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交媾龍虎
原文:
《金誥》曰:“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無,太無之中而有太虛,太虛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質①。太質者,天地清濁之質也。其質如卵而玄黃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陽升到天,太極而生陰,以窈冥抱陽而下降;陰降到地,太極而生陽,以恍惚負陰而上升。一升一降,陰降陽升。天地行道,萬物生成。”
注釋:
太元、太始、太無、太虛、太空、太質:這是不同層次、不同狀態的氣,完成了《靈寶畢法》的修煉以後,才能真正地認識的它們。人們僅憑想象是難以理解的,更談不上認知。知道在道學中有這麼一些概念是有必要的。
譯文:
《金誥》說:“太元最初分化後含有太始,太始之中含有太無,太無之中含有太虛,太虛之中含有太空,太空之中含有太質。太質就是組成天地清濁的質。其質像卵一樣,是玄黃色,它是太空中的一種物質。陽氣上升到天,太極生陰,在窈窈冥冥之中懷抱著陽氣下降;陰氣下降到地,太極生陽,在恍恍惚惚之中負載著陰氣上升。一升一降,陰氣下降陽氣上升。天地運行著大道,天地孕育著萬物生成。”
疏解:
從大道角度說明“交媾龍虎”:
太元、太始、太無、太虛、太空、太質是指不同層次中不同的能量狀態,類比於物理學中的不同物質結構包含有不同的能量狀態一樣。這說明道學中對能量的認識已經達到了相當精深的層次。學習《靈寶畢法》本身就是認知不同層次能量的過程。人們僅憑想象是難以理解的,更談不上認知。知道在道學中有這麼一些概念是有必要的。天地之間的能量是有層次的。在不同的層次,能量的狀態是不一樣的,功能和作用也不一樣。同一層次的能量可以用陰陽來表示,更深一層的能量可以用陰中之陽和陽中之陰來表示。陰陽是事物的表象,陰中之陽和陽中之陰才是事物的本質。於是,便有了兩個能量運行和轉化的基本模式:
第一,陰陽相生。陽氣上升到天,太極生陰;陰氣下降到地,太極生陽。
第二,陰中之陽與陽中之陰相生。在陽升陰降的過程中,陽氣在恍恍惚惚之中負載著陰氣上升,即陽中有陰;陰氣在窈窈冥冥之中懷抱著陽氣下降,即陰中有陽。陽升陰降的根本在於陽中之陰和陰中之陽。
所以,“交媾龍虎”,即交媾陰中之陽和陽中之陰。
原文:
《真源》曰:“天如覆盆,陽到難升;地如磐石,陰到難入。冬至而地中陽升,夏至到天,其陽太極而陰生。所以陰生者,以陽自陰中來,而起於地,恍恍惚惚,氣中有水,其水無形。夏至到天,積氣成水,是曰陽太極而陰生也。夏至而天中陰降,冬至到地,其陰太極而陽生。所以陽生者,以陰自陽中來,而出於天,杳杳冥冥,水中有氣,其氣無形,冬至到地,積水生氣,是曰陰太極而陽生也。”
譯文:
《真源》說:“天就像覆蓋的盆子,陽氣升到天時難以再升;地就像厚大的石頭,陰氣降到地時難以入內。冬至時地中的陽氣上升,夏至時陽氣到達天,陽氣入陽位後陰氣生成。陰氣生成的原因是陽氣從陰氣中來,而且興起在地中。在恍恍惚惚的狀態中,氣中有水,這水是無形的。夏至時水生在天中,是積氣成水的結果,這稱為陽太極而陰生;夏至時天中的陰氣下降,冬至時陰氣到達地,陰氣入陰位後陽氣生成。陽氣生成的原因是陰氣從陽氣中來,而且出現在天中。在杳杳冥冥的狀態中,水中有氣,這氣是無形的。冬至時氣生在地中,是積水生氣的結果,這稱為陰太極而陽生。”
疏解:
從天地角度說明“交媾龍虎”:
在天地間“開合升降”的模式中,有形的水(物質)的升降變化必然伴隨著無形的氣(能量場)的開合變化。深層次講,水在三種形態(液態、固態、汽態)之間的相互轉化中,必然伴隨著能量的吸收、運化和釋放。人們容易觀察到三種形態的變化,卻不容易直觀地觀察到能量的轉化過程。隻有在超常的意識狀態下,在恍恍惚惚中認知到水吸收氣(能量)而升,並散而無形;在杳杳冥冥中認知到氣(能量)凝於水而降,並聚而無形。所謂“陽中之陰”和“陰中之陽”都是在能量的層麵說明物質形態的轉化,所謂“陽太極而陰生”和“陰太極而陽生”都是能量轉化的轉折點。無論是陽太極而陰生,還是陰太極而陽生,能夠使它們運行的真正動力是陽中之陰(氣中之水)和陰中之陽(水中之氣)。隻要無形的陽中之陰和陰中之陽發揮作用,有形的陽升陰降和陰陽轉化就能夠有規律地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