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呂曰:“七返者,以其心之陽複還於心而在中丹。九轉者,以其肺之陽本自心生,轉而複還於心,亦在中丹。七返、九轉既已知矣,所謂金液、玉液,上、中、下相交,陰與陽往複而還丹者,何也?”
鍾曰:“前賢往聖多以肺液入下田而曰金液還丹,心液入下田而曰玉液還丹。此論非不妙矣,然而未盡玄機。蓋夫肺生腎,以金生水,金入水中,何得謂之還丹?腎克心,以水克火,水入火中,何得謂之還丹?
金液乃肺液也,肺液為胎胞,含龍虎,保送在黃庭之中。大藥將成,抽之肘後,飛起其肺液以入上宮,而下還中丹。自中丹而還下田,故曰金液還丹也。
玉液乃腎液也,腎液隨元氣以上升而朝於心,積之而為金水①,舉之而滿玉池②,散而為瓊花③,煉而為白雪④。若以納之,自中田而入下田,有藥則沐浴胎仙。若以升之,自中田入四肢煉形,則更遷塵骨。不升不納,周而複還,故曰玉液還丹者也。
陰極陽生,陽中有真一之水,其水隨陽上升,是陰還陽丹者也。陽極生陰,陰中有正陽之氣,真氣隨陰下降,是陽還陰丹者也。補腦煉頂,以下還上。既濟澆灌,以上還中。燒丹進火,以中還下。煉質焚身,以下還中。五行顛倒,三田返複,互相交換,以至煉形化氣,煉氣成神。自下田遷而至中田,自中田遷而至上田,自上田遷而出天門。棄下凡軀,以入聖流仙品,方為三遷功成。自下而上,不複更有還矣。”
注釋:
(1)金水:即金液。
(2)玉池:口。
(3)瓊花:體透晶瑩的樣子。
(4)白雪:指真氣氣化時,內視到的一種景象。“虛室生白,謂之白雪。”
譯文:
呂說:“七返就是心中的陽氣複還於心後歸在中丹田。九轉就是肺中的陽氣本來生於心,轉入肺中後又複還於心,也歸在中丹田。七返、九轉已經知道了,什麼是全液還丹、玉液還丹、以下丹還上丹、以上丹還中丹、以中丹還下丹、以陽還陰丹、以陰還陽丹呢?”
鍾說:“以前的聖賢大多把肺液入下田稱為金液還丹,把心液入下田稱為玉液還丹。這種說法不是不精妙,而是沒有說透玄妙的機理。肺氣生腎氣,是五行相生中的金生水,金入水中,怎麼能是還丹呢?腎氣克心氣,是五行相克中的水克火,水入火中,怎麼能是還丹呢?
金液是肺液,這裏所說的肺液已經是仙胎了,其中包含著龍虎,將仙胎保送在黃庭之中。仙胎圓滿大藥將成,抽大藥沿脊柱上行,肺液隨行以入上田,而後下還中丹田。再從中丹田還入下田,所以稱為金液還丹。
玉液是腎液,腎液隨元氣以上升而朝於心,聚積它就成為金液,上舉它就可以津液滿口,發散它則體透晶瑩,煉化它則景如白雪。如果把玉液從中田納入下田,加上水火的熏蒸,就是沐浴胎仙。如果把玉液從中田升入四肢煉形,就是脫胎換骨。如果不升不納,而是周而複還地運轉它,就稱為玉液還丹。
陰極陽生,陽中有真一之水,其水隨陽氣上升,這就是陰還陽丹。陽極生陰,陰中有正陽之氣,真氣隨陰液下降,這就是陽還陰丹。補腦煉頂,是從下田到上田。既濟澆灌,是從上田到中田。燒煉丹藥,是從中田到下田。煉質焚身,是從下田到中田。腎氣和心氣相交,真氣在三田返複運行,神與氣互相交換,達到煉形化氣,煉氣成神。煉形化氣是從下田遷至中田,煉氣成神是從中田遷至上田,煉神還虛是從上田遷出天門。拋棄凡軀,進入聖流仙品,才能稱為三次遷升成功。這樣的從下而上的三次遷升,是不會再有複還的。”
疏解:
從這一節可以更清楚的認識到,還丹就是丹的品質和還的路線的組合。這也為修煉指明了方向:煉化和提高丹的品質,並且按照相應的路線運行,就是還丹。在《靈寶畢法》中,《人仙功》煉化的是下丹田,《地仙功》煉化的是中丹田,《天仙功》煉化的是上丹田。玉液還丹、金液還丹正是《地仙功》的內容。
本章要點
還丹即行氣,關鍵是從哪行到哪?行的路線是什麼?行得是什麼氣?
第一,田、丹、丹田是三個不同的概念。田是指身體內的具體位置,丹是指元氣的凝聚狀,丹田是指丹放置在田中。由於田、丹、丹田相關相異,在丹經中田、丹、丹田經常混合使用。當您看到這三個字詞時,結合相關的詞句,就可以判斷出真正的含義。另外,這三個字詞又有很多異名別稱,比如:內院、上院、上宮、泥丸、上元、上丹指上丹田,中宮、中元、中丹指中丹田,下宮、下元、下丹指下丹田等,其中,宮、院側重於位置概念,丹側重於氣的凝聚概念,元側重於丹與田的結合概念。
第二,還丹的概念。丹是指氣的凝聚狀態,丹田是指丹在田中,還丹是指處於凝聚狀態的氣從田出發,經過一定的路線後又返回到田。由於還丹的氣品質不同、路線各異,所以有各種名稱的還丹。需要補充的是,在還丹的過程中,必須有意、神、靈等這樣精神範疇的內容為核心,否則無法運行。
第三,還丹的種類。還丹有小還丹、大還丹、七返還丹、九轉還丹、金液還丹、玉液還丹、以下丹還上丹、以上丹還中丹、以中丹還下丹,以陽還陰丹,以陰還陽丹,……它們不僅僅是名稱上的不同,也有修煉的時機和火候的差別,從而下手修煉的方法也各異。
所以,論還丹,即丹的品質和還的路線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