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論小乘安樂延年法四門(2)(2 / 3)

天地之中,接近下麵的為陰,從下往上四萬二千裏,就稱為陰位。冬至陽氣初生而上升,當天時為立春時,陽氣升到了陰位之中的二萬一千裏處,這時的陽氣難以勝過陰氣。天地之中,接近上麵的為陽,從上往下四萬二千裏,就稱為陽位。夏至陰氣初生而下降,當天時為立秋時,陰氣降到了陽位之中的二萬一千裏處,這時的陰氣難以勝過陽氣。

當天時為立夏時,陽氣上升,在離地六萬三千裏、距天二萬一千裏處,這時的陽氣得位而陰氣消失;當天時為立冬時,陰氣下降,在離天六萬三千裏、距地二萬一千裏處,這時的陰氣得位而陽氣消失。

一年之中,用立春比喻一日中的時間,就是艮卦。腎氣下傳膀胱,在液中很微弱,這是陽氣難以上升的時候;一年之中,用立冬比喻一日中的時間,就是乾卦,心液下入,想著還元,複入腎中,這是陰氣旺盛、陽氣衰絕的時候。導致人患病的原因,惟有陰陽不和。陽氣微弱而陰氣眾多,所以,病就多。”

疏解:

從人體角度說明“聚散水火”:

從空間方麵講,以心腎比喻天地。“聚散水火”,即聚腎水和散心火。從時間方麵講,以一日比喻一年。“聚散水火”,即每天乾卦(19:30—22:30)聚腎水,艮卦(7:30—10:30)散心火。從能量方麵講,以氣液比喻陰陽。人居天地間,人體的能量必然要受到天地之間能量場的變化而變化。人們隻有認識到這些變化,才能主動地隨變化而變化,保持健康狀態。

所以,“聚散水火”,即在心液複入腎中,陰盛陽絕之時聚水補陽氣,使陽不絕;在腎氣下傳膀胱,陽氣難升之時散火生陽氣,使陽速升。徹底改變陽微陰多的狀態,故病不多矣。

原文:

《真訣》曰:“陽升立春,自下而上,不日而陰中陽半矣;陰降立冬,自上而下,不日而陽中陰半矣。天地之道如是。惟人也,當艮卦氣微,不知養氣之端,乾卦氣散,不知聚氣之理,日夕以六欲七情,耗散元陽,使真氣不旺;走失真氣,使真液不生,所以不得如天地之長久。

故古人朝屯幕蒙,日用二卦,乃得長生在世。朝屯者,蓋取一陽在下,屈而未伸之義。其在我者,養而伸之,勿使耗散;幕蒙者,蓋取童蒙求我,以就明棄暗,乃陰間求陽之義。其在我者,昧而明之,勿使走失。是以日出當用艮卦之時,以養元氣,勿以利名動其心,勿以好惡介其意。當披衣靜坐,以養其氣,絕念忘情。微作導引,手腳遞互伸縮三五下,使四體之氣齊生,內保元氣上升,以朝於心府,或咽津一兩口,搓摩頭麵三二十次,嗬出終夜壅聚惡濁之氣,久而色澤棄美,肌膚光潤。又於日入當用乾卦之時,以聚元氣,當入室靜坐,咽氣搐外腎。咽氣者是納心火於下,搐外腎者是收膀胱之氣於內。使上下相合腎氣之火,三火聚而為一,以補暖下田,無液則聚氣生液,有液則煉液生氣,名曰聚火,又曰太乙含真氣也。早朝咽津摩麵,手足遞互伸縮,名曰散火,又名曰小煉形也。”

譯文:

《真訣》說:“從立春起,陽氣上升,自下而上,沒有幾日就達到陰氣中陽氣占了一半;從立冬起,陰氣下降,自上而下,沒有幾日就達到陽氣中陰氣占了一半。天地之道就是這樣。隻有人在艮卦氣微的時候,不知道養氣之開始;在乾卦氣散的時候,不知道聚氣的道理。白天黑夜都用六欲七情耗散元陽,使真氣不旺;走失真氣,使真液不生,所以,不能得到如天地那樣的長久。

因此,古人用朝屯幕蒙,每日用這二卦,就能得到長生在世。朝屯,是取一陽在下,陽氣初生還沒有壯大。把它用在人身上,就是培養和協助陽氣上升,不能使它耗散;幕蒙,取兒童蒙難求救於人,從而接近光明、拋棄黑暗,是陰間求陽的意思。把它用在人身上,就是把衰竭的陽氣引向旺盛,不能使它走失。為此,在日出時,應當利用艮卦的時機,培養元氣,不要以名利動搖了自己的心願,不要以好惡幹擾了自己的意誌。應當披著衣服靜坐,以便培養元氣。斷絕意念,淡忘情義,略微做一些導引,手腳伸縮三五下,使身體的氣一齊生化,從體內保證元氣上升,上朝到心,或者咽津液一兩口,搓摩頭麵三二十次,嗬出一整夜堵塞聚積的惡濁之氣,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色澤豐美,肌膚光潤。再者,在日落時,應當利用乾卦的時機,聚積元氣,入室靜坐,咽氣搐外腎。咽氣是納心火到下,搐外腎是收膀胱之氣到內。使上下相合腎氣之火,三火聚而為一,以補暖下田,無液則聚氣生液,有液則煉液生氣,名稱為聚火,又稱為太乙含真氣。早晨咽津液摩麵,手足相互伸縮,名稱為散火,又稱為小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