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封閉式提問,是指可以用“是”或者 “不是”,“有”或者“沒有”,“對”或者“不對”等簡單詞語來作答的提問。例如:“你現在心情好嗎?”
“你感到緊張,對不對?”
這類問題通常用 “對不對”“會不會”“要不要”等形式提出,旨在縮小討論範圍,獲得特定信息,澄清事實,或使會談集中於某個特定問題。
封閉式提問的優點是對方可能的回答都包括在問題之中,易於回答,節省時間。所以在法庭審問、調查問卷、澄清事實等場合,都會用到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提問的缺點是難以得到問句以外更多的信息材料,不利於真實情況的獲得,而且具有較強的暗示性。
從傳銷組織內部裏傳出來的視頻資料,向我們解開了傳銷組織的“導師”給新人“培訓”的內幕。
導師: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沒有錢就會被人看不起,就不會有人尊重你,是不是?
人群:是。
導師:你想不想成為有錢人?
人群:想。
導師:我沒有聽見你的回答。如果想有錢就大聲說出來,讓我聽見你有多想,讓這個世界聽見你有多想。現在大聲說出來:你想不想有錢?
人群:想。(異口同聲地、某些人聲嘶力竭地……)導師:有付出才有回報,想致富就要有行動。是不是?
人群:是。(異口同聲地、高分貝地)導師:那你做好賺大錢的準備了嗎?
人群:做好了。
……
錄像中的培訓“導師”用了一連串設計好的封閉式問題,一步一步地對人群進行心理暗示。接下來的對話將會圍繞如何出賣親情、友情發展下線而展開。有了前麵的“洗腦”步驟,人們對“殺熟”行為的愧疚感有所消退,甚至開始認同:發展親友入夥是自己賺大錢的“合理”付出。
與封閉式提問相對應的,就是所謂的開放式提問,是指提出比較概括、廣泛、範圍較大的問題,對回答的內容限製不嚴格,給對方以充分自由發揮的餘地。
開放式問題,通常是包含有“是什麼”“為什麼”“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誰”“如何”“怎樣”“哪些”等內容的問句。例如:
● 是什麼原因讓你長期一個人留在美國?
● 為什麼當時有那麼多人不理解你?
● 你通常多長時間會安排一次全家人的旅行?
● 你在西安都吃過哪些小吃?
● 哪本書對你的人生影響最大?
● 是什麼動力驅使你去邊遠山區助教?
● 據說莫言不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裔作家,你知道是誰嗎?
● 給我講一講你在上海進修的情況,怎麼樣?
這樣的提問比較寬鬆,不唐突,也常得體。
如果在談話的開頭使用開放式提問,可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但是由於鬆散和自由,也容易脫離主題。
開放式問題在人際交往和聊天中,有很重要的應用。
麵對陌生人或者不太熟悉的客戶、同事,請教對方的家鄉在哪裏,詢問對方喜歡看什麼書等,是通過開放式提問進行搭訕和攀談的好方式。
另外,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在本性上渴望被人注意。人的這一天性,使得每個人都有談論自己的內在需要。
通過開放式提問,能把談話的重點轉到對方身上,既滿足了對方渴望關注和尊重的需要,也讓對方有機會暢所欲言,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
有的問句,涉及到了選擇的問題。例如:“你要喝咖啡嗎?”
要喝或者不要喝,是一個選擇。
“你要喝咖啡還是茶?”
在這句問話中,要喝或不要喝的選擇被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喝咖啡還是喝茶。
被省略的選擇,實際上是給人一種暗示:你已經選擇過了。
你在邀約他人時,一般會說:“有空一起出來出頓飯嗎?”對方可以用“對不起啊,最近沒空”來拒絕你。
如果你換成“二選一”的問話方式,被拒絕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例如你說:“我們最近一起吃頓飯吧。你看你是這周方便還是下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