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懷疑我走在沙漠中,
從不結果無論種什麼夢。
才張開翅膀風卻變沉默,
習慣傷痛能不能算收獲。
慶幸的是我一直沒回頭,
終於發現真的是有綠洲——
著名流行歌曲《海闊天空》
南宋繼續沿用了北宋的戰略指導方針:敵人的敵人是朋友。不過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曾經的敵人遼國已經滅亡,曾經的朋友金國變成了現在的敵人,而最新的朋友,是蒙古。
所以南宋最新一期的基本戰略是:聯蒙抗金。
這個基本戰略再一次充分發揮了功能,公元1279年崖山戰役爆發,宋朝軍隊經過英勇奮戰仍然全軍覆沒,丞相陸秀夫背著九歲的小皇帝跳海自盡,南宋宣告結束,元朝開始了統治生涯。
元朝統治者似乎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中國的主人,而是經常以強盜自居。
比如動不動就想著把自己統治下的老百姓殺掉。還比如從各種賦稅到徭役,隻要能想得出來的,都拿來收錢,過節要收“過節錢”,幹活要收“常例錢”,打官司要收“公事錢”,哪怕什麼都不幹,天天家裏蹲,也要收“撒花錢”。這哪裏是收稅,分明是赤裸裸的搶劫!
在這樣的統治下,思想領域就別想有什麼發展了,縱觀整個元朝,除了一些戲曲(元曲)比較熱鬧之外,整個思想文化界是一片寧靜,鴉雀無聲。
類似的情況在後來的清朝也發生過,不過清朝的統治者倒不像強盜,而更像是馬戲團團長。
元朝沒過多久就被明朝取代,明太祖朱元璋尊稱朱老師為聖人朱子,繼續采用朱老師的新儒家理學理論作為官辦哲學。宣布科舉考試出題範圍必須在朱老師所批注的四書中,答題內容必須有朱老師的語錄作為依據。不僅如此,文章從題目到內容結構,都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完全不允許自由發揮,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八股文”。
這樣一來,普天學子隻能學習朱老師語錄,以朱老師為偶像了,我們這次的主人公王守仁,起初也不例外。
王守仁,號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所以又稱王陽明,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江蘇人,號稱“四家”: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先祖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父親是當時狀元王華,家庭條件相當優越。
王守仁小時候聰明活潑,愛好廣泛,並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才華:能思考,不盲從。十歲的時候他寫過一首詩,詩名為《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還見山小月更闊。
看上去就是一首普通的打油詩,但仔細想想卻奧妙無窮,山和月到底哪個大?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結果。
我們日後把這種思維方法,叫做“辯證法”。
日後在京城念書的時候,王守仁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讀書考取功名,王守仁不以為然,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老師驚得目瞪口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少年王守仁的這句話可不是說說而已,日後的事實證明了這一切。
既然選擇要做聖賢,身為當朝狀元之子的王守仁,自然首先選擇了朱老師的成聖大法:
格物窮理。
可是怎麼格,朱老師沒說,要格到什麼時候,朱老師也沒講。
不管這些了,先格了再說!
於是十八歲的王守仁對著自家後院裏的竹子開始邁出做聖賢的第一步。按朱老師的說法,竹子理就蘊涵在竹子裏,王守仁守著這棵竹子不吃不喝不睡覺不休息一連格了七天七夜,竹子絲毫不為所動,竹子理始終沒有出現,王守仁自己卻病倒了。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