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鍾呂丹道概述(2 / 3)

3.《黃帝內經》——天道的實踐積累

《黃帝內經》是以天道認知體係為基礎,結合人類數萬年認識生命的經驗積累,在天人合一的狀態中認識人體精、氣、神的集大成著作。如果說《周易》是天道的理論模式,《黃帝內經》就是天道的精理、氣理、神理的論述,兩者同源而異名。

從天道而言,《黃帝內經》是在天氣和地氣之中論述人氣的著作。這裏所說的“氣”是指能量、能量流和能量場。運用目前的科學技術,人們可以認識到“氣”(能量)的存在,但無法認識“氣”的屬性和規律。運用傳統的丹道修煉,人們不僅可以直接認識到“氣”的存在,還可以認識到不同層次、不同狀態的“氣”的屬性和作用。《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天氣、地氣、人氣,以及藏氣、經絡、穴位、氣化、陰陽五行等概念都變成了可以直接認知的客觀存在。因此,《黃帝內經》同樣是天道經典。

由於天氣、地氣、人氣與人體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關,一些有識之士把《黃帝內經》用於人體的健康事業,《黃帝內經》又派生出了中醫學,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理論著作之一,是中醫學的祖典。《黃帝內經》的價值不僅在曆史上對中華民族的健康事業作出過巨大的貢獻,至今還在發揮著指導臨床實踐的重要作用。

4.道家——對天道的概括和升華

道家是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的學說派別,道家也是對天道的係統概括和認知升華。《道德經》已經說明了這一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裏明確指出:“道”是可以用心感知的,是用心感知的異乎尋常的存在。所以,“道”就是妙,就是玄,不妙不玄不足以為“道”。玄妙是“道”的特征。就天道而言,天道是用心靈認知玄與妙。就“道”而言,天道是心靈認知“道”的過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的生成是有層次性的,不同層次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萬物遵循“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存在勢態。這是對《周易》氣理結構的係統概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是人認識“大道”的方向和過程,人想要成就為“四大”之一,必須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也進一步指明了認知和認識天道的方向。

《道德經》是集東方古老的華夏民族的天道思想、宇宙哲理、思維智慧之大成,並把它推到了人類智慧最高的境界。在世界思想史上,極少有人能達到老子的境界。許多著名思想家隻能認識到現象界,他們隻知道相對而不能了解絕對。《黃帝內經》和《周易》作為陰陽之道,把人們引向了隱象界,並提供了完整的理論體係。老子之“道”這一超絕古今的偉大發現,是世界上最具有智慧的學說,因為它不僅把握了現象界,超越了隱象界,還達到了無象界——宇宙的本體境界。老子實現了從現象界到隱象界、再到無象界的個人超越和升華,又為後人指明了超越之路。由此促成了道家學派的產生,標誌著中華文化的內核完美地建立起來了,中國的古代文明達到了鼎盛時期。

由此也促使人們參悟天道文化重新認識中國文化。人類古代文明的標誌不是物質文明,而是靈性文明。透過史前文明的遺址和文明古國的遺址,人們不難有所意識。在神人雜居的遠古時代,神(巫覡)以靈性認知客觀世界,人以意識認知客觀世界,兩者的相互結合開創了人類的古代文明。世界上大多數民族或國家沒有實現靈性認知的理性化,也沒有使靈性認知與意識認知的結合得以延續。人們不得不依靠主觀意識認知客觀世界,經過由簡單到複雜的漫長積累,才有了今天的物質文明。慶幸的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實現了靈性認知的理性化、係統化,經過由整體到局部、由輪廓到精細的漫長積累,形成了以天道文化為核心的內核文明。它與表象的人文文化相結合,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天道文化進一步延伸,形成了道家文化、道教文化、丹道文化等。天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文化,是根就不表露在外,它承襲上古,以隱象和無象為研究對象,從更高的層次深入認知客觀世界,經過幾千年的實踐和積累,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思想和方法體係,人們能感覺到它的存在,卻不甚了解,稱之為神秘文化;是根又不斷地滋養於外,它支持和輔助著社會人文文化的發展,形成儒道相兼相容的文化構成,在中國曆史上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在政治上,參與和推動社會的進程;在思想上,影響和滲透在社會和文化的方方麵麵;在醫學上,創立中醫並推動其發展;在民族性格上,體現出對天地萬物有著特殊的感受和理解;……正是因為擁有豐富、多層、深邃、博大的內核文化,中華文化本身就具有著超強的向心力、凝聚力,表現在文化的自主性、整體性、穩定性。這是中華民族特色的根源所在。

5.《周易參同契》——道、易、法三位一體的丹道體係初建

天道文化經過長期的理性積累,形成了《黃帝內經》、《周易》,經過老子的集大成,形成了《道德經》。人們如何能夠深入天道之中,達到高深的境地,需要具體的方法,這便促使了丹道的形成。現存最早的丹道著作是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

《周易參同契》是以黃老之道為核心,以《周易》為理論,借外丹爐火之法,闡述凡人經修煉而能成仙得道的全部過程。“道”是宇宙的本源,它可生化為一、二、三和萬物,又是天地萬物的最終歸宿。它包含著宇宙生成之理,蘊藏著宇宙運化之機。人要參悟大道,修真成仙是明智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周易》是天地萬物生成和運化的基本模式,其中包含著人們認識天地萬物的思維方式。人欲與天地同在,必須順天理而行,合人道於天道之中。由此,形成了修真過程的基本原則或係統,為後人修煉指明了方向。《周易參同契》融道、易、法於一體,它告訴人們:人體是一個宇宙,其中又包含著諸如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經絡脈路,內外竅穴等無數個小宇宙;同時,人體又是地球中的一個小宇宙,是太陽係乃至天體宇宙中的一個小小宇宙。小宇宙隻有順應大宇宙而生化,方可與大宇宙同在。具體來講,修煉五髒六腑之氣與地球自轉相合,修煉任督二脈之氣與月亮運行相合,修煉十二經絡之氣與太陽運行相合。按照這條思路進行探索,就一定可以修真成仙,入虛合道。

《周易參同契》最大的曆史貢獻在於建立了一個道(思想)、易(理論)、法(實踐)於一體的完整思維模式,為探索人體奧秘和宇宙奧秘,提供了一整套獨特的世界觀、認識觀和方法論,初建了丹道體係。它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得以發展的思想源泉,也是東方思想文化的精妙典範,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永久性的價值和支撐力量。

6.《靈寶畢法》——丹道體係的形成

鍾離權,字雲房,生卒不詳,鹹陽人。師承王玄甫,得長生之道,樂於尋仙訪道,雲遊四方。隱於終南山時,於石壁間得《靈寶經》,盡獲修真奧秘。

呂岩(公元798~?),字洞賓,號純陽子,渭南西逸人。呂洞賓師承鍾離權,得丹道修真全要。

鍾離權、呂洞賓之所以能夠修真成仙,是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套係統的、完善的修煉方法(這套修煉方法被王重陽稱為“三仙功”)。為了說明這套修煉方法,鍾離權傳呂洞賓《靈寶畢法》,為了進一步論述《靈寶畢法》,師徒二人以問道傳道的形式著《鍾呂傳道集》,“深達道妙,凡仙家不傳之秘,於此盡情掬示,纖悉無隱,循環參修,此無歧誤之弊,能入真仙之境,是成五祖七真、一切聖賢之要典。”呂洞賓完成了《靈寶畢法》的修煉後,又傳世《太乙金華宗旨》。《太乙金華宗旨》是《靈寶畢法》的一部分,是專門修煉人的元神、靈性的方法。《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和《太乙金華宗旨》構成了渾然一體的性命雙修的鍾呂丹道體係。其特點是:

第一,集以往之大成。

《靈寶畢法》從六個方麵的說明,《太乙金華宗旨》針對靈性的專論,《鍾呂傳道集》用十八個專題的論述,三者相得益彰,構成了一整套係統規範的丹法體係,其內容和形式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創絕世之新奇。

《太乙金華宗旨》中關於識神、元神和靈性的修煉方法精巧無比,絕世無雙(後人稱之為“千古之秘”),它連接和溝通著《靈寶畢法》中的諸法諸段,使鍾呂丹道的體係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第三,立丹道之正統。

後世丹道諸派皆奉鍾呂為宗祖,皆稱是鍾呂丹道的傳承,這客觀上確立了鍾呂丹道的正統地位。

第四,開精妙之絕倫。

鍾呂丹道包含著人類的三層認知(識神認知、元神認知、靈性認知)、三層思維(識神層麵的理性思維、元神層麵的靈感思維、靈性層麵的特異思維)、三層文明(精理、氣理、神理),開示了生命的本質和境界。

總之,鍾呂丹道以宇宙生化之理,陰陽演化之機,五行運化之妙,闡述了丹道的全部過程,係統、完整、透徹、精確地記述了道家修真的思想和理論,完美地建立了道家修真之理之法的體係;它猶如架設在凡人和“真人”之間的天梯,隻要凡人能沿梯而上,就能實現“真人”之夢;它窮究人生之生死曆程,完成了人體生命的自我超越和再生;它探幽人類之起源和歸宿,實現了宇宙中不同種類生命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它透徹宇宙之生化玄機,悟得了宇宙本源的虛空和有無,使天地萬物之靈——人——通過煉功、修德、悟道,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達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人生最高的終極境界,映照古人、今人、未來人之心。

二、鍾呂丹道的主要經典

鍾離權、呂洞賓的主要著作有:

鍾離權的《靈寶畢法》、《破迷正道歌》,鍾離權據《周易參同契》而作的《雲房三十九章》,呂洞賓作《百字碑》、《沁園春》、《穀神歌》、《敲爻歌》、《窯頭坯歌》、《指玄篇》、《太乙金華宗旨》等,鍾離權述、呂洞賓集、施肩吾傳《鍾呂傳道集》,施肩吾作《西山群仙會真記》,鍾離權弟子陳樸作《陳先生內丹訣》,彭曉作《還丹內象金鑰匙》,陳摶作《無極圖》,後人輯作《呂祖全書》等等。以呂洞賓署名的著作很多,其中多為後人依托或扶乩降筆,甚至是偽作。

為了便於理解,可以把與鍾呂丹道相關的著作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核心著作,即係統論述丹道的主要經典著作,有《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和《太乙金華宗旨》。

第二類是論說著作,即針對丹道的某一側麵進行論說的主要著作,有《破迷正道歌》、《雲房三十九章》、《百字碑》、《沁園春》、《穀神歌》、《敲爻歌》、《窯頭坯歌》、《指玄篇》等。

第三類是相關著作,即由他人寫的與鍾呂丹道相關的著作,有《西山群仙會真記》、《陳先生內丹訣》、《還丹內象金鑰匙》、《無極圖》、《呂祖全書》、《大丹直指》等。

鍾呂丹道對後代道教修持產生的影響巨大,南宋張紫陽為代表的南派丹法和金代王重陽為代表的北派丹法,均以鍾呂為宗,再往後的三豐派、西派、東派、中派等也都奉鍾呂為祖。關注各個道派的經典著作,有助於全麵認識鍾呂丹道。

三、鍾呂丹道的傳承脈絡

按道家規矩,“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道士在古代分為六階: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道士據道行高低另有道號,粗分之,道士有三類:山道(山洞穴居道士)、家道(道觀道士)和居士(居家道士)。

山道以修陰陽五行、五術(命、卜、相、醫、山)、人與天之間的關係等為宗旨,主要尋找人的三世、三界之間的關係,方法是以自己的身體為實驗對象,對證天體和人體之間的關係,總結人體長生的經驗及宇宙萬物變化的規律,目的是要尋找宇宙的祖宗,最終達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目的。

家道以修經文、禮儀,並繼承道教傳統的儀式、文化、傳承為主,任務是保管、整理和學習道教經典,主要是尋找人類的祖宗。

居士分多種,有山道居士、家道居士及信徒居士等之分,名號不同,其傳承、信仰各不相同。山道居士的傳承來自山道,其信仰及修煉方法與山道基本相同;家道居士的傳承來自家道,其修煉的體係及信仰主要來自於家道。隻要信仰道教,都可成為信徒居士,無論其有無傳承。

鍾呂丹道有著玄妙神奇的特點,其傳承的獨具特性也是理所當然的。

1.法脈傳承與道派傳承

由於鍾離權、呂洞賓都不是道士,而丹道又屬於道教的修煉方法,這就有了法脈傳承與道派傳承之別。法脈傳承是指丹法的傳承者也可能是道士,也可能不是道士。道派傳承是指道教內部派別的傳承,一般都是在道士之間傳承。道派傳承中,極少數的道士得到了丹法的傳承。

鍾呂丹道的傳承脈絡是:

北宗始祖:王玄甫,名誠,字玄甫,號東華帝君或紫府少陽君,漢代東海(今山東兗州)人。幼慕真風,白雲上真引之入道,遂居於昆侖山煙霞洞,韜光晦跡,又徙居代州五台山紫府洞天。後授度門人鍾離權,嗣弘法教。全真之道由此盛行,故被尊為北宗第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