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
小還丹的修煉過程是:先把五髒之氣經過相生相克的運行,全部煉化成先天之氣。這在《引仙法內視返聽》中就能夠完成。然後,進入《靈寶畢法匹配陰陽》的修煉。在此階段,內髒的行氣路線是:下田——膀胱——肝——心——肺——腎——膀胱——下田,內氣不走脾了,五行之氣變成了四象之氣。功夫純熟以後,內氣會隨著天時變化,即子時腎中生氣,卯時到肝,午時到心,酉時到肺。一晝一夜,從下田複還於下田,如此循環一次,形成小還丹。在此,子、午、卯、酉在天為四個正時,在人為腎、肝、心、肺四象。
原文:
呂曰:“小還丹既已知矣。所謂大還丹者,何也?”
鍾曰:“龍虎相交而變黃芽,抽鉛添汞而成大藥。玄武宮①中而金晶②才起,玉京山③下而真氣方升。走河車於嶺上,灌玉液於中衢。自下田入上田,自上田複下田,後起前來,循環已滿,而曰大還丹也。奉道之士,於中起龍虎而飛金晶,養胎仙而生真氣,以成中丹,良由此矣。”
注釋:
玄武宮:是指腎中的玄武住的地方。玄武為龜蛇或龜,是北方之神,人體內為腎神。
金晶:子時腎中生氣,與下降於腎的肺氣相合為一,稱為金晶。
玉京山:是指真氣沿脊柱上升到頭,進入大腦的關口。玉京為小腦和大腦的結合部,也就是“天目穴”的“天”。古代常以山作為防禦的關口,所以,山指關口。
譯文:
呂說:“小還丹已經知道了。那麼,什麼是大還丹呢?”
鍾說:“龍虎相交後變成了黃芽,抽鉛添汞後成就了大藥。隨著肺的真氣從腎中升起,元陽真氣沿脊柱上升。運行河車越過頭腦,伴隨著玉液從中路而下。從下田進入上田,從上田複歸下田,從後背升起到前麵下來,循環到一定的數量,就稱為大還丹。信奉大道的人,從起動龍虎到飛升金晶,從煉養胎仙到生成元氣,成就了中丹田,這是大還丹的真正含義。”
疏解:
大還丹就是前麵說的河車,又稱小周天。
原文:
呂曰:“大還丹既已知矣,所謂七返還丹而九轉還丹者,何也?”
鍾曰:“五行生成之數,五十有五,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一、三、五、七、九陽也,共二十五。二、四、六、八、十陰也,共三十。自腎為始,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此則五行生之數也,三陽而二陰。自腎為始,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此則五行成之數也,三陰而二陽。
人身之中共有五行生成之道:水為腎,而腎得一與六也;火為心,而心得二與七矣;木為肝,而肝得三與八矣;金為肺,而肺得四與九矣;土為脾,而脾得五與十矣。每髒各有陰陽。陰以八極而二盛,所以,氣到肝,而腎之餘陰絕矣。氣到心,太極而生陰,以二在心而八在肝也。陽以九盡而一盛,所以液到肺,而心之餘陽絕矣。液到腎,太極而生陽,以一在腎而九在肺也。
奉道之士,始也交媾龍虎,而采心之正陽之氣。正陽之氣乃心之七也,七返中元而入下田,養就胎仙複還於心,乃曰七返還丹者也。二八陰消,真氣生而心無陰,以絕二也。大藥就而肝無陰,以絕八也。既二八陰消而九三陽可長矣。肝以絕陰助於心,則三之肝氣盛矣。七既還心,以絕肺液,而肺之九轉。而助心,則九三之陽長,九轉還丹也。”
譯文:
呂說:“大還丹已經知道了,什麼是七返還丹、九轉還丹呢?”
鍾說:“五行生成的數是五十五,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合計二十五。二、四、六、八、十為陰數,合計三十。從腎開始,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這是五行的生數,三陽而二陰。再從腎開始,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這是五行的成數,三陰而二陽。
人身之中所有的五行生成之道:水為腎,腎得一與六;火為心,心得二與七;木為肝,肝得三與八;金為肺,肺得四與九;土為脾,脾得五與十。每個內髒各有陰陽。陰氣從腎上升到肝時就沒有了,到心時又開始興盛,所以,腎氣上升到肝時,腎氣中包含的陰氣就完全沒有了。肝氣上升到心時,陽氣到陽位生成陰液,這就是二在心而八在肝。陽氣從心下降到肺時就沒有了,到腎時又開始興盛,所以,心液下降到肺時,心液中包含的陽氣就完全沒有了。肺液下降到腎時,陰液到陰位生成陽氣,這就是一在腎而九在肺。
信奉大道的人,開始交媾龍虎,就是采心中的正陽之氣。正陽之氣就是心之陽,陽氣從中田返入下田,養就胎仙後又返還到心,就是七返還丹。隨著肝、心的陰氣消失,真氣生成而心無陰氣,也就是心陰完全沒有了。仙胎成就後,肝中無陰,也就是肝中完全沒有陰氣了。既然心和肝的陰氣完全消失了,那麼肺和肝的陽氣就可以得到增長了。肝的陰氣完全消失,有助於肝的陽氣轉化成心氣,這樣,肝的陽氣很旺盛。心的陽氣往返於中田與下田,而不轉化為肺液下降,導致肺液完全沒有了,也就是沒有了肺的陰氣,肺中的陽氣也轉入了心,幫助心的陽氣往返於中田與下田,這種肺和肝的陽氣都得到了增長的方法,就是九轉還丹。”
疏解:
每髒各有陰陽,陰為液,陽為氣。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些,就用到了十個自然數表示,並且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即:水為腎,一為腎陽,六為腎陰;火為心,七為心陽,二為心陰;木為肝,三為肝陽,八為肝陰;金為肺,九為肺陽,四為肺陰;土為脾,五為脾陽,十為脾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