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程顥 程頤·如何做聖賢(中)(2 / 2)

中國少了一個官吏,多了一位哲學家。

說完了程顥,我們再看看他的弟弟程頤。

程頤比哥哥小一歲,十四歲那年和哥哥一起拜周敦頤為師。和叛逆的哥哥不一樣,程頤打小是個老實孩子,從來不說討厭考試討厭當官的話,隻會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地學習功課,準備過幾年就去應考,延續家族當官的傳統。

不過老實內向的孩子,往往是表麵很安靜,內心卻很豐富,充滿了想象力,日後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命運給這哥兒倆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說討厭考試的哥哥,很快就考取了功名;從來不說討厭的弟弟,卻怎麼考也考不上。

現在也無從考證程頤落榜的真正原因,不過我猜和他豐富的想象力有關,要知道,中國人的考試,從古到今,想象力永遠不是考試的重點。

既然做不了官,程頤也就隻得回家,搞起來學術研究。程頤首先解決了一個表叔張載理論的一個漏洞。

張載說萬物一體,是因為萬物都是由同一種氣生成,那麼這樣會有一個問題。

既然由同一種氣生成,為什麼世間萬物都不一樣?

針對這個問題,程頤充分發揮了他的想象力,他想象出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充滿了“理”的世界。

這個“理”不像他哥哥程顥所說的是萬物與生俱來的,這個“理”的世界是早已經存在的。

在這個世界裏,理是天然形成的,因此又叫“天理”。每個理都善良,他們的數量是永遠固定的,不會變多,也不會再少。這些善良的理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管人們知不知道他們,它們始終安安靜靜的待同一個地方(衝漠無朕,萬象森然)。

而我們看到的世間萬物,都是由氣和理共同作用的結果。

氣的聚集會遵循著不同的理,每種物體都有自己的理,花有花理,草有草理,狗有狗理,貓有貓理,人自然也有屬於人的理。

氣雖然都一樣,但理各不相同,按照花理聚集的氣,就生成了花,同樣,按照草理聚集的氣,就生成了草,以此類推,按人理聚集的氣,自然就生成了人。

不過人和花花草草狗狗貓貓還是不一樣,除了天生的理,人還有另外一種東西,這就是欲。

欲可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人類為了保全生命,追求物質、追求異性人為產生的,因此又叫“人欲”。欲的天性是惡,因此和善良的理是天敵。

理和欲同時存在於人體內部,此消彼長。對於一個人來講,如果理在體內占了上風,那麼這個人就能變善,最終就能成為聖賢;如果欲在體內占了上風,那麼這個人就會變惡,最後成為一個大壞蛋。

那我們人類如何幫助天生的理來戰勝人為的欲呢,答案還是那個字:“敬”,也就是聚精會神認真努力地采取一切方法。

一個人如果要想成為聖人,就必須認真努力地采取一切辦法來幫助理戰勝欲。因為理的天性是善,欲的天性是惡,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存天理,滅人欲!”

要想更好地理解程頤的這個天理和人欲你死我活的關係,舉一個例子就明白了。

某地有個年方二八的小寡婦,如果為了日子過的寬裕點或者隻是因為耐不住寂寞而改嫁,這就叫人欲;如果堅持不嫁,寧願一個人孤孤單單過一輩子,哪怕日子過得揭不開鍋,這個就叫天理。

天理顯然比人欲重要,所以小寡婦無論如何都不能再嫁,這就是廣為人民群眾熟悉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就這樣,程顥程頤兩兄弟解決了表叔張載留下的問題:自然規律是什麼?

答案就是理!

不過兩兄弟還有所不同,程顥認為理是萬物一生出來就具備的本性,因此又可以叫做“心”,程頤則認為理存在於另外一個世界裏,隻能叫做“理”。

不過程頤的這個理在當時的北宋,別說在社會群眾中推廣,就連他自己都沒太當一回事,他哥哥程顥的兒子死後,媳婦很快就改嫁了,他也沒發表什麼意見。不僅如此,他還把寡居的外甥女接到自己家,親自安排婚事,可算是典型的說一套,做一套。

理的觀點要到南宋才大行其道,推行最大的功臣是程頤的徒孫,同時也是新儒家理學派最重要的人物。

他就是朱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