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諾出手之後,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楊度,他以《共和與君主論》為由頭,緊接著寫了一篇兩萬餘字的《君憲救國論》,完全不顧古德諾原文的本意,極力鼓吹帝製,比如“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故以專製之權,行立憲之業,乃聖君英雄建立大功大業之極好機會”。諸如此類的句子,全篇比比皆是。寫完之後,楊度很是得意,興致勃勃地請同鄉兼同學的內史夏壽田轉呈袁世凱。
楊度文采很好,雖是一篇強詞奪理的問答式文章,也讓他做得理直氣壯,袁世凱看後不由得擊節讚歎:“真乃曠代逸才也!”並親筆題寫了“曠代逸才”四個大字,讓人做成匾額送給了楊度。
同時袁世凱還命夏壽田轉告楊度,讓他拉一票人馬起來,以學術的名義研究帝製問題,以做輿論鋪墊。這肯定要找有影響力的知名人士,楊度知道袁世凱最看重的兩個人是梁啟超和章太炎,無奈梁啟超待在天津租界不出來,章太炎被關在龍泉寺出不來,最後他好歹找到了孫毓筠、胡瑛、劉師培、嚴複、李燮和等人,也算差強人意。加上楊度自己,總共六人,這就是後來大家所說的“洪憲六君子”。
先介紹下這六君子。楊度無需再說,孫毓筠同樣是個大有來頭的人物,他是前清大學士、“壽州相國”孫家鼐的侄孫,也是徐悲鴻的女弟子及戀人孫多慈的族兄。
孫家祖爺爺頗有頭腦,早就領悟到人世間隻有當官發財兩件事情最值得追求,於是早早便安排兩個兒子一人經商一人讀書。讀書的是老二孫家鼐,他書讀得極好,考中了狀元,平步青雲。經商那位就是孫毓筠的爺爺,也很牛,但發了大財之後痛感還是當官更爽,便刻意安排兒子走上仕途,所以孫毓筠的父親孫傳晉也當到過道台,這個官不算小。
孫毓筠也是年幼讀書,不過在考上秀才之後,他的思想產生了轉變,開始傾向於維新,尤其佩服刺殺五大臣的吳越。因此,到日本留學後就加入了同盟會。
1906年冬,江西萍鄉和湖南瀏陽、醴陵暴動發生,孫毓筠和同鄉權道涵、段雲、張彙滔、史蘊樸等人被派往江蘇、安徽策動新軍響應。到南京後,孫毓筠、權道涵、段雲三人密謀刺殺兩江總督端方,因遭叛徒出賣而被捕。
這是殺頭的罪,好在端方思想比較開明,加上了解到孫毓筠是孫家鼐的族孫,就更不肯殺他,倒是給孫相國寫了封信,問他“孫毓筠是否華族”,孫家鼐心知端方是有意賣交情給他,但又不敢明保革命黨人,回信隻說確實有此不肖族孫,並很客氣地請陶齋兄(端方號陶齋)“依法辦理,嚴加管束”。一切盡在不言中,非久曆官場中人,難以品得其中奧妙。
端方見老相國落門落坎,便設法給小孫開脫了“大逆不道”的罪名,隻判了5年監禁。事實上也不曾監禁,隻讓他在督署花園讀書悔過。段雲、權道涵二人跟著沾了光,被判終身監禁了事。
辛亥革命後,孫毓筠重獲自由,以革命元老的身份,先是擔任江浙聯軍總部副秘書長,後來更被推舉為安徽都督。被柏文蔚取而代之後,他到北京當上了臨時參議院議員,1914年被袁世凱親自任命為約法會議議長,約法會議解散後,就成了參政院參政。
不用說,孫毓筠的身份絕對是夠的。其他幾人,同樣也都很拿得出手。
這其中最顯赫的是嚴複。他本是福州船政學堂中的最優等生,在學校的時候,劉步蟾、鄧世昌等人都要排在他後麵,所以畢業後就被選送到了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留學,回國後被任命為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算是黎元洪的老師。
甲午戰敗後,嚴複決意思想報國,遂退出軍界,專心於翻譯事業,我們現在熟悉的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等都是由他翻譯引進,而他所倡導的“信達雅”,更被奉為翻譯界的圭臬。
進入民國,嚴複被袁世凱任命為北大首任校長。他們倆的淵源很深,早在戊戌變法時期,嚴複就竭力鼓吹維新,並因此一直備受冷落,獨後來擔任了直隸總督的袁世凱慧眼識才,再三邀請他出任自己的幕僚,卻都被婉拒。等到慈禧死後,袁世凱遭罷官逐回河南,萬馬齊喑之時,隻有極少數人敢於站出來說幾句公道話,其中就有嚴複的“世凱之才,天下無兩”,“此人國之棟梁,奈何置之閑散”?所謂患難見真情,因此嚴複贏得了袁家上下的尊敬,楊度對這一切了如指掌,不惜花費九牛二虎之力,好歹把他給拉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