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引仙法(2 / 3)

第四法收視返聽

1.師傳

修煉者在修煉中,本意想往無思無慮,無將無迎,無內無外,無念無欲。但人生在世,心機在兩目。兩目可視萬物,人的本能。修煉者要想解此大難,就要做到端坐冥心,收視返聽。

收視先要製兩目,用全身毛孔呼吸,一吸元氣入,一呼元炁出;一吸則收身,收自身宇宙,一呼外放,外放者沒有意念,放入先天宇宙。周而複始,行功於自然呼吸之中。

2.師解

“修煉者在修煉中,本意想往無思無慮,無將無迎,無內無外,無念無欲。但人生在世,心機在兩目。兩目可視萬物,人的本能。修煉者要想解此大難,就要做到端坐冥心,收視返聽。”

修煉者在修煉中,本意想往無視無聽,無思無慮,無將無迎,無內無外,無念無欲。可人生在世,心機在兩目,兩目可視萬物,人之本能。兩目明視萬物、萬事,修煉者在明心靜坐中定會有思有慮,有內有外,有念有欲,本意為人之常情,要想解此大難,修煉者就要做到端坐冥心,收視返聽。

端坐冥心。常人閉目是看不見東西的,但兩目仍有幻覺,是有形狀沒物質的,想出的人和事,看沒看見,在做功時不太好解釋。有人說是想的。從想到看,有一道牆,構思一個景象,是在自身宇宙中看到的。閉兩目不能看到外麵的事物,道家說可以看到體內的形象,那是人構思的一種形象。這得在無思無慮、無內無外、無念無欲的狀態下能看到的東西,是自己構思。如所說的“神”,不是在靈感狀態下,而是在幻覺狀態下出現有的,是自然出現的景和物。做功時要看,就看清楚,有幻覺就不回避。比如看到骨頭架子,把它看清楚,看它到底是什麼,然後你再提問。不要怕,都是腦子裏構思的沒規律的東西。

“收視先要製兩目,用全身毛孔呼吸,一吸元氣入,一呼元炁出;一吸則收身,收自身宇宙,一呼外放,外放者沒有意念,放入先天宇宙。周而複始,行功於自然呼吸之中。”

如何修煉“收視返聽”?人心一動,念頭隨之而起,總要外思外慮,外念外欲。修煉者要“收視返聽”,故要收視先要製兩目。

收視的辦法,從外收到內:

第一步,從遠處往回收,把神光收回到自身宇宙的邊緣,即伸臂握拳、一拳遠。專門煉透視特技,就是一拳遠。透視一共九步,九步的第一步就是盤坐。

第二步,從外往內收,把神光收入體內,內視自身宇宙第一大穴,即全身毛孔。拉動天目穴這條線,看自己全身毛孔是否都在呼吸。人體全身毛孔每時每刻都在與天地交換先天和後天之氣,進行陰陽匹配。修煉者通過用全身毛孔呼吸,一吸元氣入,使氣轉化為炁,一呼元炁出,使炁轉化成氮。吸則收身,收回自身宇宙,呼則外放,放入先天宇宙。如此周而複始,行功於自然宇宙之中。

收視返聽就是封兩耳。前麵我們已經把眼睛閉上了,看不見別的東西,讓你用別的感官感知一下體外有什麼動象。眼睛閉上以後,第一步能感知體外有事、有物的器官就是我們的耳朵了,耳朵能聽見外麵有聲音,這時就要收視返聽閉兩耳。

返聽需要聽三心:

第一步,是聽人心,即自己心髒的跳動。收視返聽,第一步要收到自己的心髒,先聽自己心髒的聲音,能不能聽到自己心髒的跳動。初學者可以先聽自己呼吸有沒有聲音,一吸一呼,能不能記住自己呼吸的次數,看自己呼吸的方法均勻不均勻。老學員要返回來聽自己心髒跳動次數,心髒能不能有跳動,能不能感覺到。收視返聽是封兩耳,現在呼吸方法上把嘴封住了,無視無聽把兩目封住了,收視返聽把兩耳封住了,我們現在把口、耳、目封住了。這鼻子可不能封,要封住鼻子得達到胎息以後。鼻子自己封住了,到時候鼻子上要有個鼻夾。“引仙法”裏沒有把鼻子封住的。

第二步,是聽道心,即地球的震動。我們靜坐淨化時,我們需要聽,靜靜地聽。聽什麼?最高,聽道聲。道本來就沒有聲,你還要聽它的聲音。但道確實存在,它孕育了大地,孕育了人,它存在為什麼你聽不到它的聲音呢?所以在淨化過程中,聽道發出的聲音。我們能不能聽到?我說能聽到。我靜坐時,能聽到好像有一種聲音在動,在告訴我什麼,或在動,挺好聽的,慢慢你就會微笑。聽就聽道聲,淨(靜)化時聽道聲,保證能聽到。沒聽到,是你的神在外。能聽到的人都是神在內,自身成宇宙了,就能聽到聲音。聽不到道聲,起碼可以聽到別人的呼吸聲,周圍人的熱。再聽不到,你還能聽到小孩在動,輔導員的走路聲。這也是道聲,走道的道聲。再聽到,還能聽到自己心髒的聲音,心髒還在跳,聽心聲。在淨(靜)化時聽聲音,應該都能聽到。

第三步,是聽天心,即宇宙的震動。

收視返聽調凡息

收視返聽調凡息。收視,一開始講眼睛往前看,漸漸收回來。大家可以試驗,往前看再往回收,收進頭裏往裏看,你會發現頭裏微微有一點亮,這時你才可以調整凡息。

調凡息就是調鼻吸鼻呼。鼻吸鼻呼道路有三:第一步是進去入喉,第二步是上去往上走,第三步是往下走。我們現在是要往下走,吸氣想辦法往下走。一開始凡息是不往下走的,意識在頭部的下部。吸氣呼氣,要使耳朵也能吸氣呼氣,眼睛也能吸氣呼氣,嘴也能吸氣呼氣,最後到頭上的毛孔也能吸氣呼氣,看頭部的毛孔能不能隨著呼吸在動,吸氣頭部的毛孔縮小,呼氣頭部的毛孔擴大。再一個,你做得很好,往回看往裏看,無視,看不見外麵,卻能看見裏麵,看裏麵好像做出一個空腔,這時慢慢把意念向下移,移到下田處,吸氣微微收小腹。這一部分要慢慢向下移,如果用導引詞就很麻煩。如果帶功者精神也集中,大部分學員會隨著導引慢慢向下走。如果我們吊兒郎當帶功的話,它不會下去的。這要求導引詞很親切的,非常親切,頭微微地稍低一點,慢慢地把意念向下移,象安撫嬰兒一樣,可以多重複幾句,再往下移,再往下移,慢慢地往下走,走到小腹下田處,吸氣微微收小腹。要養這個胎,因為從上麵下來的東西是陽中之陰的東西下到下田。

這時要防止下到膀胱,這是第一。要防止下到生死竅(會陰),這是第二。要防止下到穀道,這是第三。比如,吸下去了要放屁。這三條我們都不要。要防止它怎麼辦,這就要“修無漏”,所以講十二法都要靠上講,一法一法講不行。這時不管到前陰、到穀道還是到會陰,都要吸氣,微微提肛收前陰,提上來到下田。

如果你感覺確實氣到下田了,吸氣小腹加力,小腹的動作開始加力。加力的目的實際上就是要找到下田那條線。做到什麼程度?做到小腹一動,下田有熱。這時加上毛孔呼吸,封閉毛孔,吸氣,四麵八方之氣向全身毛孔擠壓。這時整體全身都在動,這幾種呼吸同時動,不是一個一個動。

如果你感覺毛孔確實在跟著呼吸,一吸縮回來一呼出去了,這時你微微停一下(鼻子)呼吸,看毛孔動不動。這個火候應該不告訴的。你微微停一下(鼻子)呼吸,你覺得毛孔還在動,你成功了。這時你做內行呼吸,吸氣過臍下,呼氣不出心。停一下,巧妙一點,毛孔吸氣呼氣,感覺動了,(鼻子呼吸)停一下,你看毛孔動不?毛孔在微微有動,你成功了。這時毛孔在動,這時吸氣過臍下,呼氣不出心。把內行呼吸再加上,最後抵達下田。

收視返聽調凡息,實際就是往內看,以凡息帶真息,再調整呼吸,實際是調整呼吸的一個辦法。前三法是導引術。後麵從第四法到十二法,是因為前麵的導引術當中出現了問題,出現了一些你不能解決的問題,就變成了第四法、第五法、第六法等。“引仙法”是一法,也是一法帶兩法,兩法帶三法,三法帶四法,哪個放前麵都行,都可以煉。如果你煉功煉得非常非常好,前麵調整完呼吸,就可以隨便做了。下田一起熱,馬上默運五行。再熱往下田去,就可以進陽火退陰符了。實際上,三法(收心、調身、調息)是一法。

3.感悟

在修煉中,修煉者本意想往無思無慮、無將無迎、無內無外、無念無欲。但人生在世,絕大多數的外界信息是通過兩目傳入大腦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又傳遞著思想和情感。這是人的本能。修煉者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冥心靜坐,收視返聽。

⑴收視

在閉目的情況下,兩目平視往前看,看得越遠越好,看不著就往前想,想也要想得越遠越好。看一會兒後,用意念把遠處的神光往回收,收回到前方人體宇宙的邊緣,並停留一會。然後再把神光收入兩眼眉中間,內視自身宇宙的邊緣,即全身毛孔。整個過程要專心去做,隻用意念,不加任何力量。

閉著眼睛去看、去觀、去想,使修煉者擁有了一種新的認知方式。其特點是:

①與睜著眼睛思考問題相比,閉著眼睛去看、去觀、去想,起初並非期望真的能看到什麼,但卻可以避免視覺的幹擾,從而更好地集中腦力去思考問題,提高思考的深度、廣度和細致程度,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②隨著修煉的深入,先天之炁在不斷的增加,在炁化的同時,修煉者閉著眼睛就有可能看到景象。對常人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認知方式,它將擴展修煉者的思維和知識範圍。

⑵睜開眼睛向前看與閉著眼睛往前看有什麼不同?

人是睜開眼睛向前看的,現在卻要閉著眼睛往前看,肯定什麼也看不見,因為眼皮把光線擋住了。建議大家做這樣一個試驗:在一個漆黑的、沒有任何光線的靜室內,你睜開眼睛往前看,然後慢慢把意念往回收,收到兩眉中間,隨後再往前看。這樣反複做,盡管你沒有看到任何東西,你會感覺到目光有距離感,你能區別出看遠方還是看近處。這與我們常說的光線無關。當你閉著眼睛這樣做時,同樣會感覺到目光有距離感,這時的目光我們稱之為神光。這僅僅是修煉神光的開始。在這裏引出了一個概念——看,閉著眼睛看。以後還會用的兩個概念——觀和想。閉著眼睛看、觀、想,是三個不同的概念。看,是一種動向,不一定能看見,也不一定有被看的對象,但一定要看;觀,是觀察,也許暫時不一定能看見,但一定有被看的對象;想,是構思,是主觀臆想,是在看不見、觀不著的情況下,先想象。看、觀、想很容易被忽略,在內功修煉中,是很基本的要素。掌握了它,你會發現很多常人不可能發現的現象;忽略了它,會導致你進步的緩慢。

不但閉著眼睛往前看,還要往回收。這對常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但對修煉者來說,這是一個轉變的開始,人由用目光關注外界轉向用神光關注自身本體。從此以後,人開始了主動地用自己的意念、意識深入自己的身體內部,認識精、炁、神,認知真我。

把收回來的神光凝聚在全身毛孔,通過調整呼吸,感覺人體象一個氣球,全身毛孔隨著呼吸一開一合。這是通過神光取得的第一個成果,以後還會有很多很多。

⑶什麼是自身宇宙、人體宇宙、天體宇宙?

自身宇宙:人體的全身毛孔所包含的空間範圍稱為自身宇宙。全身毛孔稱為自身宇宙的邊緣。由自身宇宙所包含的氣場稱為自身宇宙場。

人體宇宙:在自身宇宙外,一臂加一拳遠的空間範圍稱為人體宇宙。一臂加一拳遠的地方稱為人體宇宙的邊緣。由人體宇宙所包含的氣場稱為人體宇宙場。

天體宇宙:在人體宇宙之外的空間範圍稱為天體宇宙。天體宇宙的邊緣在無限遠處。由天體宇宙所包含的氣場稱為天體宇宙場。

⑷返聽

把收回來的神光凝聚在心髒,聽自己的心髒跳動。用意念專心去做。

人們常用耳朵去聽身體之外的聲音。當修煉者用耳朵去聽身體之內,會有新的體驗:

①聽覺越來越敏銳。人常說,視力不好的人聽力特別好。隨著聽力的不斷增強,當修煉者有意識地返聽身體內部時,很有可能聽到來自體內的細微的聲音。

②隨著修煉的深入,修煉者已由用耳去聽,逐步過渡到用心去聽、去感覺、去體味。對修煉者來說,這是必須要掌握的基本素質。

⑸人為什麼能聽到自己的心髒跳動?

在人體內,隻有通過神經係統才可以把身體各部位的信息直接地反饋到大腦。通過規範化修煉的人,內炁的密度和敏感度得以提高。內炁在血管和神經之間起到了鏈接和傳導的作用,心跳→血管→內炁→神經→大腦,從而使人能聽到自己的心髒跳動。

這裏所說的“返聽”,已經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用耳朵去聽,而是用心去聽,用神去聽。第一步是聽人心,即自己心髒的跳動;第二步是聽道心;第三步是聽天心。

第五法調凡息

1.師傳

調息靜神首要冥心在心息。心乃神之位,萬緣不想,盡力做到無思無慮、無念無欲,爭取行功之中,外無其物,內無其心。冥心在心息的目的,使初修者能坐住為目的。此為第一關,坐關。

坐關之中,在此無有靜字之功,應行功於導引術之中。

2.師解

“調息靜神首要冥心在心息。”

調凡息就是自然呼吸,內無其心,外無其物。閉著眼睛,這個心是體外的心,不是心髒的心。調呼吸的第一個辦法,要吸氣冥心在心息。心是無私、無念、無慮,能坐住,把自己的思維回收到自身宇宙之中,不要想買糧、買菜等其它事,自己聽心髒的跳動,聽心息。呼吸要自然,一呼一吸要細、均、長,要有規律,這個火候不是強行的。如果坐不住就得強行意念控製,想自己心髒的跳動,這叫武火。呼吸調整不好,形就不足。形不足則神不足,神不足就氣衰,氣衰後盤坐中人就會傾斜,甚至倒下。

煉“引仙法”到這是第一關,為坐關,要求就是能坐住。這一關沒有靜,這時人不能靜,應行功於“導引術”之中。第二步要有規律的呼吸,要求一小時呼吸多少次,自己定。調息以後,再調整呼吸,用毛孔呼吸外放內收,這主要是為以後的胎息做準備。

調凡息的呼吸方法一共有四種:

第一種,就是自然呼吸,就是用上七竅的口鼻呼吸。自然呼吸的前麵還有種呼吸,那是無規律的呼吸。當轉入自然呼吸的時候,就是有規律的呼吸了。口鼻呼吸的方法是從不規律的呼吸方法到有規律的呼吸方法,口鼻呼吸是竅位呼吸的方法。意念在鼻子,鼻子為麵部的基準。

第二種,就是全身毛孔呼吸,吸氣,氣從四麵八方向全身毛孔擠壓;呼氣,炁從全身毛孔向四麵八方外放。這是一個外形的呼吸,氣從四麵八方往裏擠壓。目的就是壓縮五髒,各歸其位。

毛孔呼吸的方法是:吸氣,氣從四麵八方向全身毛孔擠壓,呈現成金勢;呼氣,炁從全身毛孔向四麵八方外放,呈現一個木相。古時有一句話叫木克金、金栓木。所以全身毛孔呼吸是金克木、金木相克的呼吸方法,也叫金相呼吸方法。

第三種,就是內行呼吸,吸氣,炁過臍下;呼氣,炁不出心。吸氣,炁過臍下,達下田;呼氣,炁不出心。

這是一個豎向的呼吸方法,方向一定要弄準。上下的呼吸方法,叫水火既濟法,因為水向下流,火向上升,所以在經典著作當中,說水火既濟的呼吸方法,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現在吸氣炁過臍下,呼氣炁不出心,這是水火既濟呼吸法。水火既濟的呼吸方法,又叫刀圭之功的呼吸方法。這都是相克的。

第四種,也是內裏呼吸,吸氣,炁過臍下,達下田,收小腹;呼氣,炁不出心。

收小腹是個橫向的呼吸方法。吸氣過臍下,達下田,收小腹,這是“三五歸一”的呼吸方法。

用五行的走向作為標準,古人把調凡息這一段分成了五行:木、火、土、金、水,用它展現的方向納入人體上來了。但是他找的部位和竅位都是我們的再生之地。

這個就是調凡息,我們已經講了四種呼吸方法,在這裏把不規律的呼吸拋掉,不規律的呼吸是常人的呼吸。這四種呼吸方法是祖師在煉功中總結出來的,用五行的走行和姿態納入到人體之內來,進行呼吸。調凡息的目的是封住我們的口,從口不能進氣出氣了,這就封住了一個竅位了。我們盤坐時一定要注意兩唇相閉,不能張著嘴。這四種呼吸方法調整好後,我們就開始轉到“無視無聽”。

3.師答

⑴怎麼理解鼻吸鼻呼?

鼻吸鼻呼是很關鍵的。鼻吸鼻呼有三個路線:第一個路線是平進,第二個路線是向下,第三個路線是向上。鼻吸鼻呼就這麼三個路線,鼻吸鼻呼調整的時候有三個路線,一個是直的,這樣吸進來出去,一個吸上去下來,一個是吸下去再返上來。

第一個路線是平進:再把意念集中在鼻子上,找一個中心點。這是最難調整的,我們進行鼻吸鼻呼了,呼吸要細均長。鼻吸鼻呼,把頭部這塊的中心線要做出來。做出來後,我們可能感覺到很好了,實際是不正的。

第二個路線是向下:這三種呼吸在安爐設鼎當中,吸氣到內腔,到內裏,這是兩肺,吸氣到內腔,吸氣他肯定兩肺要運動的。但是吸和呼要細均長。隻有深深地呼吸,呼氣肺底部才能動。我們正常的呼氣實際底部很少動。隻有細深長,肺泡的底部才能動。所以要求我們細均長,要求再深一點,吸氣往下走,呼氣從鼻子出去。這個我們調整它很長時間。

深呼吸時,吸氣,氣能進來,出氣,氣出不去。你想讓那體內的能量通過鼻子嘴放出去,全部放出去,現代醫學說,隻有深呼吸,肺部底部的氣泡才能動。咱們現在的呼吸,肺部底下都沒怎麼動,動得很少。現在我們要不用深呼吸,還得讓肺這底下動,這很難的。我們可以試一下,使勁吸氣,完了呼氣,再呼氣,一吸一呼,讓它一樣長,你看一看到什麼時候你不能做了。你保證吸你能吸進來,吸,你還能吸,呼,再呼,你可能就呼不出去了。你自己實驗一下。吸,你再吸,能吸進來,肯定能吸,到底部了嘛;呼氣,再呼,再呼,你就呼不出來了。這個是個關鍵了。你不要著急,慢慢地協調,慢慢地去做。我們實驗一下,什麼時候能把肺部的東西全部都吐出去,那是高手。

調整到什麼程度為好?調整到我們內腔五行各歸其位,叫五行各歸其位,好像內裏非常舒暢。我們盤坐時可能注意一下,靜坐時可能我們吃過飯啊、喝過水啊以後,我們內腔有些堵,但你靜坐到一定時間以後,它的氣慢慢慢慢返上來和返下去以後,慢慢慢慢我們就好像順了,順下來了。實際上,築基做鼻吸鼻呼的時候,要求我們慢慢往下沉,使我們不舒服的地方,慢慢慢慢內腔好像沒有了,空了。還有呢,我們可能在靜坐的時候,就是調整鼻吸鼻呼的時候,我們內部有痛點,可能有痛點。那麼你就做,等待著那個痛點消失後,再做別的呼吸。它痛點會慢慢慢慢消失的,它就不痛了。這時裏邊好像是空一點,說它這往下走,馬上把它提上來,提到頭部了。

第三個路線是向上:提到頭部,再進行頭部的呼吸,調整頭部的空腔壓力。調整頭部,使上麵的壓力慢慢減小,壓力均衡了。這時候,實際調整頭部毛孔呼吸。回家以後,我們試一下,看看裏麵的頭骨能不能動?這骨能不能動?這個動一下。這調整到什麼時候為好?叫神不外馳,我一直在看見毛孔在動。毛孔動,這個我們現在應該有。毛孔在動,動一動,我們可能擠壓它了。這時候,我們自己做的時候,自己就會想到好多事情。因為它擠壓我們頭部了,很多亂事情都來了。這時我們再繼續擠壓,擠壓到頭內這個眼不外視,耳不外聽,就好像聽不到外部的聲音,眼睛往裏看。這時我們再把炁慢慢往下移,這時移到小腹下田處,再調整腹部的壓力。

我們多多少少會感覺到,頭部毛孔是會動的。這部分沒有什麼秘密,道教的丹道之法在這沒什麼秘密了,下一步是一個秘密,他讓你頭骨動起來。我們這次不要求頭骨動起來,要求頭骨動起來就像我一樣,這頭骨老動。我們要求頭部毛孔能收能放。自己回家做的時候,多會感覺毛孔在動,動的很均勻,它會隨著呼吸而動,這時候馬上收兩耳。收兩耳的目的在頭部找出平行線。這條平行線與底下的平行線是平行的,然後再調整毛孔呼吸,就是一個轉換了,這時候已經變成能量的轉換了。我們得想把體內的本體能量放出去,放空它,不要宇宙能量進入體內。這一定記住了,把本體能量放出去,不要宇宙能量進來,變成了上空。

我們覺得頭部毛孔在動,而且動的很舒服的時候,這時兩個眼睛往下看,順著中線往下看。我們先說第一道路線,往下看,兩目垂簾看鼻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炁穴,實際是心觀下田。你覺得你的意識,叫識神,用識神帶著內行之炁到下田,這時做小腹呼吸。

⑵怎麼理解小腹呼吸?

我們開始做吸氣收小腹,呼氣小腹外放,開始加大小腹力量,越來越大。大到什麼程度?大到你不做了,小腹還在內收和外放,這為標準。這時在小腹處成為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叫下空。上空、下空了,你感覺上邊的空間有了,下邊的空間也有了,這時還不行,所以開始做全身毛孔呼吸。這個時候,需要宇宙能量進入體內。毛孔的呼吸,他要宇宙能量進入體內,這時候我們要想四麵八方的宇宙之氣。這個呼吸,時間應該非常長,在煉功的導引詞當中做到什麼程度?做到全身的毛孔在動,它在動,把人體收得很小很小,放出來放得很大很大。呼吸時能放得很大很大,吸氣的時候收得很小很小。你覺得你已經很實了,再也收不進來了,那就好了。

這個時候,我們把宇宙能量送入下田,把下空的力量再增大。增大到什麼程度?增大到你會感覺得下田當中有一個空間,這裏是個空間,那個就叫下田,宇宙能量轉化成本體能量進入下田了。這個力量很大,進入下田以後,我們進行聽息隨息了。下田動,下田一收,吸氣;下田一張,呼氣。我們的呼吸隨著下田動,那麼動幾次它不動了,不動我們再用呼吸催著下田動,把下田動起來。就這樣,下田就形成了。

下田形成以後,人體變成太極圖了。怎麼外形變成這樣一個太極圖了呢?它肯定要變成這樣,這就形成了一個上清下濁。最後為什麼會變成上清下濁?因為我們最後有一次吸收宇宙能量存在下田。上田,上空一直是空著,我們沒有動它。意念一直在下田,識神在下田,識神帶著元神在下田,元精元炁在下田,所以這個時候,下田是實的。一實,實際就是虛的,你載實了,就是虛的。上田呢,它是虛的,一虛它就是清的,下邊一實就是濁的。一實它就是虛的,一空它就是清的,形成了上清下濁。這個一出現,兩種可能,一種上升,一種就下降,所以我們在《道藏》經典著作中經常看到這兩條線。識神大於元神的時候,下降;元神大於識神的時候,上升。

現在變成兩空,上空,下空。中空在哪?我自己認為,研究中空最好的幾個祖師爺,王重陽煉得最好,丘處機煉得也好,張紫陽應該也是煉得相當好,這幾個人都好,在經典著作上的都好。如何把氣歸入中宮,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歸不好,人會喘不上氣來,再歸不好就昏厥,死脈了。因為這裏麵有一個刀圭之功啊。沒有中宮,刀圭之功是成不了的。中宮又在這條曲線上,所以它是可移動的。怎麼能把中宮固定在這條豎線上?這個是道教當中的丹道之謎了,在《靈寶畢法》上有解釋,在《太乙金華宗旨》上有解釋,我們可以回去看一看。你不是看不懂,你看不明白,咱倆再討論,我們怎麼想辦法把它注入中宮。這個提一下,回去看一下經典著作。

這空腔調整的時候要慢,一定要慢。配合收小腹,這個力度是我們自己掌握的。收小腹,提肛收小腹,收前陰,這時候我們一定要綜合起來做,因為導引詞沒有辦法一次性把這些的都導引出來。這個調整到什麼為好?調整到下田出現一個空間,就適度了。這調整以後,人體成了一個上下兩弦,出現了一個太極之勢了,出現一個陰陽之式,上清下濁。這時我們會感到下田很沉重,這個很熱,很沉重。上邊呢,我們頭部感到很輕,很清爽,這時候很好。這時我們開始封閉自己,到毛孔呼吸。

⑶怎麼理解毛孔呼吸?

毛孔呼吸在內丹上有三個空間:上空、中空、下空,它有一個集中點,毛孔呼吸有個集中點。現在我們學的集中點是下田,不要把毛孔呼吸的集中點集中在頭部上,應該集中在下田。千萬記住了!它的中心點是在下田。有人問,我們能不能把中心點集中在上田,進入下田?我的意思你最好別試!大家千萬千萬記住現在集中點在下田。如果你說我回去試驗試驗,把集中點放在上田行不行?你問我,我說肯定是不行的!你說我非要試驗,那這個我還不好辦。你回家我管不了你,你最好不要試驗。說把集中點集中在上田,我試驗試驗,行不行?別試驗了,也不要集中在中田上,因為我們下一段很快就從下田移到中田了。現在還沒開始運動,我們隻是在下田。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把它叫陰陽二氣,調整好上下兩弦,兩弦當中有個陰陽二氣,歸於下田了,這時回家做,時間很短。煉到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告一段落。我們靜靜地等,等待著下田它有什麼動作,下田它是熱,它還是跳,還是動?這個我們回去自己掌握。

4.感悟

凡息,是指人正常的口鼻呼吸。一般人的呼吸沒有規律,平時也不關注自己的呼吸,完全處於被動的狀態。修煉所需要的是有規律的呼吸,具體概括為細綿、均勻、長久,簡稱細、均、長。

⑴細綿

鼻吸鼻呼,綿綿不斷,細如遊絲。意念在鼻端,參與、融合在呼吸之中。

綿綿不斷:在呼氣和吸氣的過程中和交界處,都不能有間斷和停頓,要連續不斷,循環往複。

細如遊絲:在呼氣和吸氣的過程中,盡可能地控製氣流量,使其越小越細越好,從最起碼的聽不著自己的呼吸,到幾乎感覺不到自己的呼吸為好。

鼻乃臉麵中央,意在鼻端,以定中心,為眼觀鼻、鼻觀心做準備。

調整呼吸的強度和速度,連帶著調整了能量場(氣)變化的細膩性、連續性。正是這種細膩性和連續性能夠把修煉者從較低的能量狀態(氣)引入較高的能量狀態(炁),引入超常的先天境地。

在鼻孔處放一根羽毛,通過羽毛的擺動,可以判斷出細綿的程度。

綿綿不斷不僅體現了呼吸的連續性,還能訓煉出呼吸的慣性。連續性是有意識的,而慣性是無意識的。當呼吸的慣性發揮作用時,它能把人的呼吸引入到一種無意識狀態下的呼吸,感覺到這一口氣特別長,還不感覺難受。細如遊絲能使呼吸細而緩,緩而慢,慢而靜,靜而深,從而把呼吸引入先天的境地,提高修煉的質量和效益。呼吸的細綿是提高修煉質量和層次的重要因素,得之事半功倍,失之事倍功半。

⑵均勻

鼻吸鼻呼,長短均勻,過程平穩。意念在鼻端,參與、融合在呼吸之中。

長短均勻:呼氣和吸氣的時間相同,呼氣用了多少秒,吸氣也用多少秒。專門修煉的時候,可以聽著鍾表的跳動聲進行,先從三秒開始,三秒吸氣一次,三秒呼氣一次。這樣反複呼吸,達到自然、穩定、舒服後,可以依次增加秒數。當增加到出現了使你不自然、不穩定、不舒服的秒數時,這就是你的界限。每次煉功,呼吸的長短不要超過自己的界限。隨著煉功的深入,自己的界限在逐步地擴大。

過程平穩:呼氣和吸氣的過程要平和、穩定、流暢,沒有起伏。這就要求在呼氣和吸氣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控製氣流量和情緒。

呼吸均勻了,呼吸就有規律了,思緒也就平穩了,心態隨之平和了。

長短均勻集中地體現了呼吸的規律性,意念逐步跟隨著呼吸相伴而行;過程平穩集中地體現了情緒的穩定性,意念逐步引導著呼吸平穩而行。兩者的有機結合,達到了呼吸與意念的相隨相依、相合相融,奠定了規律性呼吸的基礎,這也是修煉者必須掌握的基礎中的基礎。

⑶長久

鼻吸鼻呼,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意念在鼻端,參與、融合在呼吸之中。

量力而行:對於均勻、細綿,能做到什麼程度就做什麼程度,不要著急、不要冒進、不要勉強,按照要求努力去做,循序漸進。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

盡力而為:努力進取,努力提高,要有主動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俗話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根據自己當前的能力盡力去做了,就算合格。

由於人們在年齡、性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狀況等方麵存在著差異,每個人都要以自己當前的水平和能力為起點,以功法的目標為方向,按照具體的方法和要求用心去做。能多煉就盡量多煉,功夫是煉出來的,不要抱任何不切合實際的幻想。每個人煉功都是為了自己的健康,現在吃苦受累是為了將來不吃苦不遭罪。

⑷調凡息

鼻吸鼻呼,呼吸要細綿、均勻、長久。

在分別進行了細綿、均勻、長久、心息的專門修煉以後,把它們合並在一起同時煉,每一次呼吸都要做到細、均、長、冥心在心息。既調整了呼吸的規律性,又調整了能量場的有序性,還掌握了多方麵調整呼吸和能量場的方法。

熟煉地做到了細、均、長、冥心在心息以後,修煉者實現了把無規律的呼吸轉變成了有規律的呼吸,把生理意義上的呼吸引向能量場意義上的呼吸(開合),把後天的有意識的呼吸引入先天的無意識的呼吸,把淺短的呼吸變成了深長的呼吸。當把它們都組合在一起就會帶來一係列有序的變化:身體輕鬆了,心情舒暢了,氣血暢通了,人也能坐住了。

調凡息的真正含義,就是按照細、均、長、冥心在心息的要求認真去做。調凡息是組合式的呼吸:均勻是呼吸的基礎,細綿是呼吸的程度,長久是呼吸的力度,心息是呼吸的深度。隻有真正做到了自然呼吸,才算進入了煉功的狀態。

煉功至此,修煉者不知不覺地做到了意念和呼吸的融合,即意隨息行。呼吸到哪,意念就跟到哪。反過來講,意念想要到哪,呼吸也能跟著到哪,即息隨意行。這一點很重要,它標誌著人的主觀意識已經可以進入體內,並開始發揮作用。

修煉“引仙法”,到此為第一關,即坐關。目的是使修煉者能夠坐住。在這一關中沒有靜,並且這時人也不能靜,而應該聽著導引詞煉功。

第六法安神三步功

(古稱調舌三步功)

1.師傳

要做收視返聽則舌不動,舌不動而生神。神乃在心位,心屬乾,身屬坤,故曰乾坤鼎器。心髒的明竅是舌,舌為心苗,心裏藏神。舌不動則心安,心安則生神。要想心不動,修煉者第一步則要舌抵上齶。舌體不動,方人心有定,人心有定則生神。神生定要把神收,收神機關在兩耳。心竅寄於耳,就是說神之機在兩耳。修煉者要做到心定生神,神生收神就要返聽,就是將耳神從外收入內,內聽真息。真息生而神生,神生定要舌不動。

2.師解

“引仙法”的前五法都不能安神,是強調自己的身軀、思維、意念,所以要收心靜坐,調上下兩弦。調身主要是為合四象、攢五行,五氣朝元,最後形成一個宇宙,還沒走出《太上清靜經》的虛無圖。

怎樣才能安神?共有三個安神的辦法:

一是舌抵上齶則安神。

做功坐不住時,先檢查一下舌頭對不對,看是不是強行地往上卷舌,舌是自然的頂上齶則安神;再檢查一下舌頭是不是掉下了沒頂上。舌一頂上,心髒馬上就恢複了正常。舌不動就能安神。舌不動而生神,神乃在心位,心屬乾、身屬坤,名曰乾坤鼎器。心髒的明竅是舌,舌含在口內,舌為心苗,心乃藏神。因為舌不動則心安,心安則生神,生神定要把神安。舌不動則心安,心不動則又生神。要想心不動,修煉者第一步是舌抵上齶,舌體不動,修煉者心有定安神。

舌體不動,人心方有定。人心有定則生神,一個是安神,一個是生神,人心一定則安神,神定下來後,一定要把神收回來。收的是什麼神呢?收的是從口、兩目、兩耳上麵這七竅,收入到自己本體之內。這時就不是聽自己心髒跳動了,聽的是我們人體整體的外形的呼吸和動作。這時身體就有動作了,自己看自己體內的動作了。在盤坐時,舌頭不能掉下來,這主要是封住自己的舌頭。

以上的方法封住了上五竅,留下了個鼻子。鼻子是我們進氣、出氣的通道,不能封住。它最後到修煉《靈寶畢法》時,鼻子也封住了。現在煉“引仙法”時留下一個孔竅,鼻子不能封,肺就封不住,因為肺開竅於鼻。

如果我們現在把口、兩目、兩耳都封住了,我們呼吸的方法又正確了,由於上七竅是五個內髒所對應的開竅之位,這時五髒就可以正常運行了。運行時,還有個要求,從凡息到真息,開始調真息的第一步,主要是封住鼻子。

二是閉上雙目則安神。

要安神就要閉雙目,做功時先行閉目,不要睜著眼睛。睜眼容易把人煉壞了,肝髒能煉出陽亢。因為肝開竅於目,所以肝老往外放射,人肯定不行。要想安神則閉目,兩目乃傳神入神之竅,兩目內視則生神。用兩眼看自己的心髒,看不見先想,構思一下。神生定要把神收。兩目內視,如果你看不見自己的內髒,心已經慌了,舌頭搭好了,還不行,就要收兩目,內視自身宇宙之邊,觀察全身,邊緣有沒有動態,四肢動沒動。身形動,心無主,則神不安。四肢一動,意不在脾,則神也不安,那就不能安神。觀察自身宇宙,眼不外視,人心方有定。這時把眼睛往下看,這是關鍵。眼平視、下視、上視不一樣,左視、右視不一樣。如果做開兩脈可能出現眼睛左視,眼珠全部移到左邊才往上去,那是煉內五行開脈功所用,眼睛可以隨便動,每一動的角度都有關係。眼不外視,人心方有定,人心有定則安神。

三是人心有定則生神。

心髒穩定以後能生神,神生定,還是定要把神生,收神機關在兩耳。心寄竅於耳,就是神之機在兩目、兩耳。修煉者要做到心定、生神,一定要收視返聽。這個收視返聽,就是要眼睛看心髒,耳朵聽心髒。在人、事、物的下三界的第一步,就是眼睛看心髒,耳朵聽心髒,這一步要做到。第二步是道心。第三步是修天心,那就大了。人同宇宙轉,一起呼吸,就是要將耳神從外收於內,內聽真息,真息生而生神。神生定要舌不動。神在人、事、物的下三界,是人之心。如果再往上到天、地、人的中三界,就不是人的心了,而是潛意識出現的陰神和陽神。

人心有定則生神,神生定要把神收。收神機關在兩耳,收視返聽方安神。生神神生把神安,陰神圓滿陽神顯。

有一些旁門左道和氣功書,也講一些“理”,它講那個“理”不是功,也不是法,沒有用。

3.感悟

在收心靜坐中,有時會感到心慌、意亂、坐不住,這有可能是腦子裏想事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內氣運化導致神炁活動所致,這時候就需要調心安神,要把心神安定下來。

⑴安神

做功坐不住時,檢查一下自己的舌頭,看是否是舌頭掉下來,沒有頂上齶。舌抵上齶,心就安定了。

初學者要經常檢查舌頭,一發現舌頭沒有頂上齶,馬上舌抵上齶。要盡量避免此類事情發生。平時養成習慣,隻要不吃喝說話,就舌抵上齶。舌抵上齶絕不能頂的過緊,過緊則氣力上頭,會引起頭部的不適。

舌抵上齶,使心髒的門戶——舌頭得以安定。舌定則心安,心安則神定。舌抵上齶則心氣穩定,精神安祥。

神為心之主,心為神之宅。心裏藏神,舌為心苗。舌不動則心安,舌動則心慌。修煉者要想心神不動,則必須舌抵上齶。

⑵生神

收神光,內視自身宇宙的邊緣——全身毛孔,觀察全身有無動態。身形不動,閉目內視。

底盤有根,子午中正,身體不動,形體安靜,呼吸規律,能量有序,人能調整的部分都安靜下來了,人暫時無法控製的神炁之動自然就會顯現,有時能閉目內視到顏色或景象。

收心靜坐時,身形動,心無主(神不在心),則神不安;四肢動,意不在脾,則神也不安。所以要身形合一,紋絲不動。

兩目是肝髒的明竅。睜著眼睛煉功,肝髒會出現陽亢。所以煉靜功一定要閉眼。一般情況下,在煉功的過程中,不允許睜眼睛,否則容易耗神耗氣。兩目是傳神入神的竅位和通道,兩目內視容易溝通體內的髒腑之神,誘引髒腑之神出現,稱之為生神,表現為不同的顏色或景象。

⑶收神

收神光,內視出現的顏色或景象,並將它們歸於本位。身形不動,閉目內視,將眼前的顏色或景象歸於本位,即紅色歸於心髒,黃色歸於脾胃,白色歸於兩肺,黑色歸於腎和膀胱,綠色歸於肝膽。用意念能夠有意識地把看的顏色或景象收回本位。這是直觀地用意識影響和控製先天神炁的開始。將顏色或景象歸於本位以後,顏色或景象消失。

“人心有定則生神,神生定要把神收。收神機關在兩目,收視返聽方安神。”

髒神生成以後,一定要把它通過兩目收回來,歸於本位,即安神。內視到了顏色而沒有收回來,這是神炁泄露的表現。“第六法?安神三步功”也是煉陰神的開始。煉陰神的過程,就是通過內視溝通體內所有的先天神炁,然後把它們都歸於本位的過程。

第七法調真息

1.師傳

修煉者調息要調真息。真息非口鼻呼吸之氣,常人呼吸之氣為凡息,故曰凡息停而真息動。就是說口鼻呼吸凡息停,無氣出入,自身內裏真息而生,炁行自身宇宙。吸氣,炁過臍下,達下田;呼氣,炁不出心,以凡息帶真息,這樣片刻之功,自得寂定。真乃返聽自身真息而不聞,耳不聞而神生精。以精化炁,以炁化神,以神還虛。故名三花聚頂。

2.師解

真息並不是口鼻呼吸,而是體內真炁之動。凡息在外,真息在內。凡息停而真息動,即凡息停止而無氣出入,自身體內的真息才能出現,真息動而真炁運生。

調真息的步驟是:

第一步,以凡息帶真息。在凡息(自然呼吸)調整到細、均、長之後,就轉入吸氣,炁過臍下,呼氣,炁不出心,以凡息帶真息,息息歸根。

這時導引詞中說把呼吸調整好,呼吸要自然,要細、均、長。又說常以有欲觀其竅。馬上想自己體內,吸氣,炁過臍下;呼氣,炁不出心。這個動作是有意識的,不定期做,過去叫武火。吸氣,炁過臍下;呼氣,炁不出心。用意念,不能到橫隔上邊來,否則就從嘴出來了。整個凡息帶真息,就是以文火帶武火,真息在內,凡息在外。這也是開通任脈下部分的訓練方法。

第二步,吸氣,收身收宇宙。就是吸氣,四麵八方之氣向全身毛孔擠壓,同時炁過臍下。呼氣,外放,也就是呼自身宇宙之炁向四麵八方外放,同時炁不出心。主要要拉動下邊的修命線和斷線彙合。這是兩重意念,要把握好協調性。

第三步,吸氣,收身、收體、收宇宙,四麵八方之氣向全身毛孔擠壓,同時炁過臍下,達丹田。呼氣,外放,也就是呼自身宇宙之炁向四麵八方外放,放成圓形,同時炁不出心。這不僅是兩重意念,還要做到內裏成線,外麵成圓。其中包含著內裏呼吸和外行呼吸,內裏呼吸是吸氣炁過臍下,呼氣炁不出心;外行呼吸是吸氣往裏進,呼氣往外放。此步中的意念已超過二種意念,煉時應都有一點。吸氣,炁過臍下,達下田,還沒有開始安爐設鼎;呼氣,炁不出心。這段路線叫十二重樓(大重樓是十二根肋骨,小重樓是十二個節骨)。

吸氣,炁過臍下。呼氣,炁不出心。要求做24次,一呼一吸為一次,一次二分鍾為最好。老年人最好做它。沒有肯定的位置,不要意守,安爐設鼎裝上藥燒起來,煉出東西叫丹。不知哪個部位在哪而去意守,在自身宇宙之中就滯死了。

調真息就是要封鼻子,第一步,吸氣,炁過臍下,達下田。第二步,吸氣,炁過臍下,收小腹。第三步,吸氣,炁過臍下,收小腹,達下田,閉氣。我們就在小腹處有了個定點處,三五歸一了。三五歸一到下田之處,吸氣,炁過臍下,收小腹,達下田,在那閉息了。閉息以養神氣,在下田之處以養神氣。但是以養神氣得有個條件,你要這樣做的話,下田之處還是不能聚氣。那麼怎麼辦?他說,你一定要修無漏。

3.師答

⑴真息與胎息的關係是什麼?

肚臍是十大明竅之一,用口鼻自然呼吸,吸氣,炁過臍下;呼氣,炁不出心。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吸氣,收身收宇宙;呼氣,外放,向四麵八方外放。如果外界不往裏壓,這個達不到下田。

第三步,吸氣,炁過臍下,達下田;呼氣,炁不出橫隔膜。

調真息中的內裏呼吸開始時呼炁不出橫隔膜,沒有路線,要從氣管出去,要求最後呼氣,炁不出氣管,要裏麵走。這一步不完成,小周天就過不去。呂祖說:人人都能過周天。一般一兩個月就可以煉成,力量煉強了,天目穴可以常開常閉。有的煉功者上盤怕疼,盤坐不疼就沒有路線,要想提高就坐雙盤。

調真息(以凡息帶真息)煉成了也不能成胎息。要煉胎息得雙盤,仿嬰兒那個姿勢,並且要煉好真息。不調真息,胎息就不會形成。胎息的第一步是毛孔呼吸,煉胎息得鼻子堵上,嘴堵上,耳朵堵上,眼睛閉上。即封死上七竅,堵住下麵底竅(即下三陰),用全身毛孔進行呼吸。如果再能呼吸,這才叫毛孔呼吸。第二步是關閉全身毛孔,開啟天元之竅。毛孔一閉,肚臍一開,以仿嬰兒之態,用肚臍吐故納新,這才是真正的胎息。肚臍不開不叫胎息。修煉胎息必須用雙盤。要想使肚臍供養,就必須互相壓動臍中的兩個點。嬰兒出生後,臍帶一斷,這兩個點就不動了。要修煉胎息,就還得返回這兩個點。返回的方法便是以凡息帶真息,調整真息。

⑵調真息的目的是什麼?

吸氣,炁過臍下,達下田;呼氣,炁不出心。這樣片刻之功,自得寂定,真乃返聽自身真息而不聞,耳不聞而腎生精(這是說明能源從哪裏來的),以精化炁,以炁化神,以神化虛,故曰“三花聚頂”。這樣煉的目的是為了“三花聚頂”。另一目的是檢查一下心髒處走到下田處有沒有漏的地方。下三陰漏不漏?大多數人前陰漏,要求必須封住前陰。在調真息中,有可能自身就不能動了,這時十二經絡就會自動走了。

⑶自身宇宙場的開合與內炁的升降有什麼內在聯係?

呼氣不出心的心,是指呼氣時,內炁不能超過胸腹腔之間的橫隔膜(即胸膜)。臍下,即小腹處。臍下小腹處與橫隔膜之間沒有現成的路線借用。吸炁過臍下,不借助於外界的壓力,炁到不了下田;呼炁不出心,如果沒有線路,炁就會從氣管中出去。因此以凡息帶真息時,吸氣,要縮小自身宇宙場,以便在壓力的作用下,使炁達下田。呼氣,要擴大自身宇宙場,以便在拉力的作用下,使炁在裏麵上行。在體外形成圓形氣場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外界壓力,促使炁達下田。這一步如果完成不了,臍下無田,重樓難過,周天難轉。整個以凡息帶真息的過程要以文火帶武火進行修煉,意念要夠,要有魄力和透力。在第二、第三步的呼吸過程中,思維一定要提高,要協調好各種呼吸。

4.感悟

隨著自然呼吸的深入修煉,修煉者已經能夠有意識的用意念通過呼吸去影響和引導內氣的運行,具備了一定的控製內氣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為了能夠自如地、有效地、全麵地、深入地影響和控製內氣,根據具體的實際需要,必須設計出與之相適應的各種呼吸方法,這便形成傳統養生術中的核心要素——“火候”的概念,又稱為呼吸總則。呼吸總則包含自身宇宙呼吸、人體宇宙呼吸、天體宇宙呼吸。在此隻介紹自身宇宙中的一部分呼吸方法。“第七法?調真息”就是通過有序的、多樣的自身宇宙呼吸的修煉,掌握多種調理內氣的技術和技巧,為下一步運化內氣提供技術保障。

⑴毛孔呼吸

把凡息調整到細、均、長之後,就轉入毛孔呼吸的修煉。吸氣時,吸自然宇宙之氣從四麵八方通過全身毛孔進入體內;呼氣時,呼體內之炁通過全身毛孔向四麵八方外放自然宇宙。呼吸的次數不限。

意念:意念與呼吸緊密配合,往來於全身毛孔內外。

在思想上不要有任何的顧慮和障礙,相信人是可以用全身毛孔呼吸的。呼吸要細、均、長。這樣,人為地、主動地開通了全身毛孔,開辟了能量交流的新通道。在呼吸的過程中,感覺到全身毛孔一開一合、一脹一縮,毛孔內外能自如流暢地進行氣的交換。

人體的毛孔能流汗、能散發能量和氣味,我們為什麼不能有意識地主動發揮這個功能呢?毛孔呼吸能夠溝通和促進毛孔內外的能量交流和轉化,它是一種人們可以直接從外界獲取能量的方式,也是其它呼吸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⑵聚散呼吸

把凡息調整到細、均、長之後,就轉入聚散呼吸的修煉。吸氣時,把全身之炁聚到下田;呼氣時,把下田之炁散到全身。呼吸的次數不限。

意念:意念也伴隨著呼吸一聚一散,逐步形成心息相依、意炁相隨的狀態。

要構思好聚的位置和散的範圍,聚在下田,散到全身,但不出毛孔。呼吸要細、勻、長。這樣,在自身宇宙的空間範圍內,能夠自如地聚積和散開能量。

聚則成形,散則成氣。吸氣聚炁時,感覺下田有一團東西,並且發熱;呼氣散炁時,感覺下田的一團東西沒有了,並且全身發熱。

人要想影響和控製內氣按照自己的意願運行,首先必須要能夠把內氣聚起來,也就是要具備聚集內氣的能力。而聚散呼吸正是修煉和應用聚散內氣能力的呼吸。它通過立體的意念場的聚散,帶動著能量場的聚散,也是其它呼吸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⑶真息

把凡息調整到細、均、長之後,就轉入真息的修煉。吸氣時,吸炁過臍下,中田之炁過臍下,達下田;呼氣時,呼炁不出心,下田之炁過肚臍,到中田。也就是“調真息”的第一步:吸氣過臍下,呼氣不出心,以凡息帶真息,息息歸根。時間和呼吸的次數不限,越多越好。

意念:專注中田和下田,並緊密配合呼吸往來於中田和下田之間,逐步形成心息相依、意炁相隨的狀態。可以先構思中田和下田的位置,再構思中田與下田之間有一細管相連,然後開始修煉以凡息帶真息,息息歸根。呼吸要細、均、長。利用內炁的上下溝通,人為地在體內建立了一條通道,為進一步建立體內的“天”“地”做準備。隨著呼吸,感覺在中田與下田之間,真有東西在裏麵上下走動。

⑷中田和下田的具體位置在哪裏?

中田:兩乳房的正中間向內三寸處(一寸為食指中間關節的長度);

下田:肚臍向下一寸二至一寸五處,再向內三寸處。

⑸煉真息的微妙之處是什麼?

臍下,即小腹處;呼氣不出心,是指呼氣時內炁不能超過胸腹腔之間的橫隔膜。整個以凡息帶真息的過程要以文火帶武火進行修煉。意念要夠,要有魄力和透力。要用好“常以有欲觀其竅”這句話。在第二、第三步的呼吸過程中,思維一定要提高,要協調好各種呼吸。

吸炁過臍下,不借助於外界的壓力,炁到不了下田;呼炁不出心,如果沒有線路,炁就會從氣管中出去。因此以凡息帶真息時,吸氣時要縮小自身宇宙場,以便在壓力的作用下,使炁達下田。呼氣時要擴大自身宇宙場,以便在拉力的作用下,使炁不出氣管,而在裏麵行走。這一步如果完成不了,則周天難轉,重樓難過。因為前麵沒有線路,也就過不去十二重樓(大重樓是十二根肋骨,小重樓有十二個節骨)。

在體外形成圓形氣場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外界壓力,促使炁達下田。這一步如果完成不了,臍下便無田可言。

不調真息,胎息就不會形成。胎息的第一步是毛孔呼吸,即封死上七竅,堵住下麵底竅(即下三陰),用全身毛孔進行呼吸;第二步是關閉全身毛孔,開啟天元之竅——肚臍,以仿嬰兒之態,用肚臍吐故納新。這才是真正的胎息。修煉胎息必須用雙盤。要想使肚臍供養,就必須互相壓動臍中的兩個點。嬰兒出生後,臍帶一斷,這兩個點就不動了。要修煉胎息,就還得返回這兩個點。返回的方法便是以凡息帶真息,調整真息。

⑹真息的本質是什麼?

真息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現象,表現在它的多層次性。所以得從修煉的進程來說明。

在“引仙法?還原法”中,確切地說還沒有中田和下田的概念(中田和下田形成於“靈寶畢法?匹配陰陽”),中田和下田隻是構思的位置。中田距心髒很近,下田距腎和膀胱很近,下田和中田的連線又與任脈很近。當修煉者構思好中田和下田的位置及其連線後,引神光內視中田和下田,以凡息帶真息,溝通中田和下田,實際上是在溝通心炁和腎炁。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會引起先天炁動,出現真息現象。

真息並不是口鼻呼吸,而是指真炁在體內運動。真息是相對凡息而言的,凡息在外,真息在內。凡息是有意識的後天之氣的運動,真息是無意識的先天之炁的運動。

如果沒有專門修煉髒炁,髒炁不是很充足,出現真息現象的機會不是很多。開始修煉時,是以凡息帶著真息運動,每一次呼吸都深入下田。隨著修煉的深入,能逐步感覺到真息在運動。真息的本質是真炁在運動。

調真息的目的是在吸氣,炁過臍下達下田;呼氣,炁不出心——這樣片刻之功,就可自得寂定,真乃返聽自身真息而不聞,耳不聞而腎生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故曰“三花聚頂”。由此可見,這樣的修煉是為“三花聚頂”做準備。

在“引仙法?補漏法”中,主要修煉的就是髒炁,此時修煉真息,先天炁動的機會很多。

在“引仙法?築基法”中,髒炁已經煉化成了先天五行之炁,此時修煉真息,已經是炁動自如。

在“靈寶畢法?匹配陰陽”中,通過有序的陰陽交換,形成了實實在在的人體宇宙場;通過“鐵牛犁田”的專門修煉,已經實實在在地形成了中田和下田。此時修煉真息,是四象之炁在炁動,已經與人體宇宙和天體宇宙聯係在了一起,其現象和感覺要豐富很多。

修煉真息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以凡息帶真息,息息歸根。但是由它引起的結果一點都不簡單,而且相當複雜。修煉者絕對不能忽視對真息的修煉。

⑺小腹呼吸

把凡息調整到細、均、長之後,就轉入小腹呼吸的修煉。吸氣時,小腹內收;呼氣時,小腹外放。意念參與、融合在呼吸之中,配合腹部肌肉內收和外放小腹。

收小腹時,是肚臍眼以下的部位往內收,肚臍眼以上的部位盡量不動,嚴禁使用腰上的勁。小腹外放時,動作要緩慢。小腹內收,增強腹部壓力,有助於開啟下田,聚氣於下田。能自如、流暢地完成小腹內收的動作,做得好時,可以內收一拳大小的空間。

小腹呼吸分三層:第一,小腹微收。第二,小腹內收。第三,強行收小腹。收小腹的強度不同,傳遞到下田的壓力不同。

⑻自身宇宙呼吸

把凡息調整到細、均、長之後,就轉入自身宇宙呼吸的修煉。吸氣時,氣從四麵八方向全身毛孔擠壓,同時炁從全身毛孔聚到下田,中田之炁達下田,小腹內收;呼氣時,氣從全身毛孔向四麵八方外放,同時下田之炁散到全身毛孔,下田之炁到中田,小腹外放。也就是“調真息”的第二步:吸氣,收身收宇宙,炁過臍下,小腹內收;呼氣,下田之炁外放,呼炁不出心,小腹外放。

意念參與、融合在呼吸之中。在這種特定的情況下,努力做好一心多用。初煉時,先按照次序想:吸氣,先想氣從四麵八方向全身毛孔擠壓,炁從全身毛孔聚到下田,再想中田之炁達下田,再想小腹內收;呼氣時,先想氣從全身毛孔向四麵八方外放,同時下田之炁散到全身毛孔,再想下田之炁到中田,再想小腹外放。純熟之後,吸氣時,同時想氣從四麵八方向全身毛孔擠壓,炁從全身毛孔聚到下田,中田之炁達下田,小腹內收;呼氣時,同時想氣從全身毛孔向四麵八方外放,下田之炁散到全身毛孔,下田之炁到中田,小腹外放。

這是同時做兩種以上的呼吸,要把握好協調性。可以先做一個,然後把另一個再加進去。尤其注意,吸氣時,炁達下田與小腹內收分別走的斷線和修命線,它們在下田處彙合,形成“十”字,為形成真正的“田”做準備。在自身宇宙的空間範圍內,初步建立一個能量的開合與升降的模式,能自如、流暢地同時做好兩種以上的呼吸。

每一種呼吸方式都有它特定的作用,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呼吸同時作用時,其優點在於:第一,效率提高了。原來在一定的時間裏隻能做一種呼吸,現在在相同的時間裏,可以做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呼吸。第二,這不隻是簡單的疊加,它會取得特殊的效果。在修煉的過程中,各種呼吸的組合有很多,用法非常巧妙。這是煉功中最高級的技巧。

⑼人體宇宙呼吸

把凡息調整到細、均、長之後,就轉入人體宇宙呼吸的修煉。吸氣時,氣從四麵八方向全身毛孔擠壓,同時,炁從全身毛孔聚到下田,中田之炁達下田,小腹內收;呼氣時,氣從全身毛孔向四麵八方外放,同時,下田之炁散到人體宇宙,下田之炁到中田,小腹外放。也就是“調真息”的第三步:吸氣,收身、收體、收宇宙,四麵八方之氣向全身毛孔擠壓,吸炁過臍下,達下田,小腹內收;呼氣,向四麵八方外放,放成人體宇宙場的圓形,呼炁不出心,小腹外放。

意念參與、融合在呼吸之中。在這種特定的情況下,努力做好一心多用。初煉時,先按照次序想:吸氣時,先想氣從四麵八方向全身毛孔擠壓,炁從全身毛孔聚到下田,再想中田之炁達下田,再想小腹內收;呼氣時,先想氣從全身毛孔向四麵八方外放,同時下田之炁散到人體宇宙,再想下田之炁到中田,再想小腹外放。純熟之後,吸氣,同時想氣從四麵八方向全身毛孔擠壓,炁從全身毛孔聚到下田,中田之炁達下田,小腹內收;呼氣,同時想氣從全身毛孔向四麵八方外放,下田之炁散到人體宇宙,下田之炁到中田,小腹外放。注意事先構思圓形的人體宇宙場,外放時一定要放圓,這對形成“下田”至關重要。

這是同時做兩種以上的呼吸,要把握好協調性。可以先做一個,然後把另一個再加進去。尤其注意:吸氣時,炁達下田與小腹內收分別走的斷線和修命線,它們在下田處回合,形成“十”字,為形成真正的“田”做準備。呼氣時,要放成人體宇宙場的圓形。在人體宇宙的空間範圍內,初步建立一個能量的開合與升降的模式,能自如、流暢地同時做好兩種以上的呼吸。

每一種呼吸方式都有它特定的作用,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呼吸同時作用時,其優點在於:第一,效率提高了。原來在一定的時間裏隻能做一種呼吸,現在在相同的時間裏,可以做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呼吸。第二,這不隻是簡單的疊加,它會取得特殊的效果。在修煉的過程中,各種呼吸的組合有很多,用法非常巧妙。這是煉功中的最高級的技巧。

地球的能量場有著有規律的開合與升降的模式,“還原法”就是要建立人體的、能量場的、有規律的開合與升降的模式。

修煉至此,“引仙法?還原法”結束。

第八法修無漏

1.師傳

下手之功先要製兩目,再製兩耳。兩目、兩耳乃藏神傳神之地。彩風書曰:“飲喙不止身不輕,思慮不止炁不清,聲色不止心不寧,欲念不止神不靈。”收視返聽則心不生,心不生則念不起。靜坐修煉之中,眼不視萬物,耳不聽聲色,心不思慮萬事,一味回光返韻,則自息,息息歸根。元神自守全身第一大炁穴,而得身心大定。此時,魂在肝而不從眼漏,魄在肺而不從鼻漏,神在心而不從口漏,精在腎而不從耳漏,意在脾而不從四肢孔竅漏。故曰無漏。祖師曰:“修成一個無漏身是也。”

2.師解

“下手之功先要製兩目,再製兩耳。”方法是封住下三陰,封住上七竅。

下三陰,即前陰、會陰和後陰。

封住前陰,男的要把住暗道機關,女的要閉住鐵門兩扇。古時候封閉的方法是用一個饅頭形的木枕頭,塞在前麵,很難受。塞上以後,氣化得快。要求大家不要動,最好外形一點不要動,疼也挺住。嘴、眼都不要動,否則內髒也會動。

封住後陰,用臀部一擰,把肛門閉住,讓肛門不能排氣。

封住會陰。會陰穴古時叫生死之穴,它是所有陰穴經會合之處,它有兩條脈直通湧泉。所以做功時從腿往上抽,一直抽到後邊。

在盤坐時,用毛巾卷成錐形,塞緊前陰和會陰,並移動臀部,壓緊肛門,即可封住下三陰。

封住上七竅,就是補漏,使上七竅無漏,“魂在肝而不從眼漏,魄在肺而不從鼻漏,神在心而不從口漏,精在腎而不從耳漏,意在脾而不從四肢孔竅漏。”

要想使身心無泄漏,就得封往下三陰和上七竅。把上七竅和下三陰封住以後,就封住了九個明竅。這時候才能夠內視返聽。

3.師答

⑴為什麼做功時疼?

疼的目的是能快速過周天。要大家封住三陰,封住以後開始抽骨髓,特別是會陰穴,古時候稱它為生死之穴,它是所有陰經會合之處,它有兩條脈直通湧泉。所以做功時從腿往上抽,一直抽到後邊。抽骨髓怎能不疼呢?疼也不要動,最好外形一點也不動,挺也得挺住,否則外形一動,內髒也會動。

⑵為什麼封住下三陰時更疼呢?

下三陰封住以後,體內炁化得特別快,尤其是在組場帶功時抽骨髓,脈路周天就過得比較快。但是下三陰封緊封住以後,腿上的經脈就處於不通的狀態。“不通則痛”,故腿特別疼。這時要求修煉者身體不要動,最好外形一點也不要動,上七竅也不要動,否則內髒也會跟著動,再疼也要挺住。這時的疼的感覺與平時疼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4.感悟

修煉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如果在積累的同時,又在不斷的泄漏,那麼積累就失去了意義。所以,防止精炁神的泄漏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本法就是修無漏的方法。要想使身心無泄漏,就得封住下三陰和上七竅。

⑴封住下三陰

在盤坐開始前,用毛巾卷成錐形,塞緊前陰和會陰,並移動臀部,壓緊肛門,即可封住下三陰,然後再開始盤坐煉功。“男的要把住暗道機關,女的要封住鐵門兩扇。”實際上,就是要緊封前陰,防止內炁從下三陰泄漏。要感覺前陰和會陰處有較大的壓迫感,並且在修煉的整個過程中都很緊固。

如果沒有封住下三陰,隨著內炁數量的增加,內炁就會自動從下三陰泄漏,難以獲得較大程度的積累,更談不上質的變化,這將製約著修煉的進步。封住下三陰以後,體內炁化得特別快,尤其是在組場帶功時抽骨髓,脈路周天就過得比較快。這為下一步的積累和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然,封住下三陰以後,腿上的經脈就處於不通的狀態。中醫說:“通則不痛,不通則痛。”所以會感到腿疼。這時要求修煉者身體不要動,最好外形一點也不要動,上七竅也不要動,否則內髒也會跟著動,再疼也要挺住。這時的疼痛感覺與平時的疼痛感覺是不一樣的,有痛點感或線路感,這正是炁在疏通經脈的痛感。體內炁化得越好,尤其是在組場帶功時,這樣的痛感體現的非常明顯,這是很好的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身形不動地忍受。一般地說,忍一會兒炁通過後就不痛了。如果動來動去,疼痛就沒完沒了。

⑵封住上七竅

先做自然呼吸,再做真息,以凡息帶真息,息息歸根,最後用神光意守全身毛孔。用意念把視覺和聽覺引入並融合在呼吸之中,內視和內聽呼吸的過程。

眼不視萬物,耳不聽聲色,心不思慮萬事,一味回光返照,用意念把視覺和聽覺融合在呼吸之中。最後用神光意守全身毛孔,保持身形不動,防止神炁從上七竅泄漏。盤坐的時間越長越好。

調整好自然呼吸和真息後,用神光意守全身毛孔,似守非守、似實似虛,則得身心大定。此時,“魂在肝而不從眼漏,精在腎而不從耳漏,神在心而不從口漏,魄在肺而不從鼻漏,意在脾而不從四肢孔竅漏。”修成了一個無漏身。

“飲喙不止身不輕,思慮不止炁不清,聲色不止心不寧,欲念不止神不靈。”封住上七竅的目的是神炁不從上七竅外漏,使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五覺內斂,心覺凸現。心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第六感覺,即潛在意識。五覺之中又以視覺和聽覺為主要,兩目、兩耳乃藏神傳神之地。所以,封住上七竅的下手之功在於先製兩目,再製兩耳。當用意念把視覺和聽覺融合在呼吸之中,並進一步引向似實似虛的全身毛孔時,後天意識漸漸淡化,收視返聽則心不生,心不生則念不起,恍然間會進入身心大定之境,甚是遐意、舒服。

第九法內視返聽

1.師傳

“修得一個無漏身,無漏功成要內視,內視則應細返聽,內視返聽運五行。”

修煉者身心已定,就開始默運五行。五行相生運化,可化精為炁。炁化成象,形狀各異,古時稱為內景。人相物景,皆栩栩如生。功能漸增,景象漸變,妙不可言。炁動有音,音用為咒,古時稱為吐音。九種真氣,各有其能。內有歌鳴,外有噴吐。現在流傳的“六字訣”,即由此而來。炁聚為液,液行成丹,謂之還丹。內走暗線,外達七竅。調整明竅,內髒有應,謂之微妙;調整暗竅,七竅相安,謂之巧妙。正所謂“竅巧竅,微妙微微妙”。

內視返聽自身宇宙,五行相生妙在其中;運精化炁百象逐生,欲告功成寂照凝神。

2.師解

修煉者身心已定,就要開始默運五行。按腎、肝、心、脾、肺、腎順序在自身宇宙之中,五行相生運轉。默運五行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自己用手發出一種能量,推動自己的五髒進行運轉。用雙手默運五行轉,拉動內髒的時候,一定給它壓進去,再拉出來。壓進去以後,在那個部位轉動,這是自我回授的方法,要學會做“平衡功”,有透力,才能推動默運五行。

第二種是老師用導引法布氣帶功的力量,自己閉眼想著推動它轉,手也不動了。帶功導引的時候每天都不一樣。帶功的人在場內來回走動,分局布場,按人體頭上反射出來的光線高低和顏色而定。如果出現黃色的,他就先做胃腸走向;如果出現紅色的,他就讓你拉動心髒,捏心髒。沒學捏動心髒,就活動活動手指頭。如果有冠心病,活動手指頭很快就調整過來。

第三種是老師用外力推動你的五行轉。

內視返聽時,舌要安穩地頂住上齶。舌不動則神生,神在心位。心之機在兩耳,則兩耳就能聽見心髒的跳動。五行相生運轉時,要做好呼吸,從一項到另一項都是吸氣。運五行以後,氣神歸入下田。開始默運五行時,是自己用手發出一種能量,推動自己的五髒運轉。最後用意念推動自己的五髒運轉。運五行時,注意檢查一下五髒有沒有動。

3.師答

⑴內視返聽的目的是什麼?

內視返聽的目的主要是讓大家尋找一個自己的路線,形成一個自己的天然的路線,進行相生的默運五行或相克的默運五行。默運五行相生的運轉時,人們很難看見體內和體外有光。在做相克的默運五行以後,有人做功出現光了或看見什麼了,很快出現了。如果我們還是順行,相生的運行還很難看見。能看見的人也可能是煉“智能法”時間比較長,或者是納太陽月亮氣的時間比較長,看見了。一逆轉五行,這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同的現象了,主要的目的是把體內各歸其位的五行之氣能夠運轉了,互相的能夠再生。做相克、相生的默運五行主要是為了五行之氣更純潔、更純正,顏色更純正。相克的默運五行運行以後,我們的體態、體麵、表麵以及身體狀況都會有變化。

⑵相克和相生默運五行,運到什麼時候就不用做了?

如果五行之氣能夠歸下田,這時默運五行就不用做了。自己感覺到,在我們做的時候,默運五行的時候,自己有動,自己不動手了,在那一坐,自己一想,它自己就動,每個內髒都在自己轉動。反回來相克的過程也在走,它有個氣化的過程也在走。最後自己默念歸入下田,這時你不要做了,就慢慢等待,等待的目的就是凝神寂照。

⑶默運五行與氣路周天的關係是什麼?

在默運五行它炁歸下田的時候,有個現象存在了。它可能在這時候,它可能會出現一個氣路周天。有人問:一煉到這時他說有炁往下去了,從後背上來了,那麼他說這個是不是得做進陽火、退陰符了?這個不是的,這個不是進陽火、退陰符,這是任督二脈的氣路周天。所以我們不要誤導它,你不要吸氣翻眼睛,吸氣一翻眼睛以後,那麼出現什麼了?出現宇宙能量和本體能量合在一起了,人就開始發抖了。嘟嘟嘟,開始抖了,開始動。動起來就沒完了,你還不會控製呢。動,動,動,它往上震,震來震去,震得不知道了,翻眼睛了。這個時候,你要不會方法的,你還退不回來,就得在這動。多咱動完了,慢慢慢慢消失掉了。這裏有個氣路周天,氣路周天過的時候我們不用管它,它很自然,尤其年輕的很自然,過來了。過來以後,再把它收入下田,再供養起來。

⑷什麼是進陽火、退陰符?

進陽火、退陰符,它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說的三段之間,都有可能發生。丹經上說了,我們第一段有可能是到第五段,第五段可能到第九段,第九段可能到第十段,它沒有次序。因為人體的構造都不一樣,結構也不一樣,所以它出現的也不一樣。這三段之中都有可能出現進陽火、退陰符,但進陽火、退陰符是一點點東西下來,不是整體很大一麵下來。他說一點真陽下來了,我們再進陽火、退陰符。如果大麵積衝下後背,那個不能做進陽火、退陰符,那個應該做氣路周天了。那我們也有個手式,就是你把手合十了,一低頭,吸氣,它就過去了。這三段都可以分開煉的。進陽火、退陰符在這三段之中有可能出現的。什麼時候出現,每個人也不一樣。它不是統一煉的。

進陽火、退陰符,是一個還精補腦的過程,古時候有個還精補腦,還精補腦的一個過程。

⑸進陽火、退陰符的煉法是什麼?

調整鼻吸鼻呼、頭部呼吸、小腹呼吸、毛孔呼吸,人成了這樣一個形狀,上清下濁一個狀態,然後我們在這默運五行。默運五行以後,這是內藥。我們從外邊采進來的藥,從上田進來,下到下田,然後這裏邊五行之氣歸下田,陰陽二氣歸下田,外五行之氣歸下田,推著它轉動,退陰符和進陽火。問題是晚上轉還是中午轉?晚上轉呢你就吸長呼短,中午轉就是吸短呼長。這個就是人跟天時相對應,子時腎中生氣,腎氣從底下升上來了,這時你就吸長點,多吸點陽氣,降時快點。中午陽氣不多了,陽氣已經到極點上了,陽極必轉,陰氣開始下降了,這時我們就吸短呼長。

這一段最好,也是最奧妙的,最有意義的,但這一段導引詞是做的非常非常難的,我領教了。我教你的導引詞怎麼叫,他也不同步。你打他,他也不動,你怎麼的他也不動。

⑹怎麼理解返觀內視?

①返觀內視之看

返觀內視看什麼?閉著眼睛,返觀內視往裏看,第一步是看頭的裏麵,整個頭的裏麵,看頭部的空間。可能我們說我們什麼也看不見,第一步,什麼也看不見。返觀內視往裏看,我們看不見。返觀內視看自己的內裏,這是兩句話。我們可能說還是看不見,你看不見。這初學肯定是看不見,但是看不見,我們內裏確實有東西的。我們的頭裏頭有大腦,我們的胸腹部有內髒,它是真實存在的,可是我們不知道,所以呂祖說,這是我們人的一種悲哀,說自己裏麵有的東西,我們還看不見,我們還不知道。好多人活了一輩子不知道自己內裏有什麼,自己不知道自己內裏是什麼樣子。

②返觀內視之視

返觀內視,不是看,先內視,是視。那麼這裏就有一個感悟了。你必須知道你自己內裏的這些東西都是做什麼的?它是什麼樣的?它的位置?這個時候,往裏頭看的時候,它是第一步,看真實存在的東西了。所以在《靈寶畢法》和《鍾呂傳道集》當中,它第一步返觀內視往裏看,是看自己頭裏。頭裏邊有個空間,實際是說這個上田。這個空間在頭部裏頭,叫九宮的中宮。古時候是這麼想的,九個空間。這個在平麵上有個九宮,周圍有九宮,它是中宮。地下呢?有這麼九個地方,叫九州,下田是中州。那麼在下田這塊,我們會誤會了。有時他說氣入中州,有時候不知道中州,好多人以為是在中田。不是中田,說的很清楚,是氣入中州。不是氣入下田,沒到下田,沒有進入下田。如果進入下田,他就說了氣入下田。

③返觀內視之觀

要求是返觀內視,反過來看,再往下看,看自己的五髒六腑。再有一層,可以看到自己骨骼、經絡和脈絡。我們總是說不能看,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這是我們自己的一個悲哀,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有東西,所以我們出現了一些狀況。好多人說有病了,哪有病了?不知道。肚子疼,上醫院檢查,醫院可能也不知道,說得一個個檢查。那麼,能不能做到返觀內視,我們自己分開看,看自己每個內髒,每個地方,看有沒有出錯的地方,有沒有運行不通暢的地方,這是返觀內視。返觀內視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知道,了解自己的體內、內裏的變化。內裏有什麼?這裏的結構是什麼?它的構造是什麼?所以在各個經典著作上都寫得很清楚。

④返觀內視之聽

在裏麵聽,聽什麼?我們往裏麵聽,聽內裏的聲音。聽內裏的聲音,可能我們一開始說聽聲音是聽不見的,啥也聽不見。我們能聽到外麵的聲音,外邊響我們聽到了。裏邊的聲音返聽,我們一開始可能聽不到,分辨不出來是內聽還是外聽。到底聽外邊還是聽內裏?現在讓我們聽裏邊,聽內裏的聲音。內裏聲音隨時都在響,時時刻刻都在動,內裏時時刻刻都在動,時時刻刻都在響。我們第一聽的,第一想知道的聲音應該是我們的心髒,心髒的跳動,因為心髒一跳動,血液就動。血液一動,它就有聲,有聲音了,慢慢有聲音了,它會有聲音的。那麼呼吸,我們一呼吸,我們的肺也有聲音了,它是一張一合的。反過來,聽這些內髒微妙的聲音,古時候也叫穀神之聲。這裏的穀神之聲,很深,它的響聲非常深。有的時候很美,有的時候不美。不美,它說不美怎麼樣?美怎麼樣?這個老子《道德經》裏麵都有。呂祖把老子《道德經》的那些話他返回來用在了人體上,用在人體的修煉上,呂祖寫得很美,聽這聲音是美還是不美?它是妙還是不妙?這我們應該回去以後,應該在我們調整全身以後,我們有個返聽的時候。這一段整個實際上是“引仙法”的返聽內視的一個方法,是內視的那一段。

⑤返聽內視之源

在這裏再說一下,可能我們幾天後要發一個材料,發材料以後有一個,它叫引仙十二法。其實我們一直沒有注意,引仙十二法每一法都叫做該法與收心靜坐,比如我們說“返聽內視?收心靜坐”,第一步;“調身?收心靜坐”;這十二法都叫收心靜坐。第一步,也叫收心靜坐。“調身?收心靜坐”,現在還沒有講,我們現在講的是“返聽內視?收心靜坐”。這個方法,在一九八幾年的時候,我在雍和宮裏和巨讚法師,還有十世班禪大師在一起討論的時候,他說你這個方法相當於好像是在觀音法門那裏有這麼一段。我小的時候也煉過觀音法門,因為佛教和道教之中它有相同的修煉方法。觀音法門這個很微妙,也很巧妙的一個方法。道教的收視返聽可能更微妙一點。因為觀音法門它是在平心靜氣,它叫神靜無我、無我相的情況下,它進行收心,返聽自己內裏的聲音,看自己內裏的變化。道教和它的比喻,收視返聽,它叫神定氣凝,無我無他之相,這時才能進行收視返聽。這兩段差不多,我自己認為差不多。入手的時候,一個是準備好了,一個是沒有準備好。我們道教可能是準備好了,有防護了,外邊不能侵犯。佛教呢,我自己體會,它好像是沒有準備好,因為它修煉方法是在廟裏,它與世隔絕了。道教是走過了塵世,在塵世中修煉,可能這塊有所不同。當時討論的時候,也是在討論的這個。一個在世間,一個在廟裏;一個入世,一個出世。這塊有點區別。但煉法,觀音法門和我們現在的收視返聽這塊差不多。

⑥返觀內視之宗

閉著眼睛返觀內視往裏看,問我在哪篇著作上?誰說的?

呂祖曰:法先閉目,意斂目神,向腦一注,繼於腦中,向頂注之,大壯之式。

呂祖說的,法先閉目,閉著眼睛。意斂目神,集中點神,就是集中一下神意。向腦一注,返觀內視,向腦一注非常關鍵,要不咱說的那三個煉丹之法,一個也成不了,沒有一個能成的。繼於腦中,向頂注之,大壯之式。

我們中國有《易經》,《易經》是我們的丹經之王,也是經中之王,儒經之王,不管佛教、道教,都管易經叫經中之王。它裏邊有一個卦叫大壯。易經一共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有幾個卦為大,有幾個卦為小,它有四大兩小,六十四卦中有四個大卦。前邊有大有、大畜、大過、大壯,有兩小,小畜、小過。大壯,大壯卦圖,乾下震上。這是大壯的形狀,這是名字,下邊三橫是乾卦,上邊是震卦。大壯,利貞。大者,挺大,正也。內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乾卦為天,震卦為動。乾卦為天,為首,為頭;震卦為動,它就動起來了。那我們做這個呢,就像大壯之式一樣。這大壯可變之式。

在煉功當中,小時候學的時候,這些全不用了,就用這個卦圖。他一畫,我就知道第二天該怎麼做了。大壯之式,法先閉目,意斂目神,往回收,收目神,這個我們很關鍵,這個神是什麼神?收的什麼神?往回收,都能收,但看能不能看見,這有個說法,看見了叫什麼,看不見叫什麼。向腦一注,這個注可不簡單啊,向腦一注,它可不是向腦鋪展開來,這個目神,兩目和天目穴,三點合為一點,為日月合璧。日月合璧以後,才能往裏收,往裏看,這時候三點合為一點,返到頭裏的神才能叫一注。說往裏看,不叫一注。繼於腦中,腦,頭裏的腦,它繼於那個中心上,我們注到哪?我們最好能注到上田,上田叫九宮之中宮。它到了上田之後,我們再向頂再注一下。所以,導引詞是這樣的:閉上眼睛,返觀內視往裏看,然後再往上再看一點,稍稍往上看一點,看到人體的最高點,從最高點往下降,降到底部了。

呂祖又說了,腦為人體的玉清宮。元始天尊,它叫元始之居。頂門,先說這頂,叫囟門,頂是囟門,穴是百會。返回來往上一注,兩個部位要注意了,一個頂門,一個百會,人體的最高的。繼於腦中,腦中可以是三元聚會之處。三元,在這裏的三元,是元精、元氣、元神,聚會之處。這個階段,三元,上接三天真一之氣。三元,三天,上清、玉清、太清,三清。說哪有三清啊?我告訴你,真有三清,三清是真有。但是,不是老百姓想的那個三清。上接三天真意,向頂,還向頂一注,它出現了真一感通,觸動上麵了。這時候,真元彙注,得見紅黃,紅黃什麼什麼就從底下下來了,慢慢往下降,降到下邊,能夠降到下邊,此為驗證。這是驗證這句話,呂祖這句話,一共說了這麼多。這可能也沒錯,你要真要從上麵往上看,有東西往下降,降到底下了,我從底部兜上來,到會陰部,吸氣上來,這個就是解釋這句話。真陰叫無形,這開始體驗到有形和無形了。真陰無形,所見者真元,你所看到的和你感到的是真元。真一,可以說是太乙;真元,真性也。

⑦返觀內視之法

先閉目,不要閉得太緊,也不要閉得太鬆。這時候不叫垂簾。垂簾水平是相當高的,很難垂下來。意念,武火的意念,意念加重。斂,這個是集中了嘛,要集中我們的意念,識神,往裏看,看進去了,以識神帶元神,進入腦裏頭,到什麼地方?你得用點勁,向腦一注,微微的吸點氣,記住腦部的中心有個中宮,我們現在就叫泥丸,進入泥丸。到泥丸,略微呆會兒,再向頂到囟門,再向百會,往上注,像什麼呢?像大壯之式。單說一個單的乾卦,它屬君,屬首,頭,在人體的頭。君主在上,下邊你動也得動,不動也得動,大致老百姓肯定得這樣說了,沒有不動。讓這裏邊動,怎麼動?把頭頂最上部的往下壓。大壯之式就是說把所有的動向收回君主,收回來。收到哪?收到小腹處,到小腹處再往下收,收到會陰處提上來,吸氣提上來,這塊挺微妙的。這不但天天做,實際上你一盤坐就應該做,所以《太乙金華宗旨》裏邊有,君主一招你,所有群臣就上朝了。就是這一句話。呂祖管它叫法功之式,法在前,功在後,叫法功之式。這個在過去他是不會告訴你的,現在就隨便說了,他也不會埋怨我們。這種方法古時是口傳心記的,所以它每一個字都很嚴謹,沒有漏洞。

神注入自己身中,你們盤坐,我喊那個什麼,“把神收一收,收到自己身中”,就是它。那你不收,我就沒辦法了。我們說“把神收一收,收到自己身中”,也收回來了,他沒收入腦中,收入腹中了。這個是收入腦中,一個腦,一個腹。反正你一睡覺,一收神,回來,收入腹中。你沒睡,你很清醒,收神,收入腦中。這是兩種。反正我們一看睡的不錯,睡功也挺好,坐著也睡,你一說收神,他還哎,收入腹中。我們這收神,收入腦中,這很關鍵。

⑺呂祖解老子之五行

老子《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什麼意思?先破解一下。看看呂祖當年是怎麼說的?

五色,五色為內五髒,五音是內五行,這個內可有講究的。五味是內五行中藥物。馳騁田獵是內五朝元。這我們在經典著作上是可以找到的,我們都不去找。今天,我們就不尊重我們祖宗了,我們就斷一下,講太多了講不了。

①內五髒與外五髒

從這(五色、五味)劃開往上,我們不去追溯宇宙、大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去追溯我們的七情六欲,我們不講這個,先把這個先放掉。我們就講我們現在在修身養性,修煉內丹當中它應該怎麼運用它。實際五色它指的是內五髒,他說內五髒。那麼我們說還有外五髒嗎?有,我們有。

什麼是外五髒?第一個外五髒,它叫你我他,你的五髒,先說你的五髒,我沒說他的五髒,是你的五髒,外五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