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需要眾多的成熟的公民參與。如果有眾多的反對者,就意味著,我們離公民社會的距離越來越遠,也會遭到更多的阻力。
民意調查的最大優點,在於調查更廣泛、更專業、更規範,結果更為準確全麵,而且政府居於主動地位了解民意,對政府一些決策更有參考價值。
2010年7月27日,溽熱的北京王府井大街上,剛剛答完一份民意調查問卷的北京某大學學生王麗告訴記者:“都是一些知名的調查機構,內容主要涉及一些民生問題。我願意配合這樣的調查。”這是王麗當天答完的第二份問卷。不遠處,還有不少人也在訪問員指導下回答問卷。
近年來,隨著我國民主化進程的加快,民眾對公平和公正的追問意識增強,城市管理、社會發展乃至國家立法、政府決策、幹部的選拔任用、官員的政績考核評價、升遷等諸多方麵的工作,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民意調查程序。同時,越來越多的民眾也逐漸認知並參與到這項社會活動中。
目前,我國各類民意調查機構從無到有,逐漸壯大。除政府民意調查機構外,媒體、高校科研機構、外資以及國內民營的民意調查機構也相繼亮相,並活躍於我國政治和經濟生活等多個領域。據中國市場信息調查業協會為記者獨家提供的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市場信息調查業企業和事業單位33447家,並每年以6%的速度遞增。以此推算,2008年有市場信息調查業企業單位約4.2萬家。
中央黨校政法部黃小勇副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了這番蓬勃景象後麵的社會背景:“現代化使得政府決策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依賴於知識而非簡單的經驗,民意調查能讓決策者客觀地獲得關於決策事項所包含的豐富信息,為政府科學、民主、依法執政帶來了新契機。在此基礎上,暢通社情民意通道,了解民意所向,決策者才能最大限度地作出正確決策。這是彙聚民智、提升執政能力的重要手段。”
事實上,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就強調:“要建立社會輿情彙集和分析機製,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胡錦濤總書記也指出:“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製。”
“民意調查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要求,順應了科學發展和注重民生的需要。”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副主任吳士輝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民意信息已經逐步進入政府決策谘詢程序,政府正以更為積極的姿態,傾聽來自民眾的聲音,“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工作。”
“社會矛盾凸顯期”催生民調興起
我國民意調查機構的興起,有著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政治背景。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群眾利益訴求、意見表達及價值判斷呈現多元化特征,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因此,政府需要傾聽民眾呼聲,了解民意,同時民眾也希望獲得對政府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魯照旺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近年來,群體性事件及個體極端行為時有發生,這是社會矛盾爆發的主要體現,而預警機製的缺失又往往使這些矛盾處於失控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社情民意調查對各級黨委政府而言,顯得十分迫切而又必要。
“現在公眾對於參與政府公共政策製定過程的願望越來越強,不僅表達自己對於現有的公共政策的看法,更多的還希望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副總經理肖明超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去很多事情,政府隻需要告訴民眾一個結果,或怎麼執行政策。但是目前,民眾對於知情權的要求大大提高,互聯網加速了與政府有關的信息傳播的速度,對政府的政務公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因為如此,政府已經到了一個必須傾聽民意的時代。”他進一步解釋道,“主要有三方麵原因:首先,收集民意可增強政策執行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其次,收集充分的民意可以看到民意的未來走向,以便於政府可以盡快作出政策調整,包括建立預警體係;再次,收集民意可多角度保證政策的合理性。”
“民意對政府的重要性在提升,民意調查機構正是一個科學、係統地把民意傳遞給政府的重要渠道。”零點研究谘詢集團董事長袁嶽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方麵是民眾不滿足僅靠媒體、人民代表表達訴求,還希望繼續拓寬訴求渠道。一方麵是政府開明了,願意聽到民意民聲,使決策有更多民意基礎。這兩方麵力量結合,推動了民意調查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