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排除萬難當皇帝(3 / 3)

但各國並沒有因此放棄施壓,這讓袁世凱很是頭疼,於是定下宗旨:稱帝之後,對內稱中華帝國,對外依然保持中華民國的國號,希望可以借此瞞天過海,以贏得時間搞定各國。所以,這個登基大典還是晚一點舉行比較好。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袁世凱覺得,就算是普通人家娶親,往往都要挑一個良辰吉日,何況自己是當皇帝,豈能草率行事?便任命內務總長朱啟鈐為大典籌備處主任,計劃於來年1月1日正式登基。

這樣袁世凱的身份就很奇怪——現在,他既是中華民國的總統,又是中華帝國的皇帝。但是,眼下的中國,既已不是中華民國,也還不是中華帝國,真是亂得可以。

不過該走的流程還得走,12日當天,袁世凱在懷仁堂搞了個朝賀會,親切接見文武百官,接受大家的祝賀,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大位在身,永無息肩之日。故皇帝實為憂勤惕厲之地位,決不可以安富尊榮視之。且曆代皇帝子孫鮮有善果,平時一切學問職業皆不得自由,故皇室難期發達,予為救國救民計,犧牲子孫,亦不敢避。”

沒錯,袁世凱自稱為“予”——因為尚未登基,他不好意思用“朕”或“寡人”一類皇帝的專有名字;但“本大總統”此時聽起來已不夠高貴,索性先用個“予”來作為過渡。

接下來的北京《政府公報》,也以“政事堂奉策令”取代了“大總統令”,但政事堂奉的是誰的策令,卻成了未解之謎。需要說明的是,尚在10月份的時候,徐世昌即以養病為由辭職,國務卿一職,先是由楊士琦代理,後來被安排給了陸徵祥。

黎元洪沒徐世昌幸運,他早就說自己病了,想回黃陂老家休養,但袁世凱不同意,隻讓他從不利於養病的瀛台搬到了東廠胡同。

從這年11月起,黎元洪即已不再領取副總統的薪水和辦公費,並向袁世凱和參政院請辭,可惜沒得到批準,就這麼耗到現在。袁世凱自己都不當總統了,對副總統自然也要有個安置,於是在12月15日對內正式更國號為“中華帝國”的當天,亦下令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並派阮忠樞等人前去道賀,隻得到黎的一句回話:“你們不要罵我!”

黎元洪不識抬舉,好在遜清小朝廷很懂事,經溥倫連哄帶嚇,終於在16日給中華帝國參政院行了一道谘文,對袁世凱當皇帝一事表明了態度:“凡我皇室,極表讚成。”

接下來的大事,當然是論功行賞。袁世凱煞費苦心,列出黎元洪、奕劻、世續、載灃、那桐、錫良、周馥七人為舊侶,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羲、張謇四人為故人,王闓運、馬湘伯二人為耆碩,這些人都是老朋友,可以不必稱臣。

以上諸人,又以四大故人待遇最高。袁世凱專門發表了申令,給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羲、張謇冠名為“嵩山四友”,並由政事堂議定了五項優待辦法:(一)免其稱臣跪拜;(二)賞乘朝輿,到內宮換乘肩輿;(三)皇帝臨朝時,四友在勤政等殿得設矮幾賜坐;(四)每人給以歲費2萬元;(五)賞穿特種朝服。

這裏略微交代一下奕劻。清帝退位後,奕劻、載振父子即逃到天津租界裏住了下來,憑著多年來貪汙受賄的積蓄,日子過得相當愜意,隻有一樣不如意,就是袁世凱治國不需要貪腐之專長,因此不給他們官當。不過現在好歹榮登“舊侶”之列,在奕劻看來,也算是一大安慰。

安頓好這幫老家夥,其餘的就好辦了。跟曆朝曆代一樣,袁世凱把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特封龍濟光、張勳、馮國璋、薑桂題、段芝貴、倪嗣衝等為一等公;湯薌銘、李純、陸榮廷、朱瑞、趙倜、陳宦、唐繼堯、閻錫山、王占元等為一等侯;張錫鑾、朱家寶、張鳴岐、田文烈、靳雲鵬、楊增新、陸建章、孟恩遠、屈映光、齊耀琳、曹錕、楊善德等為一等伯;朱慶瀾、張廣建、李厚基、劉顯世為一等子;許世英、戚揚、呂調元、蔡儒楷、段書雲、任可澄、龍建章、王揖唐、沈金鑒、何宗蓮、張懷芝、潘榘楹、龍覲光、陳炳焜、盧永祥等為一等男。後又追封趙秉鈞為一等忠襄公,追封徐寶山為一等昭勇伯。總之,凡各省將軍、巡按使、護軍使、鎮守使、師旅長以上人等,見者有份。最後合計封爵者128人,一二等輕車都尉70餘人。隻是所有這些人裏麵,不獨沒有段祺瑞,也找不到王士珍的名字。原來王士珍對帝製同樣有不同意見,稱病再次淡出了政界。

北洋三傑一龍一虎都離心離德,一狗馮國璋倒是在一等公之列,不過袁世凱對他也是很不放心,便任命其為參謀總長,主持全國的軍事工作,電請速來北京就職。

段祺瑞的處境擺在那裏,馮國璋如何肯自投羅網?於是一麵謝恩,一麵以“身體有病”為由,要求待在南京養病,袁世凱沒辦法,隻好暫且由他。

這是12月19日的事。就在這一天,蔡鍔輾轉回到了昆明,袁世凱的噩夢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