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越國,這個越人便到處誇耀:“去我家看車吧,我弄到一輛車,是一輛真正的車呢,可棒了,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呢!”於是,到他家去看車的人絡繹不絕,大家都想一睹為快。幾乎每一個人都聽信了這個越人的炫耀之詞,紛紛議論著說:“原來車就是這個樣子的啊!”“看上去怕是不能用吧,是不是損壞過呢?”“你不信先生的話嗎?車一定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對,我看也是。”這樣,越人造起車來都模仿這個車的形狀。
後來,晉國和楚國的人見到越人造的車,都笑得直不起腰來,譏諷說:
“越人實在太笨拙了,竟然將車都造成破車,哪裏能用呢?”可是越人根本不理會晉人和楚人的譏諷,還是我行我素,造出了一輛輛的破車。
終於有一天,戰爭爆發了,敵人大兵壓境,就要侵入越國領土了。越人一點兒也不驚慌,從容應戰,他們都覺得現在有車了,再沒什麼可怕的,越人駕著破車向敵軍衝過去,才衝了沒多遠,破車就散了架,在地上滾得七零八落,越國士兵也紛紛從車上跌落下來。敵軍趁亂殺將過來,把越人的陣形衝得亂七八糟。越人抵擋不住,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兵敗如山倒。
可是直到最後,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敗在了車上。
感悟箴言:
學習借鑒別人的知識和成果,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應用和改進。生搬硬套的模仿隻能使自己長期陷入無知與錯誤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學習的最佳方式。
令人著迷的琴聲
古時候有個善於彈琴的樂師名叫師襄,據說在他彈琴的時候,鳥兒能踏著節拍飛舞,魚兒也會隨著韻律跳躍。
鄭國的師文聽說了這件事後,十分向往,於是離家出走,來到魯國拜師襄為師。師襄手把手地教他調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學了3年,竟彈不成一個樂章。師襄無法可想,隻好說:“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難學會彈琴,你可以回家了。”
師文放下琴後,歎了口氣,說:“我並不是不能調好弦、定準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注的並非隻是調弦,我所向往的也不僅僅是音調節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聲來宣泄我內心複雜而難以表達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準確地把握情感,並且用琴聲與之相呼應的時候,我暫時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因此,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
果然,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師文又去拜見他的老師師襄。師襄問:“你的琴現在彈得怎樣啦?”
師文胸有成竹地說:“稍微摸到了一點兒門道,請讓我試彈一曲吧。”
於是,師文開始撥弄琴弦。他首先奏響了屬於金音的商弦,使之發出代表8月的南呂樂律,隻覺琴聲挾著涼爽的秋風拂麵,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結果了。
麵對這金黃收獲的秋色,他又撥動了屬於木音的角弦,使之發出代表2月的夾鍾樂律,隨之又好像有溫暖的春風在耳畔回蕩,頓時引來花紅柳綠,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著,師文奏響了屬於水音的羽弦,使之發出代表11月的黃鍾樂律,不一會兒,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凍,一派肅殺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響了屬於火音的徵弦,使之發出代表5月的蕤賓樂律,又使人仿佛見到了驕陽似火,堅冰消釋。
在樂曲將終之際,師文又奏響了五音之首的宮弦,使之與商、角、徵、羽四弦產生和鳴,頓時在四周便有南風輕拂,祥雲繚繞,恰似甘露從天而降,清泉於地噴湧。
這時,早已聽得如癡如醉的師襄忍不住雙手撫胸,興奮異常,當麵稱讚師文說:“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晉國的師曠彈奏的清角之曲,齊國的鄒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無法與你這令人著迷的琴聲相媲美呀!他們如果能來此地,我想他們一定會帶上自己的琴瑟管簫,跟在你的後麵當學生的!”
感悟箴言: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於任何技能和知識都不能隻停留在簡單的操作和表麵的熟練上,而是要精究其理,隻有這樣才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那張床
19歲的伯傑是一個富商的兒子。
一天晚餐後,伯傑正在欣賞深秋美妙的月色。突然,他看見窗外的街燈下站著一個和他年齡相仿的青年,那青年身著一件破舊的外套,清瘦的身材顯得很羸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