉的人是最愛談故鄉的。記者的提問正把“興奮點”選在談故鄉上,一下子就問到了“點”上,抓住了大娘的心理。這樣的提問使原本陌生的人之間迅速地達到了心理相容和心理共鳴,也就搭起了溝通彼此心靈的橋梁。
在人際溝通中,有一個黃金句型:“假如你是我,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