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高校“老板”淪為新生腐敗群體(1 / 2)

“老板”稱呼的流行僅是一個表征,令人痛心的是它所反映的是教師職業的異化和師生關係的功利化趨勢。

“博士生導師”“客座教授”“特聘教授”……目前,很多高校教授的頭銜十分顯赫,但其中有些教授在學生眼裏,最主要的身份是“老板”。

在我國高校,研究生把自己的導師稱為“老板”,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這些導師帶著研究生做科研項目,並付給一定的報酬。

不少人認為,目前高校的一些科研項目,已異化為一些人的賺錢“門路”。由於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規約束與規範,大學內的校園生態與學術生態發生了變化。

導師?老板?師生關係走向功利化

2006年6月,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小雁就要畢業了。提起三年的讀研經曆,小雁不禁感慨萬分:“大部分時間在給‘老板’打工,專業知識學得一塌糊塗……”

“一直為‘老板’做著與專業沒有關係的項目,每月得到450元的報酬!”小雁一談到她的導師就來氣,“即使在外麵一些公司兼職,掙的錢也遠比這個多。可為了完成論文,順利拿到學位,還是不得不跟著‘老板’做。”

在采訪中,有的研究生透露,他們的導師隻管申報課題,查資料、做調查或實驗、寫書稿,都交給研究生完成。一些研究生表示,他們很願意在能鍛煉自己能力的前提下,主動幫助導師做事,也可以不計較報酬,隻是不希望導師以“搞研究”的名義把自己當做賺錢或獲取名利的工具。

“在學術上,極少得到‘老板’必要的關心與指導。”北京某師範大學研究生小張坦言,“現在的‘老板’都帶好幾個研究生,‘老板’又整天在各地飛來飛去,參加國內大大小小的會議,有時還要出國,除通過電子郵件與‘老板’進行溝通外,‘麵授’的機會很少……”

記者采訪的部分研究生說,要畢業就得發表論文,要發表論文就得參加導師的項目,畢業論文的題目一般也從項目中出。“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老板’叫你幹活反而是看得起你,哪兒還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呢?”北京某大學研究生小芳告訴記者,做每個項目之前,“老板”都會規定完成時間,快到期時,他會問進度,要是沒完成,“老板”的臉色便難看了。

“為何把導師叫做‘老板’?”聽到這個問題,小芳驚訝地反問記者:“難道不能叫‘老板’嗎?他付我工資,我給他幹活!”

隻要有項目,“老板”就能賺錢

“平時我想請個假去外地看看女朋友,很難得到‘老板’的批準。”北京某大學研究生張成向記者抱怨,“他恨不得我把所有時間都用在項目上。”

有的研究生認為,導師對他們要求如此“嚴格”,目的是為自己賺錢。北京某理工大學的研究生小麗告訴記者:“隻要有項目,‘老板’就能賺錢。我的‘老板’神通廣大,一年可以弄到三四個項目。”

據了解,研究生們所說的項目主要有兩種:第一,由政府長期設立的各類研究基金支持的項目,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社科基金項目、863計劃、各部委或各級政府設立的研究基金資助的項目。第二,由政府或企業就某項目研究課題委托的項目。有的學校把前者稱為縱向項目,後者稱為橫向項目。

“做縱向項目沒多少錢可賺,國家對這些項目的每一項開支,都管得很嚴。”據知情人士介紹,做縱向項目,導師一般都能從項目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自由支配;可是,一個項目做下來,往往也會所剩無幾。“當然,有極少數導師打著項目的幌子撈錢也不難,比如購買科研設備時,從中獲取回扣。”

“很多導師都希望既有縱向項目又有橫向項目,這樣可名利雙收。”北京某理工大學一位教授坦言,“能拿到一些863計劃、963計劃等高級別的縱向項目,可以提高在這個領域的學術地位。至於做橫向項目,純粹就是為賺錢了。”

那麼,一個橫向項目導師能賺多少錢呢?據知情人介紹,主要是因領域而異,比如有些50萬元的項目,扣掉學校收取的管理費和其他費用,導師至少能賺到25萬元。

“導師從外麵拿來項目,就交給學生做,至於給學生多少報酬,完全憑良心而定。”北京某大學一位教授告訴記者,少數導師還不錯,不但每月給研究生1000多元生活費,到年底還會給研究生分紅,可不給研究生錢的導師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