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激起了青年的鬥誌: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他拿起圓規和直尺,在紙上畫著,嚐試著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解這道題。終於,當窗口露出一絲曙光時,青年長舒了一口氣,他終於做出了這道難題!
作業交給導師後,導師當即驚呆了。他用顫抖的聲音對青年說:“這真是你自己做出來的?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2000多年曆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得沒有解出來,牛頓也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這道難題,昨天給你布置題目時,不小心把寫有這個題目的小紙條夾在了給你的題目裏。”
多年以後,這個青年回憶起這一幕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2000多年曆史的數學難題,我不可能在一個晚上解決它。”
這個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感悟箴言:
在生活中,有許多困難之所以難於克服,是因為我們受到了內心恐懼心理的束縛,限製了自我潛能的發揮。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難時,我們往往能夠做得更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無知者無畏。
該學的東西太多了
費利斯的父親出身貧苦農家,隻讀到五年級,家裏就要他退學到工廠做工去了。
從此,世界便成了他的學校。他對什麼都有興趣,他閱讀一切能夠得到的書籍、雜誌和報紙。他愛聽鎮上鄉親們的談話,以了解人們世世代代居住的這個偏僻小村以外的世界。父親常好學,他對外麵世界的好奇心,不但隨同他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後來還傳給了他的家人。他決心要讓他的每一個孩子都受良好教育。
費利斯的父親認為,最不可寬恕的是我們晚上上床時還像早上醒來時一樣無知。他常說:“該學的東西太多了。雖然我們出世時愚昧無知,但隻有蠢人才永遠如此。”
為了防止孩子們墮入自滿的陷阱,父親要孩子們每天必須學一樣新的東西,而晚餐時間似乎是他們交換新知識的最佳場合。
他們每人有一項“新知”之後,便可以去吃飯了。
適時,父親的目光會停在他們當中一人身上。“費利斯,告訴我你今天學到些什麼。”
“我今天學到的是尼泊爾的人口……”
餐桌上頓時鴉雀無聲。
費利斯一向都覺得奇怪,不論他所說的是什麼東西,父親都不會認為瑣碎。
“尼泊爾的人口?嗯,好”。
接著,他父親看看坐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母親。
“孩子的媽,這個答案你知道嗎?”
母親的回答總是會使嚴肅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尼泊爾?”她說,“我非但不知道尼泊爾的人口有多少,我連它在世界上什麼地方也不知道呢!”當然,這種回答正中父親下懷。
“費利斯,”父親又說,“把地圖拿來,我們來告訴你媽媽尼泊爾在哪裏。”於是,全家人開始在地圖上找尼泊爾。
費利斯當時隻是孩子,一點也覺察不出這種教育的妙處。他隻是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屋外,去跟小朋友一起玩遊戲。
如今回想起來,他才明白父親給他的是一種多麼生動有力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之中,他們全家人共同學習一同長進。
費利斯進大學後不久,便決定以教學為終身事業。在求學時期,他曾追隨幾位全國最著名的教育家學習。最後,他完成大學教育,具備了豐富的理論與技能,但令他感到非常有趣的,是發現那些教授教導他的,正是父親早就知道的東西——不斷學習的價值。
感悟箴言:
每一個人都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起來的。我們將來要成為怎樣的人,取決於我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每一天的進步都是成長的過程,隻有這樣不斷地完善自己,才不會虛度光陰。
越人造車
越國沒有車,越國的人也一直都不懂得該如何造車。越人很希望學會造車的技術,好將車用在戰場上,增強本國的軍事力量。
有一次,一個越人到晉國去遊玩。野外空氣新鮮、風景美麗,他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覺到了晉國和楚國交界的郊野。忽然,不遠處的一件東西將他的視線吸引過去。“咦,這不是一輛車嗎?”這個越人馬上聯想起在晉國見到過的車。這東西確實是輛車,不過毀壞得很厲害,所以才被人棄置在這裏,這車的輻條已經腐朽,輪子毀壞,車軸也折斷了,車轅也毀了,上上下下沒有一處完好的地方。但這個越人對車本來看得不真切,又一心想為沒有車的家鄉立一大功,就想辦法把破車運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