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問話的技術,有章可循(1 / 3)

問話的方式,從句式上來講,可以分為:疑問、反問和設問。

疑問,就是隻問不答,僅僅是提出問題。例如:

● 明天的會議是幾點鍾?

● 你發來的產品與樣品是否完全一致?

反問,也是隻問不答,但所提的問題是不需要回答的。例如:

● 你真以為他會還錢給你!太陽會從西邊出來嗎?

太陽當然不會從西邊出來,這個問題是不需要回答的。

反問實際是語氣強烈的肯定或否定,例如:

● 難道這是我的錯嗎?

意思是:這不是我的錯。

● 你呢,這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

意思是:你也有應該責備的地方。

設問,就是自問自答。例如:

● 敢於這樣做人,難道不是一個英雄嗎?可以肯定地說是一個英雄,一個大大的英雄。

● 什麼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來的,從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上麵的例子,是一問一答,也有多問一答的。例如:是誰為政府繳納了最多的稅收?是誰提供了最多的就業崗位?是誰為職工繳存了最多的社保基金?是千千萬萬的私營企業。

簡單來說,疑問是有疑而問,設問和反問都是無疑而問。

設問和反問的區別是:

設問不表示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反問明確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

設問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反問主要是加強語氣,用確定的語氣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設問是自問自答,有問有答;反問寓答於問,有問無答。

問話的方式,在語氣和目的上會有所不同,可以分為詢問、請求與質問。

心中有疑問,希望別人來解答,就是詢問。詢問的語氣可以是好奇的、平靜的、急切的、謙遜的或尊敬的。例如:清朝時有個學童叫戴震,老師教《大學章句》到《右經一章》以後,老師告訴他“經”的部分是孔子說的話,由其學生曾子記述的。“章”的部分是曾子的意思,由曾子的學生記述的。戴震聽了問老師:“這憑什麼知道是孔子的話,卻由曾子記述?又怎麼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卻是他的學生記下來的呢?”老師回答他說:“這是朱熹說的。”他馬上問:“朱文公(朱熹)是什麼朝代的人?”老師回答他說:“宋朝人。”戴震問老師:“曾子、孔子是什麼朝代的人?”老師說:“周朝人。”戴震追問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師說:“差不多兩千年了。”戴震問老師:“既然這樣,那麼朱熹怎麼知道?”老師沒有什麼可以拿來回答,說:“這個孩子非同一般。”

這一段“戴震難師”的典故,就是詢問的範例。

有求於人,或者地位低下的人向上級、長輩請示事情,就是請求。請求的語氣應該是委婉的、謙卑的、協商的。例如:

● 我能占用您十分鍾的時間,介紹一下我的投資計劃嗎?

● 我兒子今年9月份要上小學了,聽說您和教育界的人很熟悉,能幫我聯係一下育才小學的招生部門嗎?

● 我這個月的獎金如果分兩個月發給我,就能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幫我少交一點所得稅。請您批準一下,好嗎?

質問就是根據事實提出來的疑問。質問的語氣常常是責備的、反駁的、訓斥的、明辨是非的等。例如:

● 這批貨物的市場價格是3萬元,你給公司的報價卻是5萬元,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 為什麼你就不能早起半小時?

同樣一句話,用質問的語氣講出來,會讓人緊張和不舒服,而用詢問或請求的語氣就平和、婉轉得多。

例如,質問:“為什麼你就不能早起半小時?”

如果改成詢問的語氣,可以是:“要是早起半小時,你能做到嗎?”

如果改成請求的語氣,可以是:“請你早起半小時,好嗎?”

所謂封閉式提問,是指問題的答案有唯一性,範圍較小,一般是一些有限製的問題,對回答的內容有一定限製,提問時,給對方一個框架,讓對方在可選的幾個答案中進行選擇。這樣的提問能夠讓回答者按照指定的思路去回答問題,而不至於跑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