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仙法概述
“引仙法”是中乘到上乘的築基功,是從無極修到九宮的修煉方法。築基功分三層:下層是下三界,人、事、物;中層是中三界,天、地、人;上層是上三界,時間、空間、宇宙。中層築基功是人與天體相合,上乘築基功是人要知道自己的去向和歸宿。老師帶路先進門,不煉引仙不知道。欲修《靈寶畢法》,必須先修“引仙法”。“引仙法”是男子進入“三仙功”、女子進入“女丹功”之前的修煉方法,男女的修煉方法是相同的。不修“引仙法”,進入不了“三仙功”和“女丹功”。
修煉好“引仙法”以後,男子開始修“三仙功”,女子開始修“女丹功”。“三仙功”和“女丹功”的修法不一樣,修煉方法已經改變了。男的以下田為主,女的以中田為主。
“引仙法”是從第一法入手,也是第一法帶著第二法,第二法帶著第三法。前三法可以合成一法,行功於導引術之中。導引術分三種:第一種是師徒導引,就是老師怎麼說你怎麼做,包括回家以後聽錄音導引。第二種是自我導引,自己給自己導引。每個人情況不一樣,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己導引,這個導引沒有聲音。第三種是自動導引,是無聲導引。隨著自己身體的變化,什麼時候開始做什麼,根據自己體內的反應,我們做功很長時間的人,在靜坐時出現了一些現象,他開始進行自我導引。也不是自己強迫自己做什麼,是自己體內有了什麼感覺他才做什麼。由於在導引術當中出現了一些你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引出了第四法到十二法,純熟了哪個放前麵都行,都可以煉。如果你煉功煉得非常非常好,前麵調整完呼吸,就可以隨便做了,下田一起熱,馬上默運五行。再熱往下田去,就可以進陽火退陰符了。
學“引仙法”,初級班先學法,提高班先學氣。
“引仙法”十二法步驟如下:
第一法收心靜坐
第二法調身
第三法無視無聽
第四法收視返聽
第五法調凡息
第六法安神三步功
第七法調真息
第八法修無漏
第九法內視返聽
第十法凝神寂照
第十一法聽息隨息
第十二法養心沐浴
其中,第一法至第七法為還原法,第八法至第九法為補漏法,第十法至第十二法為築基法。
《黃帝內經》的《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麵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麵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炁實,發長齒更。二八腎炁盛,天癸至,精炁溢瀉,陰陽和,故能生子。三八腎炁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衰,發墮齒槁。六八陽炁竭於上,麵焦,發鬢頒白。七八肝炁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髒盛,乃能瀉。今五髒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歧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炁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過百歲,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根據上述人體生長衰老及生育能力的發生與消失等生理過程,道家修真者把人分為童體、漏體、破體、衰體及弱體等幾種。
男性在十六歲以前、女性在十四歲以前為童體,童體修真則無須築基,可以直接修煉上乘大法。
男性在十六歲、女性在十四歲時,男女天癸就都產生了,為漏體。漏體修真,就必須先還原補漏築基,方可修煉上乘大法。
男女相合、生兒育女後,為破體。破體修真,須先固精血,補漏體,再還原築基,還為童體,方可修煉大法。
男性到五十六歲,女性到四十二歲,則為衰體。
男性到六十四歲,女性到四十九歲,則為弱體。
衰體和弱體修真,須先花十二倍的氣力,先盜天地之精華以補己的衰弱之體。蓄養精氣,增強活力。然後補固精血,補漏體,再築基,還為童體。此後,方可修煉大法。
二、引仙法師傳
第一法收心靜坐
修煉者下手之功,必先選一靜室,邀三兩知己同伴,行、住、坐、臥,俱隨己意,毫不勉強。照此深居靜室,靜坐冥心,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積之日久,飲食漸增,四肢輕快,下田溫暖,外陰勃起。從此一靜則生機發動,應以收心收體為宇宙,也就是把人體比於天體,以自身的心比天、腎比地,自行宇宙,靜坐忘無虛空。
修煉者進入靜室要正體端坐,應用散盤、自然盤、單盤、雙盤都可。舌抵上齶,閉目收心,調身調息,靜神虛無。五指分開,兩手手心向下,分左右放在兩膝上,使心神一無所想,空無一事,萬慮俱忘,無視無思,無聽無慮,無將無迎,無內無外。含眼光,凝耳韻,緘舌氣,聽心息,是為和合四象。清虛空默,任其自然,方為合法。
第二法調身
靜坐首要調整身軀,先活動全身,使人體各部分鬆散無力,方可坐盤。盤坐後便一身不動,端正自然,最重要的前胸張平,脊柱正直,閉目向前看,行動於調息靜神之中。以心身分上下兩弦,以神炁別冬夏兩至,以形神占坎離兩卦,以東魂之木、西魄之金、南神之火、北精之水、中意之土來攢簇五行。
第三法無視無聽
閉目做功,眼中無物,謂之無視。修煉者本不應聽萬物之聲,但耳為傳神入神之地,非聽不可。故修煉者應做到聽之不出心,心不動則安神,謂之無聽。
無視無聽製兩耳,要做到: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聲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意在脾。故曰五炁朝元。
第四法收視返聽
修煉者在修煉中,本意想往無思無慮,無將無迎,無內無外,無念無欲。但人生在世,心機在兩目。兩目可視萬物,人的本能。修煉者要想解此大難,就要做到端坐冥心,收視返聽。
收視先要製兩目,用全身毛孔呼吸,一吸元氣入,一呼元炁出;一吸則收身,收自身宇宙,一呼外放,外放者沒有意念,放入先天宇宙。周而複始,行功於自然呼吸之中。
第五法調凡息
調息靜神首要冥心在心息。心乃神之位,萬緣不想,盡力做到無思無慮、無念無欲,爭取行功之中,外無其物,內無其心。冥心在心息的目的,使初修者能坐住為目的。此為第一關,坐關。
坐關之中,在此無有靜字之功,應行功於導引術之中。
第六法安神三步功
(古稱調舌三步功)
要做收視返聽則舌不動,舌不動而生神。神乃在心位,心屬乾,身屬坤,故曰乾坤鼎器。心髒的明竅是舌,舌為心苗,心裏藏神。舌不動則心安,心安則生神。要想心不動,修煉者第一步則要舌抵上齶。舌體不動,方人心有定,人心有定則生神。神生定要把神收,收神機關在兩耳。心竅寄於耳,就是說神之機在兩耳。修煉者要做到心定生神,神生收神就要返聽,就是將耳神從外收入內,內聽真息。真息生而神生,神生定要舌不動。
第七法調真息
修煉者調息要調真息。真息非口鼻呼吸之氣,常人呼吸之氣為凡息,故曰凡息停而真息動。就是說口鼻呼吸凡息停,無氣出入,自身內裏真息而生,炁行自身宇宙。吸氣,炁過臍下,達下田;呼氣,炁不出心,以凡息帶真息,這樣片刻之功,自得寂定。真乃返聽自身真息而不聞,耳不聞而神生精。以精化炁,以炁化神,以神還虛。故名三花聚頂。
第八法修無漏
下手之功先要製兩目,再製兩耳。兩目、兩耳乃藏神傳神之地。彩風書曰:“飲喙不止身不輕,思慮不止炁不清,聲色不止心不寧,欲念不止神不靈。”收視返聽則心不生,心不生則念不起。靜坐修煉之中,眼不視萬物,耳不聽聲色,心不思慮萬事,一味回光返韻,則自息,息息歸根。元神自守全身第一大炁穴,而得身心大定。此時,魂在肝而不從眼漏,魄在肺而不從鼻漏,神在心而不從口漏,精在腎而不從耳漏,意在脾而不從四肢孔竅漏。故曰無漏。祖師曰:“修成一個無漏身是也。”
第九法內視返聽
“修得一個無漏身,無漏功成要內視,內視則應細返聽,內視返聽運五行。”
修煉者身心已定,就開始默運五行。五行相生運化,可化精為炁。炁化成象,形狀各異,古時稱為內景。人相物景,皆栩栩如生。功能漸增,景象漸變,妙不可言。炁動有音,音用為咒,古時稱為吐音。九種真氣,各有其能。內有歌鳴,外有噴吐。現在流傳的“六字訣”,即由此而來。炁聚為液,液行成丹,謂之還丹。內走暗線,外達七竅。調整明竅,內髒有應,謂之微妙;調整暗竅,七竅相安,謂之巧妙。正所謂“竅巧竅,微妙微微妙”。
內視返聽自身宇宙,五行相生妙在其中;運精化炁百象逐生,欲告功成寂照凝神。
第十法凝神寂照
凝神寂照下手之功,就是凝神入炁穴,自身宇宙。寂照就是身形不動。要想凝神寂照,就要調息煉神。故曰:“調息要調真息息,煉神要煉不神神。”修煉者所煉的真息非口鼻呼吸之氣。故曰:“凡息停而真息動,真息生而內炁行。”煉神煉元神,非心意思慮之神。故曰:“識神斷而真神生。”就是說,在修煉之中,凝神以後真神生,到那時“真乃亦目心空性見矣。”
第十一法聽息隨息
呂祖曰:
凝神寂照再調息,五官七竅聽真息,聽息隨息最重要,人心道心兩相依。
凡息停止真息起,綿綿若存無意中,真息停止凡息起,息息歸根入下田。
自身宇宙有天地,心比天來腎比地,呼氣皆入天元根,吸氣皆入地元中。
呼不出心吸過臍,本是調息一真理,真心真息常相依,神炁相依大定中。
第十二法養心沐浴
真心真息兩相助,神炁自然會相依,心息神炁常相依,行者自然入大定;
大定之後有一關,養心沐浴少人知,養心沐浴到定中,靈寶畢法是真身。
三、引仙法詳解
第一法收心靜坐
1.師傳
修煉者下手之功,必先選一靜室,邀三兩知己同伴,行、住、坐、臥,俱隨己意,毫不勉強。照此深居靜室,靜坐冥心,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積之日久,飲食漸增,四肢輕快,下田溫暖,外陰勃起。從此一靜則生機發動,應以收心收體為宇宙,也就是把人體比於天體,以自身的心比天、腎比地,自行宇宙,靜坐忘無虛空。
修煉者進入靜室要正體端坐,應用散盤、自然盤、單盤、雙盤都可。舌抵上齶,閉目收心,調身調息,靜神虛無。五指分開,兩手手心向下,分左右放在兩膝上,使心神一無所想,空無一事,萬慮俱忘,無視無思,無聽無慮,無將無迎,無內無外。含眼光,凝耳韻,緘舌氣,聽心息,是為和合四象。清虛空默,任其自然,方為合法。
2.師解
“修煉者下手之功,必先選一靜室,邀三兩知己同伴,行、住、坐、臥,俱隨己意,毫不勉強。”
邀請三、兩人走入靜室,盤坐,自然呼吸,閉眼悔過。把思維上的陰神和陽神想辦法彙合在一起,從人、事、物說不作幻想,幻想也是假的。煉功時,連理想都不要有,理想也是構思的。
收心靜坐的下手之功,我們一般都是在自己家裏做,邀請幾個同道的人,大家不論是做事情還是想法都一致的人,找幾個、三兩個人,在一個房間裏一起盤坐一下。你一個人很孤獨的,喜歡一個人做,那就自己盤坐了。盤坐的姿勢就是自然盤坐,也不上雙盤,也不上單盤,就自然盤坐。當然,老學員可以上盤。雙手分開,掌心向下放在膝蓋上。收心靜坐實際上就是悔過,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悔過過程,就是時間比較長。大家每天回憶一下,自己過去都做過哪些好事情、哪些壞事情,一直能回到自己的小時候,需要回憶到很小的時候,很小很小的時候都要回憶起來。
做收心靜坐第一法,不要求呼吸、動作,每個人的身軀都沒有什麼要求,大家隻要盤坐就行。那麼小時候,我們用過四種姿勢:
一是站樁,一站也是站七八個小時,站的腿發抖、全身發軟,軟了,這個時候老師就解放了。
二是盤坐,就是我們現在的盤坐。
三是睡功,睡式。他問你是仰臥還是側臥?就把你塞到箱子裏頭了,有這樣一個訓煉方法。
四是蹲著,你願意蹲就蹲著,很隨便。
“照此深居靜室,靜坐冥心,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積之日久,飲食漸增,四肢輕快,下田溫暖,外陰勃起。”
靜坐冥心
冥,第一,表示黑暗、昏暗。第二,表示深沉。第三,表示人死以後的世界。人死以後有沒有世界?現在聯合國衛生組織提出了人活著的幾個要求:第一個要求是人活著時候的質量怎麼樣?好不好?第二個提出未來醫學。第一是活的質量,第二是生前死後。對生前研究最多的是道教,對死後研究最多的也是道教。收心靜坐時“靜坐冥心”,在活著的時候就研究死後了,道教研究的最深。人怎麼才能體現到這些呢?老師教時,會嚇唬你,讓你到那(墓地)看看,到那(張家界)看陰陽兩界。
積神生氣,積氣生精
“靜坐冥心”後,有“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積之日久,飲食漸增”,它把神放在前麵了。道教的經典是把最高的東西放在最前麵,最低的東西放在最下邊,千萬要記住。所說的經典著作都是很高級的。“引仙法”是很高級的東西,不是很低俗的,大家現在沒注意這些。“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積之日久”。從低往回講,精,人所需要的所有的東西都叫精,人無精就死了。精為神舍,有精則有神,沒精無神。積精可以全神,精傷則神無舍,叫失守。如果精不夠,就把神的陣地丟了。如果我們累得精疲力竭,就是把神的堡壘丟掉了,神實際就沒了,那還安神祖竅?什麼竅也沒有,起都起不來了。這是精對神之說。神對精之說,在“引仙法”裏。精為氣之母。精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為什麼沒氣?沒精了。精為神之舍,神沒了精弱。所以要“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精氣神要是三位一體,不能分離。
積神而生氣,第一關就是要坐住,積氣而生精,積之日久,自然下田溫暖。從此一靜則生機發動,應以收心收體為宇宙,也就是把人體比於天體,以自身為宇宙,以自身的心比天、腎比地。煉來煉去在自身內裏也有個天地,就能感應身外之天地。吸氣時全身毛孔吸氣,呼氣時全身毛孔外放。第一法是根據《內經》、《修真圖》的第一步來的,說人身有八萬四千個毛孔,以收心收體為宇宙,自行宇宙。
“修煉者進入靜室要正體端坐,應用散盤、自然盤、單盤、雙盤都可。”
盤坐分四種:
第一種是散盤,叫仙女落花,如很多花在地上,女孩子在撿那花。主要是開胯。
第二種是自然盤,叫四平八穩。自然盤是四平八穩。平有三要:第一要是平靜,在字義上講,不能偏移了,象靜止的水一樣,很靜,很平,要求我們身形不動。第二要是安定、安靜下來。第三要是平聲。靜坐以後哪有聲音?帶功人走路能發聲。如果輔導員發出的聲音很難聽,說明帶功沒帶好,我們趕緊調整整個場,使大家的聲音發出是很美的,很好聽,一呼一吸很均衡。這是膚淺的講。穩有三要:第一要是安定、固定,要求大家穩定下來,安定、固定下來。第二要是穩住,一個半小時都沒動,疼都沒動。你到底動沒動?是不是穩定了?第三要是準確,一定要做的準確。什麼叫準確?地盤穩定,脊柱正直。你自問一下,盤坐時你的脊柱真的正直了嗎?大部分人坐著坐著就塌腰了,這個就不準確,那就不穩定。
第三種是單盤,叫三足鼎立。
第四種是雙盤,叫如上天梯。道教經典說什麼什麼天梯,大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天梯在我們人身上也有,人體頭是天腹是地,人體的脊柱就是天梯。這就是一個天梯。還有第二天梯在體內,心比天,腎比地,又一個天梯。
盤坐的目的是什麼?
盤坐是築基的第一法。好多經典著作都有築基多少天,自己看也對,盤坐是第一法,是築基。築基有三種情況:第一,築基得很好,根基打得非常好。第二,馬馬虎虎。第三,根本就沒有什麼築基,歪著,斜著,不正。盤坐時,坐著坐著,脊柱彎了,彎了也不知道。你築基時就斜了,天梯就上不去,天梯不能登上巧空,就不巧妙。
“舌抵上齶,閉目收心,調身調息,靜神虛無。五指分開,兩手手心向下,分左右放在兩膝上,使心神一無所想,空無一事,萬慮俱忘,無視無思,無聽無慮,無將無迎,無內無外。含眼光,凝耳韻,緘舌氣,聽心息,是為和合四象。清虛空默,任其自然,方為合法。”
收心靜坐的第一點、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坐住。要求閉目收心,舌抵上齶,調身調息,靜神虛無。五指分開,兩手手心向下,分左右放在兩膝上(盤坐用散盤、自然盤、單盤、雙盤都可),此手式叫“平安式”。
含眼光
“含眼光”,就是閉上眼睛。是不是真的閉上了?從字麵上解釋,講一個“含”,嘴裏含著東西,既不吐出去,也不咽進去,就在嘴裏放著。
第一層“含”的是神,這個神既沒有離開體內,又沒有離開體外,在人體宇宙之中。幹什麼?第一法沒有告訴你,但“引仙法”告訴你了。
第二層“含”是帶有一種意識、感情,不暴露自己。中國人喜歡什麼東西,不會馬上去拿,而是看著,這個東西要是我的就非常好,怎麼就是他的呢?但又不能去拿,實際他就很滿足了,我看過了,總想著它。為什麼總想著它?就出現了《太乙金華宗旨》。我們看見的並不是物,我們含著的不是物,是我們的元神,提高到元神。
第三層“含”是人體裏麵的存在。看看自己,裏麵有五髒六腑,他們都在幹什麼?體內有沒有骨骼,體內在想什麼?在做什麼?我腦袋裏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含眼光”實際很深,不是很膚淺。“含眼光”之後,第一點,會出現眼不漏而魂在肝。眼睛是傳神入神之地,我們的神是不能從眼漏了。第二點,把它很好地養在我們人體之內,這時要有一種特殊感情的東西把這神收回來。第三點,你確實感覺到我本體的神歸我自己了,它是存在的。這三種點是煉“引仙法”很不好過的。
凝耳韻
“凝耳韻”也不好解釋。煉功說鼻吸鼻呼,就是收四象,在一起做了。
“凝”有三種方法:
第一個是凝聚。水一凍就結冰了,我們說它凝聚了。我們在這說的也是凝聚,但不是水,是身體各個部分的精和氣。為什麼用耳呢?耳是聽,耳朵能不能看見?我們是不是隻用眼睛看東西?耳朵不能看東西?有可能是不對的,耳朵也能看見東西。那能看見什麼?在家常做飯的人知道,如果飯勺掉地上,你肯定知道是飯勺掉地上了,你是看到的還是聽到的?你掉了一塊錢硬幣,掉地上,沒看到,聽到了。看也許找不到,但順著聲音,大致能知道掉哪了。得用耳朵去找,所以用耳。
第二個是聚集。聚集一個神、一個靈。學《太乙金華宗旨》要注意,為什麼好多人看不見亮點,就是不會聚集。
第三個是集中。集中精氣神,這是精氣神才出來。用一個耳朵,一個外竅去說明整個精氣神的運化,說明道教研究得很深了。
“韻”就是餘音,發出音來。如果發出奇怪的音,我們就坐不下去了。
“韻”,第一層講的是很美的音。第二層講的是一定要有節奏,要很美。第三層講的是大自然,叫韻味。聽風,聽大家的呼吸。我帶功時會聽大家的呼吸,很細心地聽大家統一了沒有。你們沒統一我肯定不做了,還是讓你呼吸,我就喊了,吸氣,呼氣,吸,呼,吸,呼,你不跟我走?一會你就跟不上了。大家統一呼吸,很美,這叫風韻。
“凝耳韻”分三層:第一層,用耳去凝聚精氣神的聲音、節奏、韻味;第二層,用耳去聚集元神、靈性的聲音、節奏、韻味;第三層,用耳去集中精氣神的聲音、節奏、韻味。通過識神用耳朵把分散的精氣神凝聚在一起,進一步通過識神聚集元神和靈性,再通過元神和靈性去集中精氣神,微妙精巧,彰顯道韻。
聽心息
“聽心息”是不是要用耳朵聽呢?它沒說。除了耳朵還有沒有用其它東西也能聽到?我問大家,有耳朵你肯定能聽到嗎?你應該能聽到的肯定聽不到。晚上你睡覺,別人說話你就聽不見。你喝醉酒後,別人說話你就聽不見。你長耳朵了,應該能聽見,你就聽不見。道教講,我們不用耳朵去聽,用心聽。這個心是不是心髒的心和整體的心?也不是。不光隻是耳朵能聽,腦袋也能聽,身體、毛孔也能聽,這怎麼解釋?小時候,我盤坐時,老師用一塊冰放在後麵,一會就感覺涼了。有人說是知覺或感覺,其實不是,是聽到了。後來他就用熱水,用蒸汽,你也能感覺到。那個在道教內也叫聽。
“聽”分三層:第一層用識神去聽,第二層用元神去聽,第三層用靈性去聽。“息”分三層:第一層是凡息,氣之動也。第二層是真息,炁之動也。第三層是胎息,氮之動也。“聽心息”分三層:第一層用識神去聽凡息之氣動,第二層用元神去聽真息之炁動,第三層用靈性去聽胎息之氮動。
緘舌氣
“緘”字麵意思是封閉。“緘舌氣”分三層:
第一層,把嘴閉上了,封住了,封住兩唇。
第二層,閉住牙齒,牙齒輕輕地合上。嘴唇接的是什麼?牙齒接的是什麼?“引仙法”後麵幾章有。你以為嘴唇閉上了,就是閉上了?不是了,他告訴你這閉上了要傳到哪。牙齒合上了,就那麼簡單,也不是。
第三層就說一個無,封閉了,就沒有了。
裏麵是舌和氣。這兩個要分開,舌幹什麼?要舌抵上齶。初學“引仙法”的舌抵上齶,目的是把任督二脈開始接通。接通有用嗎?有人把舌頭使勁往後卷,印度還有人把舌頭下麵的連接切斷,把舌頭卷上去。這是真正瑜伽,叫閉氣吞吐法。那有一個前提,我們正常人煉不了,現在在座的我看了,都煉不了。為什麼呢?因為男的不會馬陰藏相,女的不會陰閉,所以舌頭也卷不上去。舌抵上齶,是舌頭頂著上齶還是抵著上齶?舌頭是前麵頂還是後麵頂?這裏有學問。初學的應該用舌頭前麵吸上去,很簡單。
“緘舌氣”的“氣”是指三種氣的轉變。舌抵上齶的不同狀態體現了三種氣的轉變狀態,也是“緘舌氣”的三個層次的內涵。
3.師答
⑴收心靜坐到底應該怎麼做?
一開始盤坐,告訴你往遠看,把神光收回了,叫含眼光,把眼睛閉上。閉上以後,讓你全身都放鬆了,兩肩、兩臂、兩肘、兩手、兩腕都放鬆,五指分開,放在膝蓋上。這是引仙法的第一手勢,叫平安式,它的整個陽經開通,不會因風吹雨打受寒。調整好以後,要嘴唇微閉,牙齒輕叩,舌抵上齶,以合四象。合哪四象?眼睛、鼻子、嘴、耳朵。呼吸時,鼻吸鼻呼,鼻吸鼻呼要幹什麼?(引向)眼睛呼吸、耳朵呼吸、嘴呼吸,同時頭能不能動?古時不畫小人,(由上而下)畫三個圈,一個壓一個,這叫三空。在《太上清靜經》釋解裏有三空,上空、中空、下空。人先調整鼻吸鼻呼,就是要把上空調整好。上空是存神入神之地,叫神室,把它調整好。怎麼調?吸氣,頭部能不能內收?呼氣,頭部能不能外放?神室調整完以後,才能“含眼光,凝耳韻,緘舌氣,聽心息”,說的全是上麵的事。從上再往下引,到中空。中空也是這樣導引,微微吸氣,微微呼氣,吸氣微微收小腹。為什麼要微微收小腹?因為這有中下兩個腔,一個胸腔、一個腹腔,在這裏有一個天地。微微收小腹,一點一點加勁。下田空,中間不用管它。人中間本來就是空的,肺本來就是空的,紮進去東西拔出來就是氣胸,它要不空,人就要得病倒黴了。下田不空,要調整呼吸,呼吸再調整好以後,它有內行呼吸,讓它(上下)動,內行呼吸後,要用毛孔呼吸,這才符合“引仙法”的第一法收心靜坐,收身收體收宇宙,心比天,腎比地。第一法到現在才完成。還能往深講。它要接“三仙功”,要接《靈寶畢法》,按照現在講的還不行,接不上,保證接不上。《靈寶畢法》要求的不是整體的動,而是局部的動。
⑵修煉收心靜坐的程序是什麼?
第一,睜眼往前看,慢慢把神光往回收,收到兩眉中間,輕輕把眼睛閉上。(安神祖竅是收到眼前,這兩個不同,不同的距離。以後再講什麼叫眼前。)這時,要求全身都放鬆,兩肩、兩臂、兩肘、兩手、兩腕都放鬆,這不叫調身,隻是告訴你放鬆。脊柱正直,嘴唇微閉,牙齒輕叩,舌抵上齶,這叫築基的第一法。有人把築基看得很重,說築基很難。呂祖早就說了,下手之功就是築基第一法,沒什麼可難的,整個築基就完成了。好不好自己去檢查,脊柱是否正直?嘴唇微閉的目的?舌抵上齶,手是否放鬆了?五指是否分開?自己檢查做得好不好。
第二,這時開始,讓大家靜坐一會。以後再講為什麼靜坐、淨化。
第三,這時要調整鼻吸鼻呼,目的是我們的呼吸就在頸椎以上。呂祖說:在險樓之上調息安神。這時要加重我們的意念,在鼻子上,因為在整個的上七竅以鼻為準,鼻是中線。鼻子又是任督二脈要過小周天最難的部分,因為他集中在鼻子上。做到什麼程度?第一步,做到耳、鼻、眼、嘴都能呼吸。第二步,做到整個頭一收一放。這個我們學員肯定能達到。
第四,你覺得上麵的動了空了,這叫上弦。上弦做空了,也能動了,有一個空間時,慢慢把意念向下移,移到下腹下田處。這時祖師爺就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套,我要不講,你下不來。他告訴你:鼻吸鼻呼後,上弦已動,調息安神,慢慢地把意念向下移,順著中線向下移,移到小腹下田處,吸氣,微微收小腹,幹什麼?就是養。我們知道,氣在上,液才能下來,陽在上,陰在下。這時上弦在氣化,有一點很小的東西,那叫真精,從上邊往下走,走到下田。這麼講就會走了吧?這時老師不教了,在《靈寶畢法》叫百日之功。是不是一百天?不是。那個日不是代表一天,先不解釋。這是第一法。我問各位:你是從表麵下來?還是從任脈下來?還是從三田之線下來?三個層次,三個辦法。你到底是那個層次?吸氣,微微收小腹,慢慢加力。加力一開始微微收小腹是養它,養這點真精。你記住:你下田有沒有?你到沒到?有沒有真精從上麵下來?到下麵養行,不到下麵養什麼?忽閃收小腹也沒有用。怎麼下來?教第一個辦法:兩眼微微往下看,看自己的鼻準,也就是安神祖竅中的“眼觀鼻、鼻觀心、心觀氣穴”,下來了,以眼帶神,微微地把真精送入坤宮,送入下田。就這麼一個辦法,就能下來。這時我們是學方法,如果導引詞等大家微微微微下來,有的是非常慢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搞電教,導引下來了,有的人就沒下來,會很長時間,所以,告訴你要三百日,什麼意思?相當於一年,不是真一年,從鼻下來到下田相當於走過了一年。下來相當於一年之功,說明這很慢,初學時很慢。接著他又說:年中有月,月中有日,日中有時,時中有刻,快了,有人唰就下來了。下來之後再做小腹呼吸,一點一點加力,加力的目的是使下田穩固。這時還找不到下田在哪。大部分人都下到膀胱了,又少有一部分人下到下田,女的大部分都進入大鼎子宮。這很簡單,第一法就到這,又和昨天不一樣。導引詞(收小腹)越來越大,勁也越來越大,最後做到什麼程度?最後做到收小腹時前陰麵有感覺,這時他告訴你提肛收前陰,一提才能夠收到下田,要不到不了下田,肯定在下麵。有的人弄不好就到生死竅(會陰)了,這時提肛收前陰,收上來,收到下田。然後再做內行呼吸(上下)和毛孔呼吸。
⑶睜眼往前看,往回收什麼?
睜著眼睛往前看,我們一開始睜著眼睛往前看,看什麼?我今天也特意看了一下,睜著眼睛往前看,眼睛瞪得挺大,眼睛都很大,比平時眼睛大,看什麼?什麼也沒看。完了慢慢地往回收,收到兩眉中間,把眼睛閉上了。睜著眼睛往前看,這也挺好的。什麼也沒看見,實際上,現在想想看,你看見了什麼?什麼也沒看見。實際是我們的元神出去了。你看不見,你也記不住,你也記不住你看見了什麼。如果你能記住了,那肯定就是識神。你往前看,一看是前邊那人後腦勺,是男的是女的,多大?收回來,這個肯定是識神。往前看,什麼也沒看見,傻乎乎的,收回來。
這個動作好像佛教也有一個說法,大家讓我比較一下,這個比較是我個人意見。好像佛教的大光明,不是大圓滿,記住了,是大光明,因為它睜著眼睛煉,睜著眼睛往前看,無意識的看。它又看見了東西,它又記不住。記不住,它又把前邊的東西收回來,收到自己腦袋,收回自己體內了。收的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這有一個靈,這個靈知道,我們收的是靈氣。
⑷怎麼理解調整上下兩弦與一點真陽?
你閉著眼睛再往下看,或者往裏看,這個時候已經是以識神帶元神了,這時候我們有意識了。往前看,收回來,閉上眼睛。一閉上眼睛,識神占主要了,元神是次要的。這時我們開始返觀內視,以識神帶元神進入體內了。
他問我,這個你的一點真陽從哪來?就從這麼來的,收神光就進來了。進來的是什麼?不知道,現在還不知道,因為它還沒有運動。
返觀內視,往回來,閉上眼睛。我們往前看,慢慢收回來,把眼睛輕輕閉上,把身體調整好。這時我們往裏看,看自己頭裏。這次我們想辦法,導引詞會告訴你從頭部慢慢往下降,慢慢往下降,從身體內往下降,一直降到人體的最底部,生死竅。生死竅,它在兩陰中間會陰處。先到人體的最底部,兩陰中間會陰處,慢慢往上提,慢慢往上升,升到下田。這是方法,這個我隻能告訴你方法。
再說一遍,睜著眼睛往前看,慢慢把神光往回收,收到兩眉中間,輕輕把眼睛閉上。身體調整好以後,兩個眼睛往裏看,往頭裏看,返觀內視。從頭部的最頂部往下降,慢慢地往下降,保證能降下來,降到人體的最底部返回來,返到下田。從上部慢慢地往下降,眼睛返觀內視往裏看是平的。慢慢地往下降,用我們的兩目送內炁,它沒說是什麼炁,隻說一個內炁,但炁是這個炁,送內炁從人體的最頂部慢慢地往下降,全身的慢慢地往下降,降到人體的最底部、到會陰處,吸氣,提回下田,微微收小腹,呼氣,小腹外放,最後蠕動下田。動以後,呼吸隨著下田動,呼吸在推動下田動,這是兩個概念。這時在下田上有個空間在動。
這時候,可能我們在回去做,可能有東西要往上上,不允許從頂門衝出去。這個我們自己能把握。頂門有兩條路線,一個路線是頂門,一個路線是百會,都不能出去。現在進來可以,出去不要出去。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進來的是什麼?進來的把它留在體內,不管是好是壞,把它留在體內。它進來肯定有好有壞,留在體內的方法,毛孔呼吸,封住,它就留在體內,它該上哪就上哪去,它有它的路線,它有它的歸屬,它會到一個地方去停住。停住了,那個就是它的家。所以在經典著作上說:氣入,進入體內,歸到自家。就這麼一句話,就完了。它進來了,回到自家。我們做毛孔呼吸也是,毛孔呼氣擴大自己的場,吸氣把宇宙場內的東西收到體內。每個人收的不一樣,它會各歸各家。這一段在我們經典著作當中,實際上它是返觀內視的一部分,從上邊往下,下到底再返回下田。這往下下,什麼往下下?我們現在應該知道了,強勢的往下下。陽氣不能往下下了,陽氣它是往上上的。陽氣是向上的,陽氣是在上頭的。上清下濁,什麼下來?從上往下推,推土機一樣,往下推,推來推去,推到會陰處返上來。這個《靈寶畢法》中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多了,肯定也有真陽啊,陰多了我們推著它往下走,有往下走的東西,就有往上上的東西。往下推,它能夠下到底部的,肯定是陽中之陰氣。往上上,它肯定是陰中之陽氣。和氣管子差不多,你打下去東西了不讓它出去,它也有東西在往上升。就是那麼一點它升上去。往下下到會陰處,它返上來。
上邊氣推下來,推到會陰處,在會陰處會合,一點真陽已返坤宮。人調整成上清下濁的時候,人可能會轉動的。不是前後轉動,這麼轉動是沒有中心的。你前後轉動,那個不是轉動,是睡著了。它是軸心轉動,這樣轉動才能出現中心的。實際這個訓練方法在我們“引仙法”和《靈寶畢法》中有,叫調整上下兩弦,這就是調整上下兩弦了。上邊有個腦袋,下邊有個腹部,因為上邊的壓力比較大,下邊的壓力比較輕。頭部的壓高,腹部的壓低。要調整到腹部的壓力和上邊的壓力相同了。這個是非常難的。把頭的壓力降下來到腹部,這時候我們再回來,收神回來,眼睛返觀內視往裏看,在人體的最頂部往下推,往下降,整個整麵往下降,用兩目送內氣,兩目推動內氣往下走,到會陰處返回來,進入下田,一點真陽返回坤宮。
為什麼這有一點真陽?因為說了,下部是陰氣啊。陰的東西想往下來,陽的東西往上去。這裏為什麼有陽氣上來了?陰極必有一陽之升。這有一個卦,複卦,這卦不能講了。陰極必有一陽之升,一點真陽從人體的極陰處,它一定要往上升。升到哪?升到下田,在下田處供養它。回去把這個卦叫什麼名字,它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我們都學了,它幹什麼用的,怎麼講?這個把它弄清楚,這個在這裏我們不講,我們隻講方法。一點真陽進入坤宮後,我們要供養它。這一點真陽可不簡單啊,它帶有靈氣的,帶有靈性的真陽,實際叫真一之水,也叫真氣。在各個不同階段,名詞不一樣。反正你記住了,就有這麼一點東西從底部吸氣提上來到下田,然後用下田供養它。
⑸微微收小腹是什麼意思?
微微收小腹,實際上就是加火。默運五行以後,微微收小腹,然後小腹再加力。微微收小腹是什麼意思?
第一,看一下,下田有沒有東西。如果東西很多,微微收小腹,它就是熱的。如果沒有東西,再加力,也是空的。
第二,如果微微收小腹,小腹是熱的,再加力,過去叫加火。火為文火,變成了文武火。如果有意再加力,武火呼吸,這時就知道體內的炁上來了,炁往上升。下田剩下的東西就不是炁了,主要是精。這個精可能就是默運五行,精氣歸於下田,叫小還丹。
第三,就檢查一下成沒成,再加火,再擠壓,把它擠壓成很小很小的,再加熱,開始炁化,這個動和我們之前的動就不一樣了。微微收小腹,實際上就是加火。加火加到什麼程度好呢?加到(下田)很小很小很小,這時就有意思了,這時空間很小。我們再加力,裏麵會有東西,它會動。如果加力不均衡,人就開始振動了。振動開始叫靈動,這個靈動不同於一般的自發動,你沒有意識做各種手動,(下田)動,也會晃動,它在找那個位子。把位子找著後,它就定住了。定住以後,我們再等一會,它就發動了。這就要調呼吸了,“引仙法”又返回了,又回到了第一法。
⑹收心靜坐的一些細節
第一法收心靜坐,還是這樣坐。最前麵有一段,讓大家收心靜坐,處理一下頭腦裏的雜念,這時把我們引向“智能法”。“智能法”是《太乙金華宗旨》與《大丹直指》的交界處,它要處理問題。什麼是處理雜念?大家可能會不注意,實際上是讓你靜化一下,把自己沉澱一下,把自己所有的部位沉澱下來,各歸各位。這時有的可能就不正,再一個,可能地盤可能有不適應的地方。我們自己想一想,做好了我們地盤下有一根頭發都能感覺到,好像有什麼擱屁股了,你還動一動。再一個,注意下三陰處,有時屁股蛋兩邊不平衡,掰開了,(中間)縫隙很大,那一定要動一動,把兩邊做平穩了,把會陰閉死。會陰閉死,肛門也閉死了,隻有前陰開著。這先不要管,下麵有封無漏再講。這時開始調整呼吸。
⑺收心靜坐的目的是什麼?
收心靜坐的目的,主要是把自己的身心收歸到本體之內,沒有什麼要求,就是時間長。大家回去盤坐,越長越好。有條件大家試一下,如果有木床,我們在床底下試一下,老年人也無所謂,什麼兒媳、兒子走了以後,自己鑽床底下試一下,你也不吃不喝,躺一天看一下,看看什麼滋味。要求床板壓到鼻梁鼻子上,不能起,不能動。我們現在的床還可以翻身,要求不能翻身那位置,達到了那樣高的位置。我們試一下,看看我們自己是什麼樣子,它主要找出自己本體。
如果自己能坐住了,心能收回來了,這時候再要求升盤了,上雙盤。要求舌抵上齶,閉目、收神光,閉目先觀察一下自己的呼吸的聲音。這時該有第一步呼吸方法,就是自然呼吸。呼吸要細、均、長。坐時要求一定要合法,盤坐好。盤坐過程當中感覺身體不適,就開始轉入第二法,調身。
4.感悟
收心靜坐,顧名思義就是把心收回來坐。怎麼坐?何為靜坐?如何收心呢?
⑴盤坐
盤坐是盤腿而坐,盤坐的形式叫盤式,又稱底盤、下盤。盤坐分三層四種形式,即散盤、自然盤、單盤、雙盤。
第一層,散盤和自然盤。散盤也叫隨意盤。兩腿曲膝,鬆散而坐,也可以直伸,甚至可以坐在凳子上、兩腳著地。散盤對兩腿的要求不嚴格,舒適而坐就行。
自然盤:兩腿曲膝盤腿而坐,用兩個大腿封(壓)緊湧泉穴。
第二層,單盤。兩腿曲膝盤腿而坐,一腿在上,一腿在下,上麵的腿壓緊下麵的腳的湧泉穴,上麵腳壓緊下麵的腿的大腿根。
第三層,雙盤。兩腿曲膝盤腿而坐,兩隻腳分別壓在另一條腿的大腿根處,腳後跟最好頂著小腹,兩腳心朝上。
⑵盤坐的要求是什麼?
盤式坐穩,脊柱正直,兩肩、兩臂、兩手都放鬆;兩手十指分開,掌心向下,輕輕地放在兩個膝蓋上;嘴唇微閉,牙齒輕叩,舌抵上齶,下顎內收,閉目靜坐。
⑶人為什麼選擇盤坐這種方式煉功?
人在母親肚子裏的時候,最低點是坐骨,最高點是頭。兩小腿交叉內屈,兩手抱懷,下顎內收。修煉要想後天返先天,首先是要模仿先天之態,所以選擇了盤坐這種方式煉功。
⑷盤坐的作用是什麼?
人體修煉的過程是精氣神的積蓄、煉化、升華的過程,它需要一個充滿壓力的、相對密閉的內部環境。人在行走、站立、睡臥等輕鬆的狀態中,可以進行精氣神的采納、交換、煉化,但是難以做到提高和升華,因為缺乏相對密閉的內部環境。人在盤坐時,通過曲膝、壓緊湧泉穴、壓緊大腿根,可以防止精氣從湧泉穴泄漏;通過修煉“第八法?修無漏”,可以防止精氣從明竅泄漏;(明竅指兩耳、兩眼、兩鼻孔、嘴、前陰、後陰。)通過增加每次盤坐的時間和提高盤式,可以大大增加體內的壓力。這一切,為修煉水平和層次的提高和升華營造了一個充滿壓力的、相對密閉的內部環境。這也就是高僧高道為什麼都是采用雙盤的原因。所以,盤坐的作用是能夠為修煉營造出特殊的內部環境。另外,盤坐還會引起一些生理上的變化,比如,盤坐能使兩腿一緊一鬆,一張一弛,這有利於氣血的流動,增加腿部關節的靈活性;又如,人體後背的四條膀胱經正常走向是從上往下的,當人盤坐到四十五分鍾以後,內氣開始沿膀胱經從下往上走,這有利於給大腦供給能量和營養等等。
⑸四種盤式的區別是什麼?
四種盤式的區別是著地點和壓力不同。就著地點而言,散盤和自然盤是四個點著地(兩個坐骨和兩腳),盤式不太穩當,但盤坐很輕鬆;單盤是三個點著地(兩個坐骨和一隻腳),盤式穩當,盤坐強度適中;雙盤是兩個點著地(兩個坐骨),盤式緊湊,盤坐強度很大。就壓力而言,散盤、自然盤、單盤、雙盤依次增大,它們的關係是:雙盤是單盤的三倍功,雙盤是自然盤的九倍功。也就是說,從功效講,煉一小時的雙盤等於煉三小時的單盤,煉九小時的自然盤。在這裏,就體現出了煉功的強度和效率概念。
⑹如何煉盤坐?
盤式的高低取決於腿關節的柔韌性,盤坐的時間取決於修煉的功夫。功夫=方法+時間。煉盤坐主要是煉腿關節的柔韌性,按正確的方法修煉一定的時間,功夫即成。每次盤坐以前,必須活動開腿部的各個關節,否則容易造成肌肉或筋腱損傷。
下麵介紹一些簡單的方法,隻要堅持不懈,雙盤很容易就上去了。
活動腕關節:左手抓緊左腳腳腕,右手抓住左腳轉動,強度和幅度適中,正反各轉二十四圈即可。右腳腳腕類推。
活動膝關節:兩腿合並,成跪式,臀部壓在腳上,壓一會兒後起來,歇一會兒再壓。熟煉了以後,逐漸把兩腳之間的距離拉開一點再跪,逐漸使臀部坐在墊上。這樣反複常煉,可以把膝關節筋腱的柔韌性煉得很好。時間和次數自定。
活動胯關節:兩腳心相對相合,兩手握住兩腳不動,上身前傾向下壓,壓一會兒後起來,然後再壓。熟煉了以後,兩腳盡量往裏收,再用兩手固定住兩腳,然後上身前傾再壓。這樣反複常煉,可以把膝關節筋腱的柔韌性煉得很好,有利於煉單盤和雙盤。時間和次數自定。
單腿修煉:左腿伸直,右腳放在左大腿上,左手握緊右腳腕,並將右腳固定在左大腿根處,右手壓在右腿膝上,一壓一鬆,這樣反複常煉,單盤很快就能上去。另一條腿以此類推。兩腿都能單盤了,上雙盤就會很容易。
盤坐煉功比較辛苦,主要表現在生理上的腿痛和心理上的煩躁。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也可以忍受了。如果能夠用這有限的辛苦代替由疾病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還是合算的。如果能用年輕時的辛苦換得年老時的幸福,那更合算。
⑺靜坐的要求是什麼?
靜坐要盡可能地做到三點:聲靜、身靜、心靜。聲靜是指周圍的環境要安靜,盡可能地避免外界聲音的幹擾;身靜是指身體要盡可能地放鬆,避免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心靜是指情緒穩定、愉快,心態平淡、冷靜。靜坐有層次上的要求,即聲靜不如身靜,身靜不如心靜。意思是不管外界是否有聲音的幹擾,修煉者都要把身體調整到很輕鬆的狀態下;做到身靜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心要靜。心靜能使思想和意識常處於穩定、和諧的狀態,保持平靜、溫和的心態。
⑻如何理解靜?
動與靜是一對矛盾。一般來說,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名言說“生命在於運動”,絕大多數人都能接受它。可是有人說“生命在於靜止”,這就讓常人難以理解。對於修煉者來說,要認識和理解動與靜,必須把握兩點:
第一,靜是相對於什麼而言的。比如,靜坐是相對於人體的活動而言的,是形式上的靜。因為靜坐的人氣血在流動,思維在活動。比如,心靜是相對於心不靜而言的,心不靜則動,一會兒想這,一會兒想那,心猿意馬。
第二,靜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停止是一種靜,勻速運動是一種靜,有規律的運動也是一種相對的靜。比如,聲靜是外界的聲音停止了幹擾;身靜是身體放鬆以後,氣血的流動暢通無阻,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心靜是人的精神活動專注於某一點,聚精會神,並且在一段時間內很穩定。心靜並不是什麼都不想,人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也不可能什麼都不想。心靜是指在煉功的過程中,隻專注於某一點、某一事、某一過程、某一局部、某一空間等。一般人很難做到心靜,對於修煉者,心靜是必須要掌握的基本要素。這需要長期的、有意識的、專門的訓練才能達到。實際上,“引仙法?還原法”煉的就是心靜。
⑼如何理解收心靜坐?
人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神鬆意散,心無所定。收心靜坐就是要把人從這種日常的狀態調整到聚精會神、心意專注的狀態。確切地說,就是把人的心態從外在的日常態收回來,專注於內在的修煉。可以采取悔過的形式,自覺地調整思維狀態;也可以處理大腦中固有的問題,給問題一個明確的答案,問題就解決了,雜念也就漸漸去除。
“收心靜坐”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在心靜的狀態下坐住。它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從不煉到煉),是質的變化。這個質變是量變的積累,隻有經過一定時間的收心靜坐的修煉,才能達到心靜的結果。所以說,心靜是收心靜坐的結果。
更進一步說,在心靜的狀態下,把專注的對象從某一事物引向空間,引向朦朧,引向虛空,人就會進入一種特殊的狀態——入定——心無所想,神無所事;萬慮俱忘,冥心靜坐;無視無聽,無思無慮;無將無迎,無內無外;清虛空默,忘物虛無。這是收心靜坐的最佳效果。
收心靜坐是根據《修真圖》的第一步來的。修煉者用人身八萬四千毛孔呼氣吸氣,通過收心收體,自成宇宙。在自身宇宙中尋求天地,並以此來感應身外之天地,出現太極。收心靜坐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坐住。照此深居靜室,冥心靜坐,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積之日久,下田溫暖,飲食漸增,四肢輕快。
第二法調身
1.師傳
靜坐首要調整身軀,先活動全身,使人體各部分鬆散無力,方可坐盤。盤坐後便一身不動,端正自然,最重要的前胸張平,脊柱正直,閉目向前看,行動於調息靜神之中。以心身分上下兩弦,以神炁別冬夏兩至,以形神占坎離兩卦,以東魂之木、西魄之金、南神之火、北精之水、中意之土來攢簇五行。
2.師解
“靜坐首要調整身軀,先活動全身,使人體各部分鬆散無力,方可坐盤。”
第二法寫得非常簡單,“靜坐首要調整身軀”,它又回來了,回來目的是盤坐是否合適,活動活動全身,使人體各部分鬆散無力,這要脊柱正直。
靜坐要穿寬大的衣褲,盤坐前先要把手表、眼鏡取下,腰帶鬆開,勿使全身一處受壓,以便氣血正常流通。
調整身軀,活動全身。以腰為軸轉動,活動腰、肩、臂、肘、腕、頭、脊柱,鬆一鬆,緊一緊。但什麼功法都強調鬆是不對的,盤坐、站樁都不能鬆,盤坐是最緊的時候,九宮沒鬆,底盤就不能動。思維上先鬆下來,然後全身鬆下來。把全身的大小關節都活動開後,用毛巾把下三陰封住,使肛門不能往外排氣,生殖器不能往外漏氣,這樣升氣才快。現在導引詞裏講的很快,讓大家活動活動腰,不要那麼快,要慢慢地轉動腰,再前後活動活動脊柱,活動活動兩肩、兩臂、兩肘、兩腕、十個手指頭,就是這麼一個過程。動作一定要慢,要柔和。它的作用就是讓身體各部各負其責,五髒各歸其位。五髒各歸其位以後,這時內髒就會產生壓力,產生不適、不平穩的感覺。這時我們就可以轉入調凡息。
“盤坐後便一身不動,端正自然,最重要的前胸張平,脊柱正直,閉目向前看,行動於調息靜神之中。”
調整身軀後,然後上盤,脊椎要正直,頭頂懸空,虛心實腹,閉目向前看,舌抵上齶。舌為乾卦,心之苗。生神、安神、收神三種功能都在舌頭上。坐時舌頭千萬別動,有時舌頭掉下來了要馬上抵上。舌不動則心安,心不動則生神。生神就要把神定下來。定神就要閉兩耳,兩耳一閉就能聽見心髒的跳動。舌抵上齶則舌安神生,神安則靜心,這就是說身靜不如心靜,心靜不如神靜。心靜以後,調整自身就好辦了。
行動於調息靜神之中。“調息靜神”非常非常不好做,在第二法中比在第一法難得多了。因為我們在調息當中,我們的神要穩定下來。從字麵講就這麼講,這非常不容易,需要靜神,先要安神,神不安不能靜。安神分有事與無事,無事,靜坐時什麼事也沒有,這樣的時候很少,這叫先靜後安;有事,導引詞中讓大家處理處理雜念,就是你有事,則先安後靜。然後調息,吸氣時,意想吸天邊之氣從四麵八方通過全身毛孔進入體內;呼氣時,意想體內之炁通過全身毛孔向四麵八方發射。
這麼解釋好像明白了,其實保證沒明白。小時候是這麼學的,我就這麼講,很麻煩。他有事了,你就先安後靜。咱能安嗎?人有七情六欲。好多人解釋七情六欲,好像不對勁。為什麼有七情,隻有六欲?它應該對應吧?有情就有欲,有欲不一定有情,他沒解釋出來。七情六欲單獨怎麼講?連在一起怎麼講?《黃帝內經》已經講過了,我們不講了,就給提個問題。
“以心身分上下兩弦,以神炁別冬夏兩至,以形神占坎離兩卦。”
這是根據“三仙功”的“人仙功”來的,以身為爐,以氣為藥,以心為火,以腎為水,九還七返,坎離相投,金液還丹。達到這個水平,“三仙功”的“人仙功”才能結束。
“以身心分上下兩弦”。心隨息動為之上弦,身形不動為之下弦。將身體比作下弦,不是人體內的上下兩弦。“三仙功”的上下兩弦講一個腎、一個心,出現卯酉周天,這個心不是人體心髒的心。身形不動為下弦,心想外界,吸氣時,意想吸天邊之氣從四麵八方通過全身毛孔進入體內;呼氣時,意想體內之炁通過全身毛孔向四麵八方發射。以心身分上下兩弦,目的是要找出人體的第一條炁線,就是地球的赤道線。
“以心身分上下兩弦”。上下兩弦,我先畫呂祖的:上下各一圓弧,弧端相對,以心身分上下兩弦,兩個半圓圈。以神炁別冬夏兩至,呂祖是兩個圖,一邊再加一個圈。
“以形神占坎離兩卦”。有的書寫“以形神契坎離兩卦”,這個使後來翻譯的所有的人都錯了,錯得簡直是一塌糊塗。他說什麼意思?我們開始講這幾句話。我們看過這樣的圖,上下左右中五個圈,上火下水左木右金中土。這不講不行,“引仙法”要好好講這。到《靈寶畢法》中不是這樣畫的,上春分,下秋分,左夏至,右冬至。這是“引仙法”進入《靈寶畢法》的幾張圖的演示。在這圖中,“引仙法”說的是什麼意思?是淨化。春夏秋冬與木火金水不符,你就這麼畫。你記住了,人不管在哪個地方,不管地球怎麼轉,月亮怎麼轉,太陽怎麼轉,人就是腳踏著地,頭頂著天。你絕不能腳踏著天,頭頂著地。這圖就是天在下地在上,人出生前就是這樣的,腦袋朝下出來的,你就是低於你母親。如果你坐生的,那叫難產了,不正常。中國人把沒出生前就研究很好了。
“以神氣別冬夏兩至”。神如冬寒凝物之態,炁如夏伏陽氣上升,謂之兩個極端。神氣別冬夏兩至,吸氣,如同冬天凝固那個形狀;呼氣,像夏天陽氣往上走。
“以形神占坎離兩卦”。外形不動屬陰為坎卦,內動生神屬陽為離卦,坎離相合,找出先天方位。這裏出現了卦位。人是宇宙之子,陽中帶陰,不動為陰,動者為陽。煉“引仙功”,以內裏動為主,外形不動為輔。把外圍叫做坎,是人的思維在人、事、物下三界上,大氣沒動,屬陰性。
“以東魂之木、西魄之金、南神之火、北精之水、中意之土來攢簇五行。”這是第一次攢簇五行,調身找方向,找先天方位,以東魂之木(肝)、西魄之金(肺)、南神之火(心)、北精之水(腎)、中意之土(脾)來攢簇五行,為第一次調身攢五行的方法。做功時,轉就跟著轉,經過攢五行找出先天方位,記住方向,此方向所對應的內髒是敏感部位,也是內髒的薄弱環節,不一定有病。以後煉功時,內髒就是從這煉起。對著這個方向,身形就穩當了。先天方位正好對內髒,如東魂之金就是肺,麵向東或西就穩當了。自己的先天方位誰也不要告訴。
調身心法
我們用平安式盤坐,先把盤式盤好,全身都放鬆。現在得講心法,用心法解讀調身。
全身都放鬆,大家知道是幹什麼用的嗎?全身都放鬆以合自然之力。然後,兩肩、兩臂、兩肘、兩腕、兩手都放鬆,輕輕放鬆,掌心向下,放在膝蓋上。這是我們的標準。
兩肩、兩臂、兩肘、兩腕、兩手都放鬆,它又是幹什麼的呢?它主要合本體之相,使我們人體內出現一種相對之相。出現什麼相對之相?左右手相對之相,左右腳相對之相,人體以鼻為中心,鼻、臍、小腹為一條直線,出現左右相對之相。這實際上是很難的事情,我們可能不注意了。
脊柱正直以合陰陽二氣通暢,這個陰陽二氣通暢主要指我們任督二脈,要求我們任督二脈通暢,那麼脊柱必須正直。脊柱正直當然有個前提了,我們脊柱是不能正直的。它不能正直,那不要緊,它後麵還有話。
嘴唇微閉,以合明竅不能外漏,明竅、精氣不外漏。
牙齒輕叩,以固本源之炁。我們知道本源之炁是什麼?人的本源,我們的本源之炁應該是腎炁了,男女都是腎炁。牙齒輕叩,原來說以固腎髒之炁,實際是本源之炁。這個基礎的要求我們一定要做好。
下顎微微內收,以合上下兩弦,使頭腹兩極相對。因為我們脊柱是永遠不能正直的,不能像一根線一樣正直的。因為我們最底部有尾骨,它是彎的。我們頸部有頸椎,它是彎的。彎曲的,所以它不能正直。這時怎麼辦?調整下顎。下顎微微內收,使我們的百會和會陰在一條線上。這樣就可以了,這樣就調整上下兩弦,使我們頭和腹出現了相對之象。
整個的調整,在“引仙法”叫調身。調身和合於人體宇宙,和合於天體宇宙。它要人體宇宙和合於天體宇宙。這時,我們調身結束,實際也很不容易的。讓我們很快的利用幾分鍾時間把我們調整好,這很難了。所以,我們盡量達到現在講的這個要求。
攢簇五行
攢,是雙音字,zǎn,cuán。攢(zǎn),積、聚、儲存三個意思,我們現在是積、聚,還是儲存?攢(cuán),聚、湊集、拚湊。
一個字,兩種煉法,老道用意太深了。我們現在煉默運五行,純屬拚湊,拚湊也不夠。祖師爺問:你默運五行是拚湊的呢,還是湊合呢?所以,他取攢(zǎn)。攢與占有什麼關係?占,用龜殼、薏草占卦,後來變成銅錢了,牙牌了,我都用過。占簇五行,就是自己預測你自己五行能不能轉?是真是假?我們想讓你在內髒裏轉動,你轉沒轉動?
占,也是兩個念法,占(zhàn),占據,用強力取得或保持;占上風。占(zhān),占卜,推測。
占簇五行有三種解釋:
第一,占(zhàn),用強有力的去奪取五行之精,這挺不容易的。占(zhān),就是預測,檢查自己,你是否五行動了?沒動可別唬人家。再預測一下,你隻有一個內髒動有什麼危險。有人做,說我怎麼肝痛了呢?有一個內髒痛的非常多,那就要想,應該怎麼辦。占(zhàn),我就要奪取,強有力地奪取它,占有它。
第二,占據。必須處在一個有利的位置和有利的條件。什麼有利的條件?那就是前邊我們的築基打好了,呼吸調好了,把人體安頓好了,這時默運五行才能成功。老道們很自信。
第三,一定要占上風。什麼占上風?無神,氣不動。氣不動,精也不走。“引仙法”調整到最後,實際上要攢簇五行。這個攢簇五行,還沒有默運五行,它是在調整築基以後,把呼吸調整完,用自己的呼吸把自己的五髒安頓下來,所以我們叫淨化,把五髒慢慢安頓下來,各歸各位,這時開始進行下一步。
再畫一個圖,《太上清靜經》上有,《太上清靜經》寫的真的真好。看老道下什麼套?看這圖有助於大家更好地理解道教到底是什麼文化。老外說,道教文化是隱蔽性文化,是玄文化,真玄。一個字攢,分攢(zǎn),攢(cuán),是攢(cuán)在前麵呢,還是攢(zǎn)在前麵?這不講了,自己去琢磨。
看圖,《太上清靜經》上寫著:上藥三品,神與氣精。這是呂祖的《三品經》裏的,他拿出來一張圖,破解這張圖: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上麵是神,左為氣,右為精。左大右小。這圖的意思:神在前,氣在後,精隨著。學問話應該是:神首氣臣精民。這張圖道教給你下了什麼套?這圖能不能變?可以變,氣做首,我們現在默運五行是誰做首?誰做首在默運五行?誰做首在調整呼吸?誰做首在築基?這是“引仙法”當中要解決的問題。第二法調身,不是指身體的“身”,要調整人的整體,人是宇宙。到底以誰為首?我們做功時調到什麼程度?《太上清靜經》上都有,叫攢簇五行,然後往四象相合。
怎麼能看出是攢簇五行呢?
空而沒空,很均衡。簡單講很均衡。人體要達到什麼標準?《太上清靜經》上都有,兩個圖疊加在一起,第二法調身就合格了,天是天,地是地,人是人,頭是頭,腹是腹,胸是胸,心是心,我們第二法調身就結束了。很難的,“引仙法”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過去學“引仙法”,還要拜天地,拜祖師,它要什麼目的?他讓你心向一致,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想很多事情,很不容易。達到這種程度,這圖又回來了,前麵是從人體到天體,現在是從天體又到人體了,有本,有內,有外,有末,人調到這種程度就合格了。調到你毛孔一動,內裏就動。內裏一動,毛孔就動。毛孔一動,感覺好像鼻子不呼吸了,毛孔還在動,這就合格了。是全身毛孔動,不是一個部位動,這可不行。
3.師答
⑴調身怎麼生神?
調身可以生神,調身分三步生神:
第一步,身靜氣定則生神。坐功當中,不能把自己當成一個很小的人看待,應把自己當成是一個整體宇宙。所以說,形靜氣定則生神。這個神不是煉功的陰神陽神,是攝氣之神,身形不變則生神。
第二步,心靜神定則生神。這時,氣調好了,即勻、深、細、長,身形不變則生神。一生神人心定下來,心髒跳的就有規律了。這個神是頭腦中精神之神,再生神就是靈了。
第三步,神靜體定則生神。神靜了,人的思維也定下來了,這時再生神就是靈感之神。這個神靜則體定,體定是我們本體宇宙之體,我們的宇宙占住的位置不動了,你占的這個位置在地球上經緯線上的位置不能動了,這時再生神,這個神叫不神神。調身三步生神都須靜。呂祖對靜有一段話:“身靜則生陽,心靜則生慧,氣靜則生神,神靜則生精,靜則定,定則得。”
⑵調身怎麼安神?
身調整好了,再把呼吸調整好,要自然,然後再有規律地呼吸,呼吸調整好,形就不動了,形不動則生神。這個神是攝取之神,是我們強行收回來的。生神以後,心靜初煉時可以聽心息,聽心髒跳動。心靜神定再生神,這個神出現了靈。身定則體定,體定就是身整個宇宙都定下來,生神這個神叫不神神。體定後,人體會自動出現一個極點。氣一到極點,它肯定會往自己炁穴裏走,一走則小周天自動通行。小周天功關鍵就在這兒。
調身必須明白,盤坐的姿勢對不對,手式對不對,坐式對不對,能不能坐住。做“引仙法”有出自發動的,最好從外動轉入內動。久動則泄精氣、補脈絡,脈旺則傷神。脈絡沒頭沒尾,這就傷神了。
調身靜坐當中要吃素食,目的是在腸胃裏少產生些穀氣。幾個人在一個好環境中靜坐沒意守,盤坐時想什麼都可以,人們會出現思維倒轉現象“回嬰憶望”,想過去小時候的事情。每次要盤坐兩小時以上,坐一至兩個月。
⑶怎麼理解靜定與攝神?
靜定口訣:
形靜則氣定→氣定則生神→攝氣神→安神→續神;
心靜則神定→生神→攝精神;
神靜則體定→生神→攝神不神。
攝氣神法:
心靜神定→再生神→攝精神;
神靜體定→再生神→攝不神神。
氣定生神,在人體宇宙內攝氣神,收心靜坐還原於精氣神。分外靜、內靜、體靜、心靜三步生神,安神以後,聚神了。
做“三仙功”和“引仙法”調整身體上下兩弦用它。
4.感悟
在收心靜坐的過程中,常常會感到身體不舒服,或者不習慣,身軀時有活動,在一定的時間內不能保持不動,故沒有穩定的形態。這就需要通過調身來解決。調身之後,身體內的氣血暢通,可以收心靜坐一段時間而身軀不動,這不動之形便是有形,即通過調身生成穩定的形。
⑴調整身體
在盤坐中,閉著眼睛活動身體的各個部位。
活動腰部:以腰為軸,轉動上身。動作柔和,速度適中。
活動兩肩:手放在膝蓋上不動,轉動兩肩。動作柔和,速度適中。
活動兩臂、兩肘、兩腕:兩手心相對,手腕始終相觸,兩手向上、向內、向下、向前、向上轉動。動作柔和,速度適中。這是一個綜合活動,有轉動,有曲伸。
活動手指:手指做曲伸、抖動等。
活動頭部:以頸為軸,轉動頭部。動作柔和,速度緩慢。
活動脊柱:脊柱挺直,下顎向上、向前、向下、向內、向上轉動,帶動脊柱一緊一鬆。動作柔和,速度適中。
調整身體要求神意專注,略帶內勁,保質保量地完成上述動作。
這是一套在盤坐中活動身體的方法,是專門調整身體內在功能狀態的方法。因為它有目標,所以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它是在調整身體內外的協調性,所以它的功效立刻就能夠顯現出來。僅此而言,就是一套很好的保健方法。活動完以後,感覺全身很輕鬆、很舒服,身體發熱,有時會出微汗。
調整身體的目的是要做到身靜,身靜的基礎是體內的氣血暢通無阻,而容易引起氣血阻礙的地方主要是關節部位。所以調身主要是活動關節,使身體處在良好的狀態之中,為修煉奠定基本的基礎。隨著修煉的深入,要盡量減少調身的次數,以保證修煉的連貫性和穩定性。
⑵生形
調整身體以後,繼續盤坐。底盤坐穩,脊柱正直,兩肩、兩臂、兩手都放鬆;兩手十指分開,掌心向下,輕輕地放在兩個膝蓋上;嘴唇微閉,牙齒輕叩,舌抵上齶,下顎內收;上身放鬆,下盤緊湊,外形不動,身形合一。
底盤坐穩,如樹生根;脊柱正直,子午中正;身體不動,“形”體生成,形成了初步的煉功狀態。坐如鍾鼎,紋絲不動。在這種狀態下收心靜坐,身體已經開始發生細微的變化,出現髒炁炁動的現象。
底盤坐穩,是指盤坐緊固、穩定,如同地基深厚、固若生根。
脊柱正直,一方麵是為了舒展脊柱,另一方麵是為了調整子午線。子午線是百會穴與會陰穴之間的連線,如同地球的中軸線。當脊柱正直,下顎內收,使百會穴垂直對應會陰穴時,子午線才算真正形成。
人們常把姿態不雅的人稱為坐沒坐相、站沒站相,也就是沒形。這裏的形指良好的姿勢或形態。盤坐的人如果坐在那不時地動,就沒有了形。如果修煉者在一定的時間內坐如鍾鼎,紋絲不動,便有了形。這就是生形的含義。這個形與身體相合,就是身形合一。身體與形體的關係就象人體和照片一樣。身體動則無形,靜則有形。所以,形是身靜的結果,也是修煉所得。
正常情況下,人在身體活動的狀態下,不太容易體會出身體內部細微的變化(除非身體有病,感到不舒服)。當身體靜了下來,身體不動,有形了以後,就能感覺到身體內部細微的一些活動。用三句話概括就是:
以心身為上下兩弦。心隨息動為之上弦,身形不動為之下弦。上弦下弦猶如天地。
以神炁別冬夏兩至。神如冬寒凝物之態,炁如夏伏陽氣上升。神凝炁升猶如氣象。
以形神占坎離兩卦。形不動屬陰為坎卦,神內動屬陽為離卦,坎離相交內外相合。以東魂之木(肝)、西魄之金(肺)、南神之火(心)、北精之水(腎)、中意之土(脾)來攢簇五行。
修煉至此會出現一個現象:盤坐中,總感覺身體在轉動,或者向左或者向右。這時候,修煉者移動盤式,慢慢地隨之而動。當動到某一個位置時,肯定就不動了。確定此時麵對的方位,這就是自己的先天方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先天方位。麵對著自己的先天方位煉功,感覺自然舒服,否則總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其原因是,每個人的先天髒炁有強有弱,就像人的手指有長有短一樣。最弱的髒腑為自己的薄弱環節,也是最敏感的髒腑,它所對應的方位就是自己的先天方位。當身靜不動,形生以後,外靜襯托出了內動。內動的實質是內髒炁動。最容易引起內髒炁動的是最弱的髒腑,因為它最需要補充和調理。先天髒炁炁動,容易引起與先天方位相合,這就出現了找先天方位的現象。修煉者麵對著自己的先天方位“調身”、“生形”以後,這時候的形才算真正地安定,即形安,這是“第二法?調身”的最佳效果。在此,修煉者要認識到,自己的先天方位出現以前的“調身”、“生形”和出現以後的“調身”、“生形”,即形安是有區別的。前者是主觀意義上的“調身”、“生形”,後者是先天髒炁炁動意義上的“調身”、“生形”。
第三法無視無聽
1.師傳
閉目做功,眼中無物,謂之無視。修煉者本不應聽萬物之聲,但耳為傳神入神之地,非聽不可。故修煉者應做到聽之不出心,心不動則安神,謂之無聽。
無視無聽製兩耳,要做到: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聲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意在脾。故曰五氣朝元。
2.師解
“閉目做功,眼中無物,謂之無視。”閉著眼睛做功,已經看不見,這是常人的事。
“修煉者本不應聽萬物,但耳為傳神入神之地,非聽不可。修煉者要做到聽之不出心,心不動則安神,謂之無聽。”第一個聽自己心髒跳動,第二聽道心(空間),第三個聽天心(宇宙)。人從兩元式變成三元了。
“無視無聽製兩耳,要做到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聲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意在脾。故曰五氣朝元。”
這幾句話一定要背下來,這是破解《太上清淨經》中第一個圖——“虛無圖”。
3.師答
⑴怎麼理解“虛無圖”?
《道藏》和道家經典著作裏有這張圖,《太上清靜經》中也有。講一下這張圖怎麼看。《道藏》裏把最高層次的也叫最大的。“心”最上麵,“物”最下麵,“形”在中間。我們用的時候是從下邊往上邊用,看的時候是從上邊往下看。看經典著作是最高點,是煉功時達到的最高點。煉功時不能從經典著作上開始煉功,要從基礎功煉。
我們煉功的時候讓大家往前看,盡量往前看,沒有物了,把神光往回收,這叫遠觀其物。實際這個物已經有了,它納進來的是一個形象,是無形無質的東西。比如,你一閉眼,看桌子並它沒有來,但它在你腦海中已留下一個印象。你前麵有桌子,你閉上眼後桌子被拿走了,等你走到桌子那兒就不走了,這叫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實際你自己知道你自己,不用看你自己的外形,自己是清楚的。道家講道在人自身宇宙之外,內觀其心,看自己的心髒。有人說看不見,叫心無其心。但是心髒的跳動是有一定規律的,反回來你用內觀的形狀和圖像來比照。
煉內功的一般都是這麼煉的,先修天罡,遠觀其物,先看到星光。當光煉出來以後,有一定穿透力時,你肯定能看見別人的東西。不讓看先拉回來先內觀自己的心髒,對外觀其形實際是讓你看自己的心髒。正常人看不見,叫形無其形。其實知道不知道自己心髒位置呢?知道,但是知道了也不知道。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轉日月。”從無形狀、沒質量的東西,變到三種狀態:無名、無情、無形,虛空、虛無,講一個天體運化,生成萬物的基本思想(見虛無圖)。
這張圖對照我們煉功用。《太上清靜經》整個對我們道家煉功很重要。
“虛無圖”,為智能法和引仙法從初煉到最後之結果,是從下而上的修煉。當修煉者初做功時,閉目向天邊看,要用意念去看,看得久了,就能看到景或物。其實看到的隻是意念中的景物而已,實際上“物無其物”。同樣,閉目看到的形象,實際上“形無其形”。煉到比較高級階段,修煉者能“內視其心”,實際上眼睛並不能看見,“心無其心”。但是,所見到的心又確實是其心。這就煉到最後結果了。
“虛空圖”,從下到上是人生自然發育成長的趨向,即由虛空到有生命,再到具有陰陽五行的完全嚴密的生命,最後是衰亡到空虛。由下到上。修煉者通過苦心修煉,可使衰老之軀逐漸回具有陰陽五行的生氣勃勃的生命階段,再到虛無逍遙的境地。由上到下。
“虛空圖”標誌著人做功時內髒對外竅、外竅對神意的一個圖。此圖有一口訣:“無心無物亦無形,得會生前舊主人。但是此中留一物,靈台聚下紅砂塵。”物空形空心也空,無所求。這時跳出宇宙外看人、看社會,就有意思了。此時外而形空,最後煉到空無所空是最好的,看穿世界了。
道家功夫,貴在口訣。口訣要記住,不然是煉不好功夫的。道家所有功法都是從這開始的,都沒有離開它,離開它就不是道家功。修無視無聽要求子時做功,亥時末(相當於晚上十點半)必須上盤。
實際上,天體對地球、對人是有影響的。木星、土星連成一線,二十年會合一次,往前推,每一次地球上都出現自然災害。觀星、煉丹道必須弄明白地球、月亮等行星運行軌道。兩個星球會合有引力,道家說七正為主,七個星連成一線都沒事,兩個星有什麼事?
⑵有人問煉功靜不下來怎麼辦?
我們記住呂祖說過的這句話:“聲靜不如身靜,身靜不如心靜。”心靜者萬聲俱忘,心不靜即使其身疊作,強行靜坐,縱身不聞,屬於枯坐,一生當中什麼也不得,得個乾身。
其實,煉功說的靜,並不是坐在那裏無為、無思、無視、無夢,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知道,打他也不知道。人要達到此地步是不可能的。
現在煉功說的靜,我問班禪大師能不能坐在那裏什麼也不想?他說除了我死了之後。所以說,煉功的靜,是室內靜、身形靜、體靜、心靜、人的思維靜、頭靜,總的還是心靜。
⑶什麼是十大明竅?
我們的功法有十大明竅:兩眼、鼻、嘴、兩耳叫上七竅;還有前陰、後陰兩個底竅,加臍中,人體共十大明竅。煉“女丹功”女的多一竅。這是定數,不能變,多一竅是畸形,少一竅是不全。女的閉住鐵門兩扇,一閉就閉兩竅。兩竅分上下兩弦,一陰一陽。
⑷什麼是明竅對內髒?
明竅對內髒: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唇口。
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兩耳寄於心,再往下煉,腎為爐,目的為火與心相應。
心開竅於舌,煉功時往返於兩腎。導引詞中要求活動活動舌頭,心髒不好的活動活動手指頭。做功時心慌,馬上檢查舌頭。眼流淚就動一動舌頭,淚水就自然返回去了。若心髒壓力太大,這時就動一動嘴,噴一口氣。
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唇口,四肢孔穴不漏,四肢不動意在脾,五行歸中。明竅對內髒,最不好聯係的是腎、耳、心、舌、腎。水火既濟,就在心腎上。腎氣上升,心火下降,歸來歸去,還歸在戊己土上。四肢不動,明竅都穩當了。
這是“五氣朝元”的第一步。五行歸中,明竅也就穩定了。明竅穩定後,用明竅調整內髒,隻需微調,古稱微妙之處。用最小部分調整大的部分,就可使內髒有較大的動作,從而實現調整內髒的目的。例如,做功時感到心慌,就可以馬上檢查舌頭,看舌尖是否脫離上齶;心髒不好的,就可以活動活動舌頭,動一動手指頭,即可得到緩解。煉功時,先找出最敏感的竅位,哪個竅位最好使,就知道這個內髒就是薄弱環節。調整明竅就能治理內髒。
⑸怎麼理解“視”、“看”、“觀”?
轉入到無視無聽之後,這個聽是用兩目,兩目也可以聽,古時把這個聽法不用看而用視。無視無聽主要是封兩目,這裏先讓大家睜著眼睛往前看,漸漸地把神光往回收,收回兩眉中間,輕輕地把眼睛閉上,閉上以後再往前看。“視”是沒有透力的,“看”是睜開看,還有一個“觀”。
“視”,是閉上眼睛再往前看,古時叫似看非看的一種方法。似看非看,你閉上眼睛以後,你用別的餘光能不能看見對麵和四周。有人說我就眼睛能看見,剩下別的部位都感覺不到什麼東西存在,這是不對的。閉兩目以後,是讓你用別的感官去感知外界的一些東西,看你能不能看見,你能不能知道,所以在這裏用了個“視”、“無視”、“無聽”,最後你說你根本就看不見,我們就用了一種聽法。這個聽法就是閉上眼睛以後,用別的器官去感知一下周圍和外界有沒有動靜,有沒有什麼東西存在。這是一種修煉方法,就是讓你閉了兩目,這裏沒有“看”,也沒有“觀”,這裏不用“看”,不用“觀”法。在我們煉“日月合璧”透視法裏,我們才主要是煉“看”,是閉著眼也看,睜眼睛也看。在這裏我們用“視”。
“引仙法”應該帶著智能法、《靈寶畢法》講,前三法煉好了,時間自然就延長了,腿自己就不痛了。很奇怪,如果把呼吸調好了,腿就不痛。先把呼吸調好,把人變成一個整體,腿就不痛。
4.感悟
修煉者閉目煉功,眼中無物,謂之無視;耳中無聲,謂之無聽。然而,無視好做,無聽難為。耳為傳聲入神之地,萬物之聲,非聽不可。修煉者要做到無聽,必須製服兩耳,聽而不聞。
⑴製兩耳
當遇到外界幹擾時,要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遇急不驚,神安無聽,提高抗幹擾的能力。不同程度地做到了聽而不擾,聽而不聞,如同無聽。在外界嘈雜的聲響中,仍然能保持心靜的狀態。
人感知外界事物的方式有五種: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人在室內盤坐時,最有可能接收外界幹擾的是聽覺。比如,有人敲門、電話鈴聲、室外噪音等。人在室外盤坐時,接收外界幹擾的情況比較複雜和多樣,各種可能性都有。為了盡可能地避免外界幹擾的影響,修煉者在煉功前,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有預見性。在室內修煉,要關好門窗、電話等,在室外修煉,要特別注意安全。
第二,要聽而不聞。麵對一些無法避免的聲音,從思想上淡化它的存在意識,久而久之,就忽略了它的存在。
第三,要遇急不驚。麵對突發性的驚嚇,比如,電話聲、門鈴聲、汽車喇叭聲、他人的喊叫聲等,出現心跳加快、神情緊張,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心要鎮定自若,眼睛不要睜開,身體不要動,一直深呼吸,直到心平氣和為止,再決定下麵該幹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
麵對外界聲響的幹擾,聽之不動心,心不動則神安,神安則聽之不聞,猶如無聽。
⑵如何理解竅?
從字麵的意義上分析,竅是穴與巧的組合,意思是穴位中的巧妙之處謂之竅,或竅位。在內功中,竅的概念有很多,有氣竅、明竅、內竅、暗竅。比如,第一大氣竅,是指全身毛孔;十大明竅,是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嘴、前陰、後陰、肚臍。其中,肚臍是先天明竅,其它九個是後天明竅。女性的前陰含兩個竅;內竅,是指髒腑;暗竅,是指髒腑中的關鍵部位,胃的進口(賁門)和出口(幽門)就是胃的暗竅。
⑶竅對竅?
人的明竅與內竅之間天生就存在著內在的、對應的相互聯係。明竅是內竅的門戶,調整明竅可以引起內竅的一些變化,內竅的一些情況可以從明竅反映出來。
明竅對內竅,內竅對明竅,即兩耳對應兩腎和膀胱,兩眼對應肝膽,舌頭對應心髒,脾胃對應口唇,鼻子對應兩肺。
當身靜不動,形生以後,注意細心體驗內竅與明竅之間的相互聯係。這是“五氣朝元”的第一步。神不外泄而入內,氣不外溢歸本位,逐步疏通明竅與內竅的內在渠道和聯係。
有意識地活動眼睛,看肝部有沒有反應;有意識地活動舌頭,看心髒有沒有反應;有意識地活動嘴唇,看脾部有沒有反應;有意識地活動鼻子,看兩肺有沒有反應;有意識地活動耳朵,看兩腎有沒有反應。修煉初期,這樣的對應似有似無,修煉者不必強求。隨著修煉的深入,明竅與內竅的對應會非常明顯和自然。
竅對竅,就是明竅對應內竅。修煉“第三法?無視無聽”,人們可以認識和體會到這一點。這僅僅是竅對竅的開始。隨著修煉的深入,這樣的現象會越來越多。有兩句話說明了這一點:
“竅巧竅,微妙微微妙”:同一層次的竅位之間、不同層次的竅位之間存在著微小的、巧妙的聯係;
“有欲觀其竅,無欲觀其竅中之妙”:用後天的有為之法可以觀察到竅位,用先天的無為之法可以觀察到竅位中的奧妙。
⑷什麼是“五氣朝元”?
五氣,是指五髒之氣;朝,是指朝拜、朝見、朝向;元是指元始、根本。由於五髒之氣的層次和質地不同,表現在朝元的含義有所不同。在煉“第三法?無視無聽”時,當明竅與內竅溝通以後,關閉明竅,做到“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聲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意在脾,”精、意、神、魂、魄歸於五髒,實現了第一步的五氣朝元。五行歸中,明竅也就穩定了。明竅穩定後,用明竅調整內髒,隻需微調(古稱微妙之處),就可使內髒有較大的動作,從而實現調整內髒的目的。例如:做功時感到心慌,就可以馬上檢查舌頭,看舌尖是否脫離上齶;心髒不好的,就可以活動活動舌頭,動一動手指頭,即可得到緩解。
在煉《靈寶畢法》的“朝元煉炁”時,五髒之炁全部煉化成了純陽之炁,上朝於頭,開始煉化元神,這是最後一步的五氣朝元。同樣是五氣朝元,在“引仙法?無視無聽”和“靈寶畢法?朝元煉炁”中的含義完全不同。就像小學生和大學生都學數學,其含義也不同。正統的道家功法都是從五行開始煉,都始終沒有離開五行。離開了五行就不是道家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