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大學問”一書,王守仁表達了他獨創的成為聖賢的方法,其中重點由三個部分組成:人心即為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三者相互影響,互為依存,提供了一條操作性相當強的成聖之道。
我們依次來看看這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人心即為理。
王守仁認為宇宙是一個精神的整體,有且隻有一個世界,這就是我們體驗到的這個真實的世界,而程頤和朱熹所提出的理的世界,則根本不存在。
既然理的世界不存在,那麼理在哪裏呢?
答案是在人的心裏。如果沒有心,也就沒有理。因此由人心而產生的欲望是合理的,餓了想吃飽,冷了想穿暖,吃飽了想吃好,穿暖了想穿靚,吃好穿靚了又開始想女人,這些統統都是理,都是合理的。
如果我們想想馬斯洛那個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金字塔理論),王守仁的這個觀點就很好理解了,金字塔的每一層,都是理,都合理。
因此餓死事不小,失節事不大,這都是人心裏的需求。
那該怎麼去學到這些理呢?
就像男人都喜歡美女,這是人心的欲望,是合理的,正常的,但是怎麼樣做才能追求到美女呢?
直接衝到美女麵前表白說我愛你,你跟我好吧,這個恐怕隻會被美女當做神經病。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第二部分:知行合一。
自古以來知和行這一對冤家哪個在前哪個在後一直是個爭議話題,到今天也沒分個絕對勝負。通常有三種理論:先知後行、知行合一、先行後知。
主張第一種先知後行的是理學大師朱熹,朱老師的“格物窮理”就是先知後行的具體做法。
首先得把事物的“理”搞清楚了,才能開始做,要知道燈泡的“理”,才能做出燈泡,同樣要把追求美女的“理”都得想清楚明白了,才能開展行動。
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實際卻行不通。原因很簡單,光靠琢磨,永遠都不會弄明白燈泡的原理,愛迪生是靠著實驗了幾千種材料,最後才發現了哪種合適。光一個人宅在家裏冥思苦想,哪怕想象出一萬種和美女邂逅並展開天雷地火一發不可收拾的愛情故事,也是白搭。
我們常常用一個很形象的詞彙來形容這種白日夢的行為:意淫。
要想發明成功,要想追求到美女,這就得靠王守仁倡導的這第二種理論:知行合一。
知道怎麼做而且同時在做,叫做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和行實際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
還是拿追求美女當例子,首先男人要知道怎麼追求美女,
追求的方法包括:早請示晚彙報噓寒問暖,或者奉送名車鑽石現金房產,或者談理想談感情談未來等等方法各異。
光知道是不夠的,還必須采取行動。
知道要噓寒問暖,那就得早上去接晚上去送,過年過節禮品鮮花不斷。
知道要送名車名表鑽石房產,那就得有能力去買,買了還得舍得去送。
知道要談理想談感情,那就自己得有奮鬥目標,有真情實感,並且讓對方願意和自己一起奮鬥。
知道追求方法的方法,同時采取追求的行動,這個就叫做知行合一。
追求美女的過程實際就是一個方法實踐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能學會如何早晚接送,如何賺錢買房,如何努力工作,如何明確自己的感情等等。
同樣的,我們可以把知行合一繼續擴展到如何做到努力工作。
努力工作的方法包括:準時上班,按時完成任務,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錯誤,處理好同事關係等等。
知道如何努力工作的方法,同時采取以上行動進行實踐,這個還是叫做知行合一。
至於其他方麵,都可以以此類推。曾經有位前輩說美女是人類發展的基本動力,誠不我欺也。
這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知行合一的功效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