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朱熹·如何做聖賢(下) (1)(2 / 2)

這不是反了嗎?!儒家的傳統不是尊師重道嗎?

這個原因嘛,嘿嘿,詩經裏麵談的很多內容可是男歡女愛,這和道學家們的“男女授受不親”、“嚴男女之防”的主張實在是背道而馳南轅北轍了。

實際當時有不少人也試圖用政治比喻來解讀詩經裏的男歡女愛,比如把“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偏說成是君王對良臣的求賢若渴。還比如把“陟彼南山,言采其嶶,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說成是君王得到良臣後的愉悅之情。

這樣類比的效果實在是太過於不堪了,還真當人民群眾是傻子啊?咱們朱老師才不傻呢,所以直截了當地揭穿了《詩經》的真麵目。

孔老師啊孔老師,時代已經變了,現在的男女不能像您的時代那麼自由開放了,所以,隻能對不住您老人家囉。

通過對儒家經典著作的重新解讀,朱老師完成了新儒家儒佛道係統集成項目的主體設計工程,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對“理”、“氣”、“欲”三者關係的完整定義。

我們先來看看“氣”。

“氣”最早是由張載提出的概念,說是宇宙凡是有生命的動物植物,都由“氣”生成。朱老師則更進一步擴大了“氣”的範疇。認為不管有沒有生命,宇宙間一切物體都由“氣”生成。也就是說除了花鳥蟲魚,連桌子板凳牆壁磚塊也由“氣”生成。

這是為什麼呢?說動植物由“氣”生成,還好理解,畢竟人也屬於動物嘛,方便引申開來。可是,把桌子板凳也說成“氣”生成,這和人有啥關係?

當然有關係,而且關係重大,我們接著看就明白了。

張載還說組成萬物的“氣”都一個樣,朱老師則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觀點:

雖然都是氣,但組成不同物體的氣,還是有區別的,最優質的氣能產生聖賢,君王,較好的氣就隻能產生大大小小的官員們,至於一般的氣,就隻能產生普通老百姓了。這個就叫做“氣稟”,意思是雖然都是氣,不過氣的稟性各有不同。

有是理而後有是氣,有是氣則必有是理。但稟氣之清者,為聖為賢,如寶珠在清水中。稟氣之濁者,為愚為不肖,如珠在濁水中。

所以,君王也好,聖賢也罷,可都是有先天性條件限製的,即使找到了聖賢的理,那您也得是那塊料才行啊!

接著朱老師又補充了“理”的概念。

理的世界是由程頤想象出來的,主要觀點是氣按照理才會生成宇宙萬物,理的特點是天性善良,安分守己,數量固定,恒久不變。朱老師則更進一步形象地描述了這個世界。

朱老師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理”,包括有生命的和沒生命的,也就是說除了狗理貓理花理草理竹子理,桌子和板凳也有自己的理。

桌子之所以能成為桌子,全靠桌子的“理”在起作用,桌子和板凳不一樣,是因為桌子和板凳的“理”不同(問:枯槁之物亦有性,是如何?曰;是他合下有此理。故曰:天下無性外之物。因行階雲;階磚便有磚之理。因坐雲;竹椅便有竹椅之理)。

理的世界是早就存在的,氣隻是按照這些理來生成各種物體。在沒有出現桌子和板凳之前,桌子理和板凳理就已經存在了,如果人們找到了這兩個理,就會做出桌子和板凳(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嚐實有是物也)。

要想更好理解,我們可以想想發明燈泡的愛迪生。燈泡理是早就存在的,之所以世界上沒有燈泡,是因為我們沒有發現燈泡的理,等到愛迪生找到了燈泡的理,就能造出燈泡。

說了半天桌子板凳,那這和皇上有啥關係,皇上難道靠著桌子板凳就能治理天下?

答案是當然不能,不過卻大有關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