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悟道心法(3 / 3)

我們知道老子生活在春秋之世,當時周室淩夷,諸侯強大,互相攻伐,戰禍頻繁,賦稅日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求死怨生。政治製度、社會環境均在動亂,有國者或尊王攘夷,或整軍經武,以求安求治。老子身為周室的守藏史,掌管典籍,居周時久,不忍見周之亡,有心欲從根本尋求解決之道。他潛思默想,悉心觀察,從萬象畢呈、萬事業難的現象界,一步步向上推求、探尋。老子從下三界人事物中的事事物物,到中三界天地人中的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人與宇宙、人與天、人與地種種關係,再向上攀升,進入上三界:宇宙、空間、時間。他把握了宇宙,把握了一切現象之所由形成、所以變化,運用他超絕的智慧,悟到最初的有物之始,悟到根本無物的陰陽始判、天地方辟之初,再悟到天地未辟、陰陽未分、大氣氤氳的迷蒙混沌之境。他更向上攀升,潛心體認,冥心觀照,跳出宇宙、空間、時間之外看世界,超出未始有氣之域,而闖入了從來未被人發現的境界。他隻覺得,無邊無際,無窮無極,若明若暗,似有似無,有規律又測不定,有量而不等,有質而無形,無法預定之狀,恍惚在運化不已。所以他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但老子又覺得這恍惚窈冥之中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無所不有。於是他說:“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又覺得在這個世間確有物、有質存在。他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曰大。”

但是老子終於覺得這其間大深奧了,太玄妙了,他作了許多描繪,勉強給它取名字,他仍然覺得沒有說明的和說不出的、含蘊得更多,再也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他恐怕世人執著其名,而反失其真。因此。他著五千文時,要使後人去推想、去領悟那言不能達、意不能致的微妙之境。這畢竟是恍惚窈冥的,無從捉摸,也無法了解。這到底是什麼呢?老子稱它為“道”。老子在著《道德經》時首先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王力平

一九九二年四月五日於撫順

二、感悟

1989年春,筆者在學道之初,即有幸聆聽王老師開示道家上乘心法——“宇宙生成論”和“三界思維論”。1992年春,又隨師參加西安“老子思想研討會”。二十多年來,王老師的《初論老子之道與世界觀》一直陪伴和指導著筆者的修煉實踐。在丹道實修和教學過程中,筆者不斷地體證、感悟和思考,受益良多。時間荏苒,筆者越來越感到王老師開示悟道心法的無比珍貴。

1.千年道學的濃縮

兩千多年前,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法則,並告訴後人通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為個體的人可以複歸於道,或者說人可以主動地選擇自己的歸宿。

一千多年前,鍾離權、呂洞賓合著的《靈寶畢法》問世,標誌著一套完整的、精確的、係統的、正確的修煉方法誕生,它幫助人們可以實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體驗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運化和玄妙,為人類的未來指示了一條根本的道路。

一千多年以來,眾多以道為生的誌士恩澤於《靈寶畢法》之中,品味著“道”、“一”、“二”、“三”、“萬物”的境界和奧秘,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資料。“宇宙生成論”和“三界思維論”正是當代論道的精品佳作,筆者多年研讀,越讀越品越有味。

2.道家實修的結晶

《靈寶畢法》是一套完整係統的修真大法,用現在的話說,是人們實現再生的完善的係統工程指南。每一個正常的人隻要依法修煉,就能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王力平老師通修《靈寶畢法》,備悉其中奧秘,是實實在在的修真得道之人。他所提出的“宇宙生成論”和“三界思維論”,既是個人實修的結晶,也是道家千年修真在認知和思維內容上的歸納和總結。

3.給科學發展以啟迪

道學的體係是建立在氣炁基礎上、繼而延伸到精與神範疇的宇宙認知體係。科學的體係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繼而延伸到能量與信息範疇的物質認知體係。科學的發展受到過道學的啟迪,獲得了一定成就。而道學長期以來自成體係,道學的修真係統對科學而言是難以捉摸的禁區,道學體係的內容和取得的成果是科學所無法想象的。道學融合科學,可以使自己更加完善。科學融合道學,可能會實現飛躍性的發展。

4.道家後學的燈塔

道學與科學的思維方式不同,科學的思維無法指導修煉丹道,但兩者可以相互參悟。對於愛好和學習道家文化、尤其是修習丹道的人來說,如果能很好地領悟“宇宙生成論”和“三界思維論”,就容易把握自己的方向和路線,為實修打下正確和堅實的思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