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王守仁和朱熹理論的最大區別在於:朱熹的理論可以用來通過考試考取功名,卻毫無日常生活的實用價值,所以可以稱為“考試理論”。
王守仁的理論能應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不過對考取功名毫無幫助,所以可以稱為“實用理論”。
但如果僅僅隻有“人心為理”和“知行合一”這兩個部分,會帶來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
王守仁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從四十七歲一直到他去世,最著重強調的,就是這個第三部分:致良知。
人的欲望的確是合理的,我們也需要發揮知行合一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但是這一切都必須有一個前提,這就是良知。
那麼什麼叫做良知呢?
良知是一種愛,是人出生後與生俱來的善良本性,不是教條,也沒有教條可遵循。像孝敬父母,關心妻子,體貼下屬,幫助他人,照顧弱者等等,都可以叫做良知。
那為什麼要致良知呢?
我們繼續說美女。
除了以上那些方法用來追求美女以外,其實還有另外的方法:
把美女灌醉或下藥,然後和美女上床,來個生米煮成熟飯。
給美女下套,抓住美女的把柄,以此要挾,看你從不從?!
綁架美女的父母家人,逼著美女以身相許(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如果單純采用知行合一的理論,那就是說不能隻是知道這些方法,還必須實踐,所以就得親自去實踐灌醉、下藥、綁架等等……
這下明白了吧,所以必須給“人心為理”和“知行合一”加一個前提條件,這個條件就是良知。
追求美女的願望無疑是合理的,追求的方法可以采用關懷、送禮物、談理想等等,這些都無可厚非。
但追求美女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一:滿足自己的性欲;
答案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答案三:滿足自己的征服感;
答案四:想和她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隻有答案四,才是“致良知”。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出:“心即為理”是起因,“知行合一”是過程,“致良知”是目的。三者形成一個整體,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隻有同時做到這三者,才可以成為聖賢,否則不是成為空想家,就是成為禽獸。
在晚年的時候,王守仁把這三者歸納成四句話,這是他一生思想的精髓:
無善無意是本心,
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世界雖然很大,生活雖然很複雜,但隻要心存良知,內心光明,即使是普通人,也都可以成為聖賢!
王守仁的心學體係,簡潔清楚,直截了當,易學易懂,實用性極強。思想自由、人性解放這些心學主張對於當時思想長期處於極度苦悶封閉狀態下的年輕學子來講,無疑是久旱逢甘霖。
因此心學迅速在民間流傳開來,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間,更是以學習心學為時尚。為了考取功名,年輕人不得不去學朱熹的“考試理論”,但人還是要過日子,每個人都有感情,有欲望,有追求,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去學王守仁的“實用理論”。
在年輕人們考取功名之後,便基本上可以把朱老師的考試理論拋到一邊,平時隻用來喊喊口號,寫寫表麵文章,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便可以充分發揮心學的威力。
這其中發揮的最為出色的一位,名字叫張居正,他憑一己之力,給明朝增加了一百年的壽命。
最終王守仁實現了少年時的理想,成為儒家門派一代聖賢。
尊重人性,是王守仁最終得以成功的堅實基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