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鍾呂丹道概述(1 / 3)

人類之所以能夠從適者生存的動物界中脫穎而出,並擁有文明,是因為上天賜予了人類能夠產生智慧的靈性,把人類從愚昧中喚醒,並能夠覺悟自我和認知世界。這些由靈性產生的智慧構成了人類的靈性文明,智慧的積累構成了人類的知識。

人人皆具有靈性,隻是表現在或隱或顯的狀態有所不同而已。絕大多數人的靈性處於隱態,隻有極少數人的靈性處於顯態。人們把靈性處於顯態的人稱為巫(女)覡(男)。巫覡是人類遠古社會的知識分子和統治者。巫覡是靈性文明的承載主體,人類早期的靈性文明也就是巫覡文明。

自古至今,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巫覡,文明古國尤為突出。由於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導致巫覡文明不但沒有實現理性的積累、繼承和發展,反而發生斷代甚至滅絕。從眾多的史前文明遺址中不難理解這些。這就使得人類不得不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地開創人類的新文明,直到今天的科技文明。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正是因為保持著古代文化的延續性,為巫覡文明的理性傳承提供了絕佳的曆史背景,由此也締造了中國的天道文化。天道文化是繼承巫覡文明的源頭文化,形式上屬於神秘文化,本質上體現了人類的靈性認知和理性積累的文化。天道文化的視角和思維方式是從整體到局部、從高層到低層。這就使得人們對它覺得很好,但又琢磨不透,難以理解,仁智相見,致使很多概念混淆不清,比如天道、道家、道教、道學、丹道等。實際上這些概念既相互聯係、又相互獨立,天道是指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代表的巫覡文明理性化的過程或體係,道家是指以老子、莊子關於道的思想為代表的學說派別,道教是信仰道家學說、供奉太上老君為教主的宗教團體,道學是指關於天道、道家和道教及其衍生學術的總稱,丹道是天道文化孕育出來的、掌握靈性文明的實踐體係。簡而言之,天道是道的自然展現,道家是道的係統論述,道教是道的宗教信仰,道學是道的學術思想,丹道是道的覺悟方法。需要說明的是,這裏所指的道學與宋明理學沒有任何關聯。

丹道是道文化的集成和濃縮,它繼承天道的理性沉澱,接受道家思想的指導,依靠道教組織的傳承,形成獨特的方法體係,實現了人們通往靈性文明的路徑和目標,達到了人類智能的最高層次和境界。從文獻可見,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奠定了丹道的模式,而鍾離權、呂洞賓的《靈寶畢法》建立了完整成熟的丹道體係,鍾呂丹道是丹道的集大成者,也是丹道成就的標誌和標準。研究和揭示鍾呂丹道,有助於繼承和延續人類的靈性文明,有助於認識道文化和中華文明,有助於深層次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體生命的本質。

一、鍾呂丹道的形成淵源

鍾呂丹道是指鍾離權、呂洞賓所建立的丹道體係。在中國曆史上,鍾離權、呂洞賓在民間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被列入“八仙”之中;在道教有著崇高的地位,被譽為“大羅金仙”。鍾離權、呂洞賓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讚譽,是因為他們有深厚的道學底蘊,其中最有價值的是他們為世人留下了最具係統性的丹道體係。而鍾呂丹道的淵源,則可遠溯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即以上古三聖伏羲、神農、黃帝為代表的天道體係。

1.天道——人類的靈性認知體係

伏羲是上古時代的部落首領。伏羲“仰觀象於天”而創“先天八卦”,中國人把伏羲和“先天八卦”當作了中華民族的始祖和中華文化的起點。這裏的“觀”、“象”、“天”值得深究。觀,分為睜眼觀看和閉眼觀看。睜眼看是用肉眼去看“有形有質”,閉眼看是用心靈去看“有形無質”、“有質無形”;象,分為有形之象和無形之象。比如,風雨雷電為有形之象,電磁波場為無形之象;天,分為自然天地和人的先天。由此而創的“先天八卦”的含義是:透過“有形有質”的現象界認知到“有形無質”、“有質無形”的隱象界,並認識到隱象界中存在著“先天八卦”的模式。以人來說,就是透過生理解剖意義上的人(有形有質)認知到人還有神(有形無質)和氣(有質無形)的存在,並且人的神氣在先天狀態下呈現著“先天八卦”的模式。伏羲具有用心靈感應天地的能力,他能更深層次地感悟宇宙,是巫覡文明的集大成者。“先天八卦”是伏羲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明文化的源頭。

神農也是上古時代的部落首領。他“俯視象於地”,遍踏三山五嶽,嚐遍千草百卉,識得四氣五味,而興中華醫藥。細究而言,地象也分為有形之象和無形之象。他用肉眼觀有形之象,與現代人沒有什麼兩樣。他用心靈感知無形之象,知道人體內有寒、熱、溫、涼的變化,了解世間草木的五味藥性,以及藥歸髒腑、運行經絡的真切實情。實際上,神農認知到的正是地上萬物的神與氣的屬性和運行規律,他也是巫覡文明的集大成者。

黃帝也是上古時代的部落首領。他遍訪高士名師,修得真道正法。黃帝對內能透視人體氣象,對外能除邪安邦定國,從而成就了華夏一統。細究而言,人象也分為有形之象和無形之象。黃帝為人中豪傑,他用肉眼觀有形之象,與現代人沒有什麼兩樣。當他經過修煉之後,能夠用心靈感應天地萬物,盡悉天地之幽以示人,窮極人體之妙以應天,締造中華民族之誕生,開創古代文明之先河。黃帝同樣是由人經過修煉,從而達到巫覡境界的古文明集大成者。

伏羲識天象,以地示之;神農識地象,以合於天;黃帝識人象,以合天地。伏羲創“先天八卦”,表明伏羲具有超凡的認知能力,能夠認識到先天的存在,即天之道;神農能“嚐百草”,表明神農具有超凡的味覺能力,能夠認識到百草的屬性,即地之道;黃帝訪道於廣成子,表明黃帝具有修道的證驗能力,能夠認識到人體的奧秘,即人之道。伏羲、神農、黃帝具有常人難以理解的智慧和思想,在探索和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以天、地、人三個層麵認知客觀存在的“先天八卦”的天道思想,形成了天文、數學、曆法、氣象、觀察、醫學、造字以及治煉、養蠶製絲等專項學科的雛形,建立了建築、貨幣、度量衡、劃分土地以及政治體製和地方政治製度等專門部門或機構。這一切標誌著中國古代文化由形成時期轉入了初期集成的時期,其中也暗含著靈性文明由自然狀態進入理性沉澱、形成天道文化的過程。也就是說,從中華文明形成的開始,就包含著一個“天道”的內核。在天人合一的氛圍中,人們通過靈性的理性沉澱在不斷地補充、豐富著這個內核,同時天道又推動著整個中華文明的進程。這一顯一隱、一表一裏、獨一無二的文化結構真正體現出了中華文明有別於其它文明體係的特色。

天道的核心是“氣”。伏羲的“先天八卦”講的是先天“氣”的係統,神農“嚐百草”講的是萬物“氣”的屬性,黃帝修道講的是認知人體“氣”的方法。在這裏,“氣”是能量,是“有質無形”的客觀存在,人們通過“有形無質”的先天“神”能夠很容易地認知到“氣”的存在。

2.《周易》——天道的體係

繼伏羲、神農、黃帝之後,堯、舜、禹三代繼承了以“先天八卦”為核心的天道思想。一方麵,在天人合一的狀態中,通過“人氣”與“天氣”、“地氣”的感應,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了天地日月的運行規律,從而推動了天文、曆法等自然學科的發展。另一方麵,“推天道以明人事”,形成了以《書經》為主體的人文思想。以治水為標誌,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中,顯示出中華民族順天理以應自然,依天道以合人道的特性和氣質;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為標誌,呈現出中華民族從追求尚崇天地神靈的精神境界,開始逐漸步入創造平凡務實的物質生活,建立了中華民族的社會人文文化。

繼堯、舜、禹之後,為夏、商、周三代。夏朝繼承了上古以來以“先天八卦”為核心的天文和曆法,並用金木水火土五行變換的原則,配合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的人文思想,形成了崇尚樸實的夏朝文化特點。商朝時期,商湯一改夏朝文化樸實無華的形態,更偏重於“先天八卦”天道思想的發展。在天文、曆法方麵成就了陰陽合曆、以十天幹配十二地支組成六十幹支的紀旬法;在算術數學方麵,已經開始有了十、百、千、萬的計數單位,多位數也已經能記到四位,並能進行一般的算術運算,能繪製一些較複雜的幾何圖形;在醫藥方麵,由於巫醫不分,巫既主持占卜祭祀,也兼給人治病,或者祈禱病愈,或者用藥物治療,或者用針灸按摩等等;同時也總結出了許多種疾病的症狀、反應及治療方法;在社會人文方麵,整個社會崇尚天道,原始宗教大興,從而形成了以神道設教、崇信鬼神的社會風氣。

西周時期,周文王和周武王在繼承“先天八卦”天道思想的基礎上,融會三代以來的自然學科、人文文化和殷商天道鬼神的思想,總結了興周滅商的曆史進程和成敗因由,由文王重定八卦卦序和卦辭,創立了“後天八卦”,由武王確定了爻辭,形成了《周易》,陳述依天道而行人事之理,並完成了周代禮、樂、文教、刑政等人文文明的大係。西周集上古以來所有文化之大成,使中華民族在追求精神境界和物質生活方麵達到了平衡,從此形成了穩定的中國古代文明文化體係的內核。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各國秉承的文化淵源各有側重,在交流中取舍不一,加上環境、民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國所形成的文化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色彩,從而孕育出了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隨著周朝的衰落,諸子百家紛湧而起,各述救世治國之道,形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景象。盡管當時的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其核心卻不離由上古流傳下來的自然學術思想和社會人文思想,都是在上承“先天八卦”天道思想的基礎上,對其所側重的某一方麵做了進一步的深入和擴延,都隻是“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在某一方麵的應用和發展。它們之間的差異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

魯國延續著西周文化,是當時最為發達的文明社會,其人文思想和文學水準都淩駕於各諸侯之上。孔子生在魯國,由衷地欽佩周公,全盤接受了周公的人文思想和魯國的文學造詣。他又是殷人的後裔,潛意識中承受有殷人崇拜天道的成分。孔子見多識廣,博學眾術,綜羅諸方,著作“六藝”,把當時的人文思想推上了頂峰,並形成了儒家學派。孔子集上古“先天八卦”和《周易》後天八卦之大成,完成了“十易”,始稱《易經》。《易經》是經中之經。

⑴周易的本象

《周易》是觀自然之象,以卦示象,以辭釋象,以數運象,依太極之象概其全貌,演陰陽之儀交變法則,遵三才之道不誤人生,揭示天地萬物的形態、生化、變通及其玄機妙理的經典。

——《周易》之象,即宇宙之象,就是宇宙間的能量以不同形質存在、分布和變化的形態。古人認為,在能量與物質的相互交融和相互轉化過程中,存在著一個中間的過渡狀態——即含有物質的能量流,並稱之為氣。《周易》之象實質上是宇宙之氣象,是現象和隱象的統一。其中人的肉眼能看見的是現象,用心靈能感受到的是隱象。《周易》之象是宇宙之象,能反映出宇宙的一些本質。當現代科學深層次地認識客觀世界時,得出的結果與《周易》相同或相似,甚至靈感也來源於《周易》。

——《周易》之卦,是用來記錄《周易》之象的符號,包括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及其重卦。先天八卦所記述的是宇宙的基本模式,後天八卦所記述的是天地的基本模式,卦卦相疊又構成了宇宙的諸點,並且都自成一個小宇宙。大宇宙中包含著小宇宙,小宇宙又和合於大宇宙。正所謂象中有象,象象相合;卦中生卦,卦卦相依。《周易》之卦記錄著客觀世界運行的軌跡,用它有可能推出其過去和未來。

——《周易》之辭,是用於解釋《周易》之卦的。宇宙萬象,變化多端。言辭豐廣,難以致極。仁智相見,終有不合。無拘於義,以象效之。由卦悟得,方為正意。《周易》之辭描述的是宇宙之象,難免不盡其意,所以,悟性在此尤為重要。

——《周易》之數,用於計算卦象運行。其數天成,人人有之。變通之妙,感應天地。窮盡生化,不離術數。啟生示死,河圖洛書。《周易》之數是天成而就,非人所為,故天數難違,人力難為。《周易》乃真人所創,聖人成之,故有“易傳聖人經”之說,常人難懂、難學、難成、難精。聖人成就了《周易》,《周易》成就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明文化,《周易》是中華文明內核之魂。

⑵周易的文明

從天道文化的角度看,《周易》是靈性文明由整體到局部、實現理性化和係統化的結果。

——“先天八卦”的提出,說明古人通過靈性“看到”了“先天”能量狀態的存在;

——“五行”的提出,不是表示五種基本元素物質的含義,而是表示能量的五種狀態以及相生相克的關係,說明古人通過靈性“看到”了“先天”能量的五種狀態,以及相生相克的運化狀態;

——“河圖洛書”的提出,說明古人通過靈性不僅“看到”了能量的五種狀態,以及相生相克的運化,還“看到”了“五行”運化包含著數字的變化;

——“陰陽”的提出,說明古人通過靈性“看到”了“先天”能量變化的基本層麵是陰陽的變化;

——“後天八卦”的提出,說明古人通過靈性“看到”了“先天”與“後天”能量狀態的區別;

——無極、太極、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六合、八卦、天幹、地支等概念的提出,說明“先天”、“後天”的能量狀態呈現著多層次的結構體係,人們籠統地用大宇宙、小宇宙表示。

綜上所述,《周易》構成了天道的核心體係,它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由多層次的“氣”構成的結構體係;另一方麵,由一係列概念、理論和知識構成的理論體係。實際上兩者是一體的,每一個概念都對應著特定的“氣”的運行結構。隻有深入到天道內核的人才能夠認識到這些內容,而絕大多數人僅認識一些《周易》的概念和知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