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袁世凱這一次是真的感覺很屈辱,當然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不過如果老袁真能像他與大家共勉的那樣,“本臥薪嚐膽之精神,作奮發有為之事業”,那麼也未必不能變壞事為好事。隻是可惜啊,袁大總統轉眼間又陷入了迷夢之中,非要過過皇帝癮不可。
袁世凱之想當皇帝,有多方麵的原因,其中最拿得出手的理由,是民國成立之後,一度諸侯割據人心渙散,他痛感中國需要有個皇帝來凝聚大家的忠誠,從而使得國家不至於四分五裂。平心而論,袁世凱自幼讀的是聖賢書,經的是封建官場的曆練,認知水平隻能停留在這個高度,也多少可以理解。
但這隻是一方麵,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皇帝的誘惑”。確實,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和皇帝情結不可能隨著民國的建立而立即煙消雲散,而皇帝不比大總統:大總統是選出來的,皇帝卻是天命所歸,更容易讓人崇拜、臣服。更重要的是,大總統任期十年,就算可以無限連任,畢竟比不上皇帝活到老幹到老,沒人敢覬覦大位。而且,皇帝的子孫還是皇帝,天經地義;大總統的子孫,沒準就變成了孫子,讓人情何以堪?
另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則是,袁世凱周圍攀龍附鳳者的推波助瀾。最熱衷的自然是大公子袁克定,他一心想當太子,進而成為“太宗”,享受九五之尊的快樂。說起來這也是人之常情,你我若在那個位置上估計也會有此想法,隻是我們現在知道,那麼幹是不對的。
除袁克定之外,其他蠅營狗苟之輩就多了。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梁士詒等開國元老不會存此念頭,甚至會強烈反對,這是因為實行總統製,袁世凱百年之後他們都有機會繼任,過把大總統的癮,而一旦恢複帝製,皇帝鐵定姓袁,大家最好的結局,隻不過是世代為臣而已。毫無疑問,這是賠本的買賣。
但是對於像楊度、楊士琦、袁乃寬、段芝貴、江朝宗等二、三線人物,他們既已錯過了在辛亥年建立奇功的機會,便隻能屈居人下,但單憑年輕和大佬們熬歲月,難免讓人心緒難平;可若想顛覆局麵後來居上,則必須創建更大的功業,那麼就隻有勸進擁戴一條路才可以走通。於是漸漸地,這些人就聚集到袁克定的周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共同體。
所以進入民國之後,恢複帝製的聲音從未斷過,隻是因為局麵混沌,袁世凱才一直不敢輕舉妄動。等到國民黨發起的二次革命失敗,各地諸侯服軟,北洋勢力終於得以籠罩全局,這時候,袁世凱不想再等了,他覺得,心動不如行動,幹吧!
在最初的布置被清朝遺老們誤解為“袁宮保欲複辟清室”之後,袁世凱哭笑不得之餘並未氣餒,隻是因為日本人提出“二十一條”才讓他暫時中斷了此大計。現在,談判既然已經完成,還有什麼可以顧忌的呢?
當然,路要一步一步走,如此大計,絕不可草率行事,更不能自己先就跳將出來,還是得先看看各方反應再說。這一次,小心翼翼地袁世凱,放出的第一個信號,是為中華民國整了首新國歌。
原來的國歌還是孫中山的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由蔡元培所定,歌詞出自江蘇政府民政廳次長沈恩孚之手,叫《五旗共和歌》,歌詞如下:
亞東開化中國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新國歌名叫《中華雄踞天地間》,歌詞如下:
中華雄踞天地間,廊八埏,華胄從來昆侖巔。江湖浩蕩山綿連,共和五族開堯天,億萬年。
這首歌詞,是袁世凱特請老朋友蔭昌所作,不過剛公布沒幾天,那句“共和五族開堯天”,就被改成了“勳華揖讓開堯天”。
這是因為,“五族共和”裏的那個“共和”犯了忌諱,而傳說中中國最早的皇帝是堯,他的全名叫“伊祁放勳”,第二個皇帝是舜,全名叫“姚重華”,他的位置是堯禪讓而來。“勳華揖讓”,字麵上就是堯讓位於舜的意思,更深的含義則是,袁世凱一旦當了皇帝,其位是由清朝揖讓而來,當為堯舜之後的又一美談。這個想法很好,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熱衷,對此反應最消極的大佬,竟是早已風光不再的段祺瑞。
段祺瑞反對帝製是一貫的,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日子越來越難過,軍權旁落之後,段總長心灰意冷,懶得再去陸軍部辦公,不多的公事,完全交給了次長徐樹錚去打理。
徐樹錚是段祺瑞的頭號心腹,但他不是北洋嫡係,又因為專橫跋扈,所以雖然足智多謀,有“小扇子”之稱,卻很為袁世凱所厭惡,從不對他假以顏色,甚至曾經表示要把徐調職,段祺瑞覺得這欺人太甚,冷冷說道:“很好,請總統先免我的職,總統要怎麼辦,便怎麼辦!”
段祺瑞雖已被打入冷宮,但在軍中影響力猶存,袁世凱不願和他鬧得太難僵,此事就隻好作罷。沒想到隔沒多久,“二十一條”還在談判的時候,陸軍部竟然很不合時宜地上了一道呈文,請求給職員加薪,袁世凱盛怒之下,做了親筆批示:“稍有人心,當不出此!”搞得段祺瑞麵子上很不好看。
其實對段祺瑞最不滿的還不是袁世凱,而是袁克定。據說還在“二十一條”談判之時,袁大公子就曾派人在陸軍部埋了炸彈,欲謀殺段總長,此事後來不了了之。等到談判完成,中國終於屈服於日本,袁克定第一個跳了出來,公開表示:“陸軍如此無用,總長所司何事?這就是政府不得不接受日本條件的全部原因。”矛頭直指消極怠工的老段。
麵對如此巨大的壓力,段祺瑞隻能稱病請辭,辭呈遞上之後,不待批準自己就去了西山,隻說是安心養病。袁世凱不許他辭職,極力慰留,同時給了兩個月的假,並賞給人參4兩,醫藥費5000元,讓他“善自珍重,並慎延名醫,詳察病源,多方施治,切望早日就痊,立即銷假”。至於段祺瑞空出來的陸軍總長一職,袁世凱本來屬意於蔡鍔,但因北洋係內部反對聲太大,不得已便安排了王士珍署理,這是5月31日的事。
接下來來了個好消息。原來早在辛亥革命時期,沙俄就積極策動蒙古的喇嘛王公脫離中國,獨立建國。隨後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外蒙地區與達賴、班禪齊名的三大藏傳佛教領袖之一)宣布外蒙獨立,並建立了“大蒙古國”,自立為皇帝,年號“共戴”。
當時無論是清朝還是後來的民國政府,都苦於力不從心,隻能談判解決此事。談來談去,到了這年6月間,中、蒙、俄三方終於簽訂了《中蒙俄協約》,哲布尊丹巴宣布退位,並取消皇帝稱號,俄國表示承認中國對外蒙的宗主權,中國則對俄國在蒙古的各項特權再次加以確認。
哲布尊丹巴的皇帝不當了,袁世凱的皇帝夢卻越來越如幻似真,這當然需要北洋將領的全力支持才行。現在,段祺瑞已經暫別政治舞台,那麼,另一員大將馮國璋是怎麼想的呢?其實袁世凱比我們更想知道。
不僅馮國璋,各省將軍的想法都是袁世凱所關心的。本來他的安排是召集大家來京開一次高級軍事會議,除窺探各位對帝製問題的態度之外,還要公開宣布劃分軍區及廢省改道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