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李贄·不想長大的孩子是好孩子(1 / 3)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

長大後世界就沒童話——

非著名流行歌曲《不想長大》

王守仁的心學體係的基礎是致良知,圍繞著如何實現良知,他的兩個嫡傳弟子各執一詞,師兄叫錢德洪,堅持王守仁的四句箴言:

無善無意是本心,

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認為良知需要通過後天學習教育逐步領悟到。

師弟叫王畿,主張良知是先天就存在的,隻要保持自由自在的處世態度,良知就會有一天突然被悟到,他也重新寫了四句箴言,稱為“四無”:

心即是無善無惡之心,

意是無善無惡之意,

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

物即是無善無惡之物。

心學由此開始分裂成為漸悟派和頓悟派。

大家看到這是不是覺得有點似曾相識?沒錯,佛家的禪宗也曾經分為漸悟和頓悟二派,曆史在這一刻驚人的相似,正如禪宗頓悟派戰勝了漸悟派,在王守仁之後,影響最大,把心學徹底發揚光大的,也是頓悟派的傳人,他就是這次主人公:李贄。

李贄,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生於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福建人。李贄打小是個苦命孩子,七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是個嚴厲而古板的人,平時忙於生計,沒有多少時間和兒子談心,李贄隻好和書本為伴,度過了童年。

從小的經曆養成了李贄獨立思考,不盲從權威的習慣,在十二歲那年,他寫了一篇轟動一時的文章:《老農老圃論》。

通過這篇文章,李贄把儒家聖賢孔老師大大地諷刺了一番。

那他諷刺的是什麼呢?這就要從孔老師的弟子樊遲說起了。

樊遲是孔老師的學生,有一次他請教孔老師種莊稼的學問,孔老師頗為不快,推脫道,這個啊,我不如老農民呢。樊遲是個實心眼,還不依不饒的繼續請教種菜的學問,孔老師冷冰冰的回答,這個我不如菜農!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到這裏,似乎也沒看出多大問題,要知道讀書人輕視農民也不算什麼新鮮事了,即使到今天,不還到處是孔雀女和鳳凰男的故事嗎?

關鍵是孔老師之前還有過這樣一段經曆……

有一次師生失散了,子路很著急,路上碰到一個老農民,就問他看沒看見孔老師。那個老農民嘲諷地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也配叫老師?第二天子路找到孔老師了,子路把這話告訴了孔老師,孔老師卻說這個老農民是個隱者。

這事後來誰也沒放在心上,偏偏樊遲就記住了,老是在琢磨老農民說的話,於是就不識相地跑到孔老師那裏請教問題,搞得孔老師以為樊遲故意糗他,一肚子不快活,罵之而後快。

於是我們的李贄同學就推斷出了:為什麼人家批評你,你還誇人家是世外高人,學生問個你不懂的問題,你卻破口大罵,這不是欺軟怕硬、反複無常嗎?就這樣的水平也配叫做聖賢?!我看你才是真小人!

諷刺歸諷刺,可明朝的讀書人要想出人頭地,必須經過科舉考試這一關,李贄也無可奈何,隻得撿起他最不喜歡的儒家理學朱老師的經典注釋,開始了背書之旅,準備考試。

雖然說不喜歡朱老師,不過畢竟李贄還是聰明絕頂,他在二十六歲那年就考取了舉人,放到地方上,做了一名小官。

時光飛逝,一轉眼二十七年過去了。

五十三歲的李贄雖然已經是國家體製內的成功人士,可他對儒家理學理論的厭惡之情卻是與日俱增,年輕的時候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去背書,不得不去寫八股文。現在錢雖然不多,但滿足溫飽也夠了,自己又沒興趣往高處爬,加之兒孫自有兒孫福,為什麼不抓緊這人生中的最後時光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呢?

我雖然年紀一大把了,身體也日漸衰弱,可是我從來沒有放棄少年時的理想!

於是李贄幹脆辭官不幹,到處遊曆,結交四方好友,寫書育人,也就是在這個期間,他徹底告別了儒家理學,投入了心學的懷抱,順便還把佛家禪宗也給扯了進來。

作為心學最為成功的傳人,李贄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了如何通過頓悟來領會良知的理論:《童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