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程顥 程頤·如何做聖賢(中)(1 / 2)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前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裏船——

著名詩人杜甫《絕句》

周敦頤和張載不但在學術上緊密合作,奠定了新儒家道學理論的基礎,生活中也是好朋友,兩家經常來往。他們還有兩個共同的好朋友,一個是周敦頤的鄰居,名叫邵雍,是當時另外一名頗有名氣的新儒家大師,主要貢獻是借鑒陰陽家和道家理論,用太極八卦來推理出曆史變遷的規律。

另外一個好朋友,是張載的表弟,名叫程珦。程珦是官宦之弟,自己雖然默默無聞,不過卻生了兩個名氣很大的兒子,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程顥和程頤。

這兩兄弟年齡隻相差一歲,哥兒倆一起長大,後來同時拜周敦頤為師,長大後和師傅周敦頤、表叔張載、鄰居邵雍,並稱為“北宋五子”,這五位正是新儒家的理學派的奠基人。

程顥,字伯淳,出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河南洛陽人。

和很多青少年成長經曆一樣,程顥在青春期的時候也是個叛逆少年,十五歲那年被父親送去拜周敦頤為師的時候,就公開宣稱討厭考試,不想做官(厭科舉之業)。不過周敦頤老師的教導顯然是卓有成效,因為沒過幾年程顥便從一個叛逆少年成長為成熟男人,二十剛出頭就考取進士,然後順利去當了地方官。

程顥人聰明、勤奮、善於推理,地方官做得相當不錯,像他在山西晉城公開審判的一個案子,就充分體現他的推理功夫。

當時有一個姓張的財主得急病死了,棺木埋葬後的第二天一早,有個老頭來到他家門口,對著財主唯一的兒子說:“我是你父親,現在我年紀大了,無依無靠,來和你一起生活。”

接著,老頭一五一十向財主的兒子說明了來由。財主的兒子非常驚訝,於是拉著老頭一起到了縣府,請求縣令判斷。老頭先說:“我是個郎中,因家中貧困,四處流浪,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兒子,無力撫養隻得狠狠心腸把兒子送給張財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鄰居阿毛親眼看見。”

“事隔那麼多年,你怎能把事情說得這麼詳細呢?”老頭說:“我是從遠地方行醫回村後才聽說的,當時記在處方冊的背後。”說著從懷裏掏出處方冊遞給程顥,上麵用毛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兒抱走,給了張三翁。

程顥問財主的兒子:“你今年多大歲數?”財主的兒子答道:“36歲。”程顥又問:“你父親今年多大年紀?”“76歲!”兒子回答說。

程顥對老頭說:“聽見了吧,這人出生的時候,他父親才40歲,這樣的年紀,別人怎麼會稱作張三翁呢?”

老頭聽罷,驚恐異常,承認了自己妄想訛詐財主家的錢物、奪人田地才來冒認兒子。

眾人鼓掌。

官宦家庭出身,老師是知名人士,加上自己的聰明勤奮,程顥照道理應該會平步青雲吧。可惜,意氣風發正準備大展宏圖的程顥碰到了他一生的敵人:王安石。

當時的宋神宗時代由王安石為首的新派當政,大力推行新法改革。最大的反對派是以幼年“砸缸”聞名天下的司馬光,司馬光當時住在洛陽,因此反對派又被稱為”洛派”,而恰好程顥也是洛陽人。

由於和王安石的新派意見不合,程顥的官也丟了,於是一心回家搞起了學術研究。

程顥生平最為佩服的人是他的表叔張載,張載是出了名的愛玩會玩,和從小叛逆的程顥很對脾氣。按照張載的理論,一個人隻要堅持按照自然規律做事就能成聖,程顥就進一步發揮下去,指明了這個自然規律到底是什麼。

程顥認為,這個自然規律,萬物一出生就具備了,也就是孟老師所說的各種善的本性。如果有了私欲,這種本性就會被蒙蔽,於是失去了成聖的機會,他還給這個自然規律取了一個響亮的新名字:“理”。

所以,一個人要做的就是聚精會神的遵循著“理”做任何事情,這種聚精會神的態度,就叫做“敬”。注意,這和他師傅周敦頤的“靜”已經不一樣了。

周敦頤的“靜”,是說要無為無心地去保持自然本性。

而程顥的“敬”,是要認真努力想盡一切辦法去保持這種自然本性。

等到程顥完成了學術研究課題,王安石也下台了,司馬光看中了他,召他回中央任職,正當程顥事業的第二春即將到來的時候,他卻得了重病,再也沒能起來,終年五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