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王守仁·知行合一 海闊天空 (1)(2 / 2)

既然格不出理來,王守仁也隻好乖乖聽從老爹王華的勸告,撿起四書五經,準備走考科舉取得功名再做官的常規道路。

於是愛好廣泛的王守仁一邊讀四書五經,一邊騎馬射箭看兵書,就這樣糊弄著,經過三次考試,最後還真被他考取了功名,分配到了建設部當了官,成為人人羨慕的光榮的國家體製內人士。

不過表麵上風光,王守仁內心卻一日比一日痛苦,因為他的理想是成為聖賢,當官並不是人生目標。

每天不停地格物,今天格桌子,明天格板凳,後天格磚頭。周圍的東西都被格遍了,卻始終連理的影子都沒有看見。不斷地格,不斷地失望,就在這不斷累積的失望之中,王守仁開始懷疑朱老師的理論。

理真的可以格的出來嗎?如果不能,那理到底在哪呢?

時光如梭,一轉眼十九年過去了。

三十七歲的王守仁因為得罪了當朝大太監劉瑾,被貶到了貴州一個叫龍場的原始山區當個小官:龍場驛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貴州龍場招待所所長。

這個地方荒涼、貧瘠,周圍不是土匪,就是還沒有開化的土著居民,王守仁的苦悶可想而知。

就是在這個地方,經曆了幾十年艱難探索的王守仁在他人生最為痛苦的一個晚上突然悟出了他一生中第一個最重要的理論:人心即為理!

世上根本不存在理的世界,成聖之道也不在萬物之中,它就存在我們的心中,天人本是一體,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自然而為就是聖賢之道!

天理即為人欲!人心即為理!

這次頓悟,史稱“龍場悟道”。

淩晨的窗口,

失眠整夜以後,

看著黎明從雲裏抬起了頭,日落是沉潛日出是成熟,

隻要是光一定會燦爛的。

海闊天空狂風暴雨以後,

轉過頭對舊心酸一笑而過。最懂我的人謝謝一路默默的陪著我,

讓我擁有好故事可以說看未來一步步來了——

著名流行歌曲《海闊天空》

頓悟後的王守仁,一邊忙著研究發展心學理論、收徒、寫書、育人;一邊還得繼續做官,對外要剿匪、平叛,對內要擺平官場上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成天忙得不亦樂乎。

忙碌的生活給王守仁帶來了更多的收獲,正是從這些日常工作中,王守仁悟出了一生中另外兩個最重要的理論:

一個叫“知行合一”,另外一個叫“致良知”。

於是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王守仁推出了一個全新的完整心學體係,該體係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如何通過學習心學成為聖賢。

因為中國人有尊重前人經驗的習慣,所以思想家們為了宣傳自己的理論,常常會玩一招“借雞生蛋”:經典著作注釋。

因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明明是自己新的理論,卻從來都是以某種經典注釋的形式出現在世人眼前。

從儒家的孔老師開始,孔老師為了宣傳道,采取注釋六經;董仲舒為了宣傳天人合一三綱五常,采用的是注釋春秋;朱熹為了宣傳理的世界,采取注釋四書。道家也不例外,向秀和郭象為了宣傳道德要與時俱進,采用的是注釋莊子。

“大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朱熹“格物窮理”的出處便來自於“大學”。陸九淵反對“格物窮理”,但並沒有對於“大學”做任何注釋。缺少能夠做經典理論上推翻朱熹說法的依據,王公貴族人民群眾自然不怎麼相信他,所以反響也不大。

這項工作,王守仁做了。

王守仁通過對“大學”的注釋,作為他的心學在儒家經典上的理論依據,這本“大學”注解版,名字叫做“大學問”。如果說“大學”是雞,那麼“大學問”就是這個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