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在西安召開了“老子思想研討會”。王力平老師在會上發表了論文《初論老子之道與世界觀》。此論文編入《老子與中華文明》一書,1993年10月由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文2009年由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6期發表。
一、原文
初論老子之道與世界觀
(一)
老子是世界極少的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哲學家之一,關於老子哲學的研究,國內外甚為重視,成果累累。國際一些著名的思想家認為,古老的東方文化和現代科學互相補充,具有優美的平行性。有很多科學家、哲學家、社會有誌之士正叩擊著這古老東方文化的大門,從中尋求開啟宇宙的鑰匙,挖掘智慧的寶藏。可在國內,特別是在科技界,關於老子學說的研究,相對說來,反不如國外那樣高度重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對我國固有的古老的東方文化的研究,應當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
老子所著《五千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最有智慧的學說。老子是最先發現“道”的人。他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體係的核心。在世界哲學史上,很少有人能達到老子的境界。許多著名思想家到現象界就止步了,隻知道相對而不能了解絕對。老子則用他特有的智慧不怕艱難向高峰攀升,最終達到了宇宙的本體——“道”。
(二)
老子的道是什麼?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曰大”。可見老子之“道”是不可以用言語和文字來表達的,道不可名,不可說。
老子發現“道”最大的功勞,在於他超出天地萬物之外,抽象出一個道。這個道的性質是無聲無象,無形無質,既不受任何具體事物束縛而獨立存在,又周行天地萬物之中,生於天地萬物之先,複統禦天地萬物始終。道不可言,然而為了能對它有所理解,又不能不對它加以描述。我們怎樣去描述這個道呢?我們把“道”分成三層四種狀態。
我們就宇宙形質而論,分為三類或三層、四種狀態:
“無形無質”
“無形無質”為上層即最高層次,最高狀態,老子稱:“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第十四章)
老子這一章裏對“道”的描述,我們稱為“無形無質”。對此可作如下引申的理解:
1.人們用感覺器官和各種方法沒有發現的、而在這個世界中固有的物質和境界。
2.一種由物質轉變為非物質與無物質的能力和能量。如:自從發明了原子能,事實證明了物質可以轉變為非物質的能,那麼,我們設想,能不能由能力、能量轉變為物質呢?能不能用日光(日光是能力)造成物質,能不能用地球、月球、日球的自轉、公轉、位能來造成物質呢?
3.一種思維、精神所創立的境界。
4.宇宙的空的空間,無用而有用之地。宇宙和物質中的空的空間,是大有可為之地。
“有形無質”與“有質無形”
“有形無質”與“有質無形”同在中層。這種存在狀態有陰陽的區別。老子稱:“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老子這一章裏所描述的道,我們稱為“有形無質”與“有質無形”的兩種狀態。
1.人們用感覺器官和種種方法發現了物質的存在,但說不出道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物質和境界。
2.人們發現了物質存在,但結構不完整,不成形,而名不可定。
3.人們發現在宇宙中有形而無質的物質和境界。如:思維,思想,溫度,日光,地球、月球和日球的自轉、公轉的軌道和規律。
4.人們發現有物質在人體內外、在物質內外、在宇宙內外運行著,而看不見、摸不著,有物而無象的物質和境界。
5.人們努力探究前人沒有發現的新物質和新境界。
“有形有質”
“有形有質”為下層。這是常人所說的萬物世界。老子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老子這一章裏所描述的道,我們稱為“有形有質”的狀態。
1.在這個世界中,人們用感覺器官和各種方法能把握住的物質和境界。
2.在這個世界中,實實在在存在的物質和境界。
3.人們用思維、精神所創立,而又能以物質的手段達到的狀態和境界。
圖式不僅給出了宇宙存在的三層次,還說明了三層次四種形式存在的相互關係及運行路線,這就是“無形無質”一分為二,生出“有形無質”和“有質無形”兩種狀態。“有形無質”和“有質無形”兩種狀態相互生化於陰陽二氣,相配於五行,而生成萬物——“有形有質”的世界。
“有形有質”的萬物,再經過氣的分化,生化而成“有形無質”和“有質無形”的兩種狀態,這兩種狀態再升華為“無形無質”的狀態。這樣運行轉動一周,周而複始。統禦這生天、生地、生萬物的法律就是“道”。老子說:“道生一(氣),一生二(陰陽),二生三(物),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