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朱熹·如何做聖賢(下) (2)(2 / 2)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都是更換另一半,雖然都是兒子娶媳婦,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答案會截然相反。

因此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欲”,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成存的是君、父、夫的“理”,滅的是臣、子、妻的“欲”。

雖然這三綱五常最早是出於漢朝董仲舒之手,不過到了朱老師這裏,已經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比如董仲舒在對五常中的“禮”進行解釋的時候,可沒如此強調嚴防男女關係,所以漢朝才得了個“髒唐臭漢”的綽號。而我們的朱老師,對於男女嚴防的重要性,可謂提升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連我本人都深受其影響。本人承認,早在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要和同桌女生在課桌上劃清界限了,這條把一張課桌分為兩半的橫線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三八線!

因此如果說的再直接一點,那就是朱老師自己定義了理和欲的區別,“朱子”這個聖人級稱號,的確是實至名歸。

那麼,總會有些“理”和三綱五常沒有關係吧,比如桌子理和板凳理,和君子父子夫妻可沒有半點聯係。要想成為聖賢,光知道三綱五常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須知道這些理,這個該如何操作呢?

對於這個問題嘛,朱老師也想到了。這些個桌子板凳是沒有辦法存天理滅人欲了,那麼要想知道這些東西的理,隻有一個辦法:格物窮理。

意思就是研究某個東西,就能知道這個東西的理,“格”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成研究。

那到底如何格呢?是盯著看?是抱著睡?還是用舌頭舔?

對不起,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朱老師沒提。朱老師的重點是三綱五常,這個理被接受就足夠了,你還真指望靠研究桌子板凳來成聖賢啊?太天真了。

到這裏,新儒家儒佛道係統整合項目的主體工程,已經可以宣告完成了。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這個跨越了幾個世紀,無數能人為之奮鬥的偉大項目的實施過程。

項目目的:整合儒佛道各家理論,吸收各家長處,最終實現儒家二次複興。

項目階段:

第一階段

唐代韓愈李翱參照禪宗代代相傳觀點,提出儒家也有聖人代代相傳的習慣,最後一代傳人為孟子。

第二階段

北宋周敦頤參照禪宗觀點,提出儒家普通人成聖理論:去除私欲,無心而為。

北宋張載參照道家觀點,提出“氣”的概念,氣遵循自然規律生成萬物,充分了解這一過程的人就能成聖。

第三階段

北宋程顥程頤兩兄弟提出“理”和“欲”,指出張載所提到的自然規律為“理”,遵循“理”,去除“欲”,就能成聖(兩兄弟在這裏有所不同,程顥認為這個“理”是由萬物天生而成,程頤認為“理”是亙古存在於萬物之中)。

第四階段

南宋朱熹整合前麵三階段的各項成果,提出完整的“氣”、“理”、“欲”概念,並引入漢代董仲舒的三綱五常,提出三綱五常乃是宇宙間恒久不變的真理。

最終朱熹的理論被統治者和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儒家終於再次超越佛、道二家,大興於天下,史稱“三教合一”。

從南宋末年開始,元、明、清皆尊朱熹為聖人(朱子),所注解的“四書”為官方唯一指定教材,科舉考試題目唯一來源,並且考生的答案必須出自於朱熹的理論,否則不予錄取。

對朱熹的評價自古以來都是眾說紛紜,歸納起來,朱熹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說是天使,是因為他帶領儒家門派到達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說是魔鬼,是因為他是中國人思想禁錮、個性束縛、婦女地位極端低下的罪魁禍首。

其實,朱熹隻是一個有理想,並且通過執著努力,最終實現了理想的人,僅此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