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中國“民調時代”來了(1)(2 / 3)

發展曲折、形態年輕

我國是較早進行現代民意調查的國家之一。有關專家介紹,1922年11月24日,我國留美歸國的心理學碩士張耀翔,在北師大校慶日期間,進行了我國最早的一項現代意義上的民意調查。

由於我國各種特殊的政治現實,這次民意調查並沒有迎來這個行業的勃興時代。相反,從1922年到1982年的60年間,我國大陸沒有出現一家專門的民意調查機構,民意調查活動幾乎一度銷聲匿跡。“1986年以前,我國政府基本沒有係統的利用民意進行評估的機製,所有政務信息依賴行政係統內部自下而上的報告機製,不允許獨立民意研究機構存在。”袁嶽回顧說。

1988年,廣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成立,這是我國大陸最早的民間民意調查機構之一。多年來,該機構一直編撰《民意參考》和《民意內參》兩份刊物,前者派發給各學術機構,後者上報廣州市各黨政領導。同年,北京市委宣傳部成立的北京社會心理研究所,也是較早的專門從事民意調查的機構,出版內刊《民意》雜誌。

1988年至2002年,是我國民意研究發展重要的14年。這期間,我國政府進行民意測驗的數量大量增加,內容也更廣泛,同時允許民間獨立市場研究與民意測驗機構合法注冊,允許民間組織從事民意調查工作。

袁嶽對此深有體會:“在這一階段,民間獨立調查機構開始有機會介入一些對於公共項目的評估,如公眾安全感的調查、中國大陸地級以上城市投資環境的評估等。而且,媒體開始大量使用民間獨立調查機構的相關調查數據。在1992年之前,中國媒體隻使用官方數據。”

從2002年開始,我國民意調查行業進入了快速全麵變遷的階段。2003年發生的不少地方民眾對於政府的評價、因SARS而引起的政府信息公開化要求、我國政府領導人倡導的親民風格和對於民眾人權的重視在這一年中獲得異常的重視。因此,這一年被許多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定義為顯示我國社會和政府快速轉型、個人自由和權利空間越來越發展的一年。

中國民調五大類型

目前,我國民意調查機構已呈多元化發展。據記者調查,大概可分為以下五類,即政府型、高校科研機構型、民營型、外資型、媒體型,等等。

政府型主要來自國家統計係統。2003年年底,國家統計局召開專題會議,要求各省市統計部門盡快建立“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CATI)係統”,積極開展社情民意調查。

2004年11月10日,江西省成立了隸屬於省統計局的民意調查中心。同年底,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正式成立。隨後,各省市統計係統下的民意調查機構也相繼出現,我國政府民意調查機構初步自成體係。

據國家統計局門戶網站顯示,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的職能是指導全國統計係統社情民意調查機構的工作,組織實施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委托的有關社情民意調查任務;開展統計谘詢、相關信息資料加工處理與查詢服務;負責經濟景氣發展態勢監測、信息發布及相關科學研究。

近年來,一些媒體、高校科研機構也紛紛成立民意調查機構,比如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中國傳媒大學調查統計研究所,等等。

與此同時,一些以谘詢公司、研究中心、調查公司、信息中心等名義注冊的民營調查機構,更是層出不窮,除零點研究谘詢集團(簡稱“零點”)外,比較活躍的還有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簡稱“美蘭德”)、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簡稱“新生代”)、北京數字100市場谘詢有限公司(簡稱“數字100”)、華通現代市場信息谘詢有限公司(簡稱“華通現代”),等等。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一些外資調查機構也紛紛低調進入我國,讓人耳熟能詳的有蓋洛普(中國)谘詢有限公司(簡稱“蓋洛普”)、AC尼爾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