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朱熹·如何做聖賢(下) (1)(1 / 2)

最初的夢想緊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麼能在半路就返航

最初的夢想絕對會到達

實現了真的渴望

才能夠算到過了天堂——

非著名流行歌曲《最初的夢想》

北宋在中國曆史上算是一個比較奇特的朝代,一方麵文化經濟科技都超級發達,一方麵軍事武力卻特別孱弱。

在經濟方麵,北宋的GDP占據全球總量的80%,人均GDP更是毫無懸念的世界第一(把排名之後的全部加起來和北宋比也差很遠)。在文化方麵,宋代的文人騷客們創造了堪比唐代的燦爛文化,唐詩宋詞一直到今天都還在廣為流傳。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也很不錯,收入不錯,稅收很低,管理製度也相當自由,連戶籍製度都沒有,想進首都的進首都,想去沿海的去沿海,弄得本地人連地域歧視都搞不起來。

在軍事方麵,自從宋太祖趙匡胤采用“杯酒釋兵權”這溫柔一刀之後,北宋軍事日漸衰弱,開始的時候還計劃著打敗遼國統一北方,後來連自保都成問題,畢竟用錢是砸不死人的,不得已采取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一戰略指導方針,這就是最終導致北宋滅亡的“聯金抗遼”。

我們可以把北宋想成一個腰纏萬貫,卻手無縛雞之力的單身財主,周圍全都是窮得叮當都不響卻孔武有力貪婪成性的強盜,這樣的結果,隻能是一個杯具了。

北宋滅亡之後,政府被迫南渡到杭州,重建政權,南宋時代開始了。

南宋的皇帝們深刻吸取了北宋滅亡的教訓,於是采取了更積極主動的措施來保證國家的安定團結。

一方麵加強對軍隊的控製力度,典型的功績有我們熟悉的誅殺嶽飛。

另一方麵則是想方設法加大思想控製力度。這個時候,我們本篇的主人公出世了。

朱熹,字元晦,原籍江西婺源,出生在福建,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朱熹小時候天資聰明,愛好廣泛,儒家、佛家、道家學說都有過涉獵,十九歲那年少年得誌,考取了進士,後來做過官,講過學,雖然也算小有名氣,但一直沒引起什麼大的反響。

朱熹本以為一生就這麼度過了,收收徒弟,講講學,寫寫詩,就這樣慢慢變老。

直到三十一歲那年,他遇到了那個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

這個人就是程頤徒弟的徒弟的徒弟:李侗。

李侗對這個並不算年輕的學生十分器重,把一生所學盡數傳授給朱熹。朱熹也在李侗的教育下,從此專心於儒家學說,立誌要繼孟子之後,繼承儒家的掌門之位,並努力尋找機會,發誓要實現儒家的二次複興。

既然當今皇上想要加強思想控製,那作為儒家複興希望之星的朱老師自然不能放過這一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

可是皇上不會站出來直接明了地說我要控製你,這個不行那個不準等等,這需要一個光明正大的迂回途徑來達到目的。

所以找到這個迂回的途徑才是關鍵!

可是要揣摩一個人的心思不容易,揣摩皇上的心思,就更難了,不過還好,朱老師有一個現成的榜樣。

這就是董仲舒董老師。

董老師使用的方法是注解儒家經典著作《春秋》,把自己的思路全寄托在他的《春秋繁露》裏,最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於是朱老師效仿前輩,也來注解儒家經典。

《春秋》已經被用爛了,得換新材料,反正解讀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借題發揮,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被朱老師挑中的儒家經典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有四本,分別為儒家門派早期人物代表作:《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就是被後來元、明、清列為官方唯一指定教材的“四書”。

朱老師的注解可不是寫歌功頌德人雲亦雲的話,他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證據之一就是對儒家經典詩經的注解。

孔老師當年極其重視詩,親自修訂了《詩經》,《詩經》還是他教的六門功課之一。朱老師卻對孔老師的這番心血大肆攻擊,說《詩經》純粹是黃色下流淫穢作品,內容不堪入目(男女相悅之事,淫奔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