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掌握問話的原則,所有人都挺你(2 / 2)

上小學的兒子要求媽媽給他買一套新玩具,媽媽沒有直接拒絕兒子的要求。而是對他說:“爸爸媽媽這個月的工資還剩有2000元。未交的電費是200元;給爺爺的生日禮物預算是400元;爸爸的皮鞋該換新的了,預計要花600元;到下月領工資還有15天,全家人每天的生活費是40元,總計600元;你的玩具是100元;每個月的儲蓄計劃是200元……每月的錢感覺總是不夠花啊,假如你是媽媽,你會怎麼做?”

這種教育方式比直接拒絕孩子要好得多,而且它能啟發孩子的大腦進行思考。

這個金句也能用在其他場合,例如處理人際關係、管理團隊等。之所以能夠廣泛適用,是因為這句話的關鍵詞是“假如”。當突出“假如”後,會減輕被問者的心理負擔,也暗示他要站在提問者的立場來思考問題。

注意突出提問中的關鍵詞,這個原則還有更巧妙的應用。

萬豪酒店管理集團在培訓餐飲部門的服務員時,要求服務員在麵對顧客時問“您今天要些什麼?”而不問:“您要些什麼?”

這個提問中加了“今天”兩個字,雖看似無意,其實大有奧妙:因為他的提問就好像把顧客看成了老主顧,使顧客心裏熱乎乎的。

一位教士問他的上司:“我在祈禱的時候可以抽煙嗎?”這個請求遭到了上司的斷然拒絕。

另一位教士也去問這個上司:“我在抽煙的時候可以祈禱嗎?”抽煙的請求得到了允許。

這個例子說明,同樣一個提問,如果順序一變,就會意思大變,所得到的結果自然也大不一樣了。

另外,提問時的順序也對對方的心理起到非常重要的誘導作用。

日本戰後許多商店因人手奇缺,想減少送貨任務,又不想影響原先承諾的送貨到家等商業信譽。於是有的商店就將“是您自己拿回去呢,還是給您送回去呢?”的問話改為“是給您送回去呢,還是您自己帶回去呢?”

結果大奏奇效:顧客聽到後一種問法,大都這樣回答說:“還是我自己帶回去吧。”

這是因為,人們一般在聽人談話時往往注意後麵的話,甚至多數人將一段話的最後一句當作結論性的話來看,所以,許多人在聽到這種問話後就選擇了後麵的做法。這樣,商店既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又不違背文明服務的原則。

記者在采訪時,通常會把容易的問題放在前麵,用於贏得采訪對象的好感,而把重要的問題——通常也是采訪對方不願回答或者難以回答的問題——放在後麵。

兩人問答時,氣氛是緊張還是融洽,對交際效果很有影響。

交際氣氛可由提問的問題和方式來控製。

如果要營造輕鬆愉快的氣氛,可以提一些即興、親切的問題。

例如問對方的家鄉在哪裏?問完之後不要立即連續提問,而是轉而談起對自己家鄉的介紹、對對方家鄉的印象等。

如果要營造嚴肅、緊張的氣氛,可以設計連續性的問題。

例如警察在審訊犯罪嫌疑人時,會這樣開始:“你叫什麼名字?”

““多大年齡?”

“家住哪裏?”

這些問題,即使是明知故問,也要一個接一個提出來,給犯罪嫌疑人製造一種嚴肅的氣氛。

再來體會下麵這段對話過程中的氣氛:““你昨晚去沒去會計室?”

“去過。”

“一個人還是幾個人?”

“一個人。”

“去幹什麼?”

“偷錢。”

“偷沒偷?”

“偷了。”

運用步步緊逼的封閉式問題和嚴肅的語氣,使氣氛緊張,對犯罪嫌疑人心理產生壓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