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果你能問,就千萬不要說(3 / 3)

“我想買兩斤酸的。”

第二位店老板便利索地給老太太稱起了酸李子。他邊稱邊好奇地問老太太:“在我這兒買李子的人大多喜歡吃甜的,您為什麼要買酸的呢?”

“哦,最近我兒媳婦懷上孩子啦,特別喜歡吃酸李子。”

“哎呀!那真要特別恭喜您老人家快要抱孫子了!有您這樣照顧周到的婆婆,可真是您兒媳婦天大的福氣啊!”

“哪裏哪裏,懷孕期間最要緊的當然是吃好、胃口好、營養好啊!”老太太笑道。

“是啊,懷孕期間的營養是非常關鍵的,要多補充些高蛋白的食物,聽說多吃些含維生素豐富的水果,生下來的寶寶也會更聰明些呢!”

“是嗎?有哪種水果含的維生素更豐富呢,你給我推薦推薦!”

“很多書上都說獼猴桃含維生素最豐富!”

“那你這兒有獼猴桃賣嗎?”

“當然有,您看我這進口的獼猴桃個大汁多,含維生素更多,您要不先買一斤回去給您兒媳婦嚐嚐?”

於是,老太太不僅買了兩斤李子,還買了一斤進口的獼猴桃,而且以後幾乎每隔一兩天就要來這家店買各種水果。

第一個店老板是個不合格的生意人,他在不了解客戶實際需求的情形下,隻知道一味地說自己的李子有多甜多好。第二個店老板則是個工於心計的生意人,他先是詢問客戶的偏好——喜歡甜的還是酸的,然後再介紹自己的酸李子;又通過酸李子詢問出客戶的兒媳婦正在懷孕,趁機推介富含維生素的獼猴桃。

這個例子不由得讓人再次想起本章的標題:如果你能問,就千萬不要說。

說到命令,人們可能會想到“軍令如山”——領導下了命令,下級不得不趕緊執行,於是認為以命令的方式去指揮下屬辦事效率最高。實際情況卻未必如此。

日本鬆下公司前總裁鬆下幸之助說:“不論是企業或團體的領導者,要使屬下高高興興,自動自發地做事,我認為最重要的,要在用人和被用人之間,建立雙向的,也就是精神與精神,心與心的契合、溝通。”他看到了領導與下屬的溝通的重要性,因而在實際中身體力行,終於取得了成功。要達成領導與下屬心與心的契合、溝通,關鍵的一點就是與下屬一起交流商量。

一些領導人頤指氣使,有事就大嗓門地命令下屬去幹。他們認為隻有雷厲風行才能產生最佳效果,命令別人去幹事的時候也不看人家的意見如何,反正一句話:“做了再說!”一般來說這樣的領導比較有能力,在下達命令之前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但久而久之,下屬對領導產生了信任,什麼都不問就照領導說的去做,反倒失去了積極性和創造性,成為一件隻會辦事的機器。而有些下屬呢,麵對領導鋪天蓋地的命令,連問一句為什麼的機會都沒有,自己想不通當然就不願去做了。不願做的事要被迫去做是很難做好的。

要吩咐下屬去辦一件事,命令的方式是不可少的,特別是在情況緊急的情況下,一分一秒都是寶貴的,沒有時間給你詳細的解釋。但更多的時候,最好還是以商量的方式。

如果采用詢問的、商量的方式,下屬就會把心中的想法講出來,如果領導認為說得有道理,就不妨說:“我明白了,你說得很有道理,關於這一點,你看這樣行不行?”諸如此類,一方麵吸收對方的想法和建議,一麵推進工作。這讓下屬覺得既然自己的意見被采用,自然就會把這件事當作自己的事去認真做的;同時由於熱心,自然也會產生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