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陸九淵·心有多大 宇宙就有多大(2 / 2)

既然認為程頤的思路不對,陸九淵順理成章的也否定了朱熹對“理”的看法,朱熹一生的敵人,出現了。

“二程”的大哥程顥對“理”的理解是某種與生俱來的東西,陸九淵在此基礎上繼續發揮,提出了一個和程頤朱熹截然相反的觀點:這個自然規律就是心(心即理)!

在朱熹的眼裏,世間存在兩個世界,一個是抽象的“理”的世界,一個是具體的世間萬物的世界。

而在陸九淵看來,根本就沒有兩個世界,世界隻有一個,這就是心的世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每個人都是宇宙的產物,一出生就與生俱來的帶有本心。本心和宇宙本是一體,但是人的體內還存在種種私心物欲,本心會被這種私欲所蒙蔽,以致人和宇宙的聯係會被隔斷。

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過學習教育來逐步消除自己的私欲,私欲被消除了,本心就能夠得到恢複,本心被恢複了,人就能和宇宙重新連為一體,因此就能掌握宇宙間的一切道理(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到了這一步,就能成為聖賢了。

我們舉個現在的例子,就能很容易理解陸九淵的理論。

個人:普通客戶機終端

宇宙:服務器+無線局域網

本心:無線網卡

私欲:灰塵

聖賢:超級電腦

每台客戶機問世的時候都自帶一塊無線網卡,用來和服務器溝通,獲取資料。不過這塊無線網卡很容易被灰塵沾上,一旦沾上就會失靈,客戶機就沒法從服務器下載數據資料了。

所以我們要把灰塵擦掉,這樣客戶機就能順利地和服務器繼續保持溝通,隨著下載的資料越來越豐富,這台客戶機最終能成為一台超級電腦。

這個擦掉灰塵的方法叫做“先立乎其大者”。可以理解成開始的時候學習的是文化知識,然後把這種知識轉為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能成為聖賢。

這就是陸九淵提出的成聖之道,通過這個,陸九淵在程顥理論的基礎上,創建了心學一派。

所以我們看出,成為聖賢是理學和心學共同的目標。不過雖然目標相同,過程卻完全不同。

程頤朱熹的理學是要通過“格”各種各樣的宇宙間的物體來實現,今天格板凳,明天格桌子,後天格磚頭,堅持不懈,終會有一天成為聖人(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

而陸九淵的心學是要通過“先立乎其大者”,學習了知識,消除了私欲,就能成為聖賢。

說簡單一點,朱熹提倡的是從學習其他東西出發,陸九淵提倡的是從了解自身出發。

南宋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和陸九淵共同的朋友呂祖謙在江西著名風景點鵝湖寺舉辦了一場新儒家辯論大賽,同時邀請他們二位以及兩派弟子參加。

辯論的主題是如何成為聖賢。

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打的是難舍難分,心學認為理學今天格桌子、明天格板凳的做法純屬浪費時間,而且負擔極重,因為誰都不知道到底要格多久,什麼時候才叫格好(這叫做“支離”)。

理學就認為心學的從自身開始的做法純屬一句空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實際上完全沒有操作的可能,不切實際,叫人根本無從下手(這叫做“空疏”)。

到最後,這場辯論大賽也沒有分出個勝負,最後來了個不歡而散。

雖然辯論會上吵的很熱鬧,但此時的心學門派並沒有撼動理學的地位,陸九淵的一生都在到處奔走,宣傳自己的觀點,不過實際影響並不太大。因為他的觀點確實有不少模糊不清的地方,本心到底是什麼,他沒講清楚,學習怎麼個學法,他也沒說明白。

要知道理學的格物大法雖然笨了點,但好在形象直觀,雖不易學,但很容易懂。

少年陸九淵成為儒家聖人的理想最終也沒能實現,不過依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為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門派:心學。心學在幾百年以後終被另外一個人發揚光大,與取得官方全力支持的理學分庭抗禮,毫不遜色。

曆史始終喜歡開玩笑,因為帶領心學門派與理學抗爭的人,最初並不是學習陸九淵的心學理論,而是把理學掌門人朱老師當做偶像。

這個人就是王守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