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果你能問,就千萬不要說(2 / 3)

對方:不想。

那麼,你可以繼續問下去:“我遇到的很多人都對陽台種菜很感興趣,您為什麼不想了解一下呢?”

對方答:“因為我家沒有陽台啊。”

你說:“哦,原來如此!我手上的這本書介紹了在陽台上種菜的方法、技巧和經驗。如果您的朋友對陽台種菜感興趣的話,能介紹給我認識嗎?”

……

隻要對方開始與你溝通,開始進入到正常的對話情景,那你通過提問引發對方興趣的目的也達到了。

直接指出別人的錯誤,往往都是不聰明的做法。因為別人未必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那就會與你展開關於對和錯的辯論,這種辯論還很可能會演變成爭吵和人身攻擊;即使別人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礙於情麵和自尊心,也未必會痛快地認錯。

在指出別人的錯誤時,問比說的效果好。

先秦時代的韓非子講過一個故事: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誇耀自己的盾很堅硬,說:“無論用什麼東西都無法破壞它!”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麼東西都能將其破壞!”市場上的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麼樣?”那個人無法回答。這就是成語“自相矛盾”的來曆。

在2016年的互聯網深圳大會上,樂視網的總裁賈躍亭在發言中批評了中國互聯網業的三個巨頭——百度、阿裏巴巴和騰訊,簡稱為BAT,認為BAT壟斷了整個互聯網資源,使得大家沒法混了。

馬雲對賈躍亭的觀點不以為然,他認為BAT之外的企業如果沒法混的話,錯不在BAT這些巨頭,而是缺乏顛覆性的創新。但是他沒有直接與賈躍亭辯論,而是在另一次公開演講上,他向賈躍亭提問:“假設你的企業是BAT,你該怎麼做?”

賈躍亭對馬雲的提問有點措手不及,稍作思考後表示:“每個時代都有壟斷整個社會資源的企業,但是其實這些都不重要,時代是在不斷變化的,每個時代變遷的同時都會誕生全新的、更加偉大的企業。如何能夠突破上一代企業的封鎖,或者是大山?其實隻需要做一件事情——判斷下一個時代到底是什麼?而不是在BAT的延長線上去做創新,更不是依賴BAT強大的資源。”

賈躍亭的回答是對他當初發言的一次修正,開始從創新與顛覆的角度去看BAT現有的壟斷資源,這是馬雲希望看到的結果,他聽後微笑點頭。

與其指出別人的錯誤,不如提一個讓對方發現自己錯誤的問題,給對方反思和糾正的機會,這樣就避免了爭論和糾紛。

在不知道對方底細、不了解實際情況的時候,貿然說出自己的想法是不明智的,問比說的效果要好很多。

有位老太太來到一家水果店,問店老板:“你這兒有李子賣嗎?”

店老板趕忙迎上前去說:“老人家,您要買李子啊?我這兒當然有啊!您看,我這兒的李子又大又甜,剛運過來的,不甜不要錢,還新鮮得很呢!”

沒想到,老太太聽了店老板的話之後,竟然扭頭就走了。

店老板感到很納悶:這也太奇怪啦,我說錯什麼了?我哪兒做得不對得罪老太太了嗎?

老太太來到第二家水果店,對這家的店老板問了同樣的問題:“你這兒有李子賣嗎?”

第二位店老板馬上迎上前去說:“老人家,您要買李子啊?”

“是啊。”老太太應道。

“我這裏的李子有酸的,也有甜的。您是想買酸的,還是想買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