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高校“老板”淪為新生腐敗群體(2 / 2)

記者了解到,高校導師的工作主要是三部分:搞科研、指導研究生和為本科生上課。但很多研究生抱怨,有些導師整天隻顧挖空心思搞項目賺錢,不但沒精力指導研究生,即使本科生的課,也是讓自己的研究生去上。

高校“老板”是怎麼出來的?

是什麼原因導致導師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鑽進“錢眼”裏去呢?

據了解,近些年來,我國的教育和科研經費大部分是通過課題立項的方式發放到教師名下,而在審批課題項目及經費中,申報者的職位、人際關係、公關本領等種種非學術的因素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作用。然後,高校也按照同樣的行政主導邏輯,以能否得到項目和所得到項目的級別為標準,來衡量導師的科研能力。

“很多高校每年會對導師的項目經費排名,靠後者會受到批評和警告,沒有科研項目的,甚至還會被取消導師資格。”北京某大學一位博導感歎,“目前大學衡量科研的標準過於絕對化,且多以量化的形式進行考核。這種硬性規定不得不使導師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以外的拉項目、跑經費等事務上。”

“有些導師充分利用自己苦心經營的關係網到處申請項目,往往憑的不是科研能力,而是公關能力。”北京某大學教授無奈地對記者說,“這種機製下,有些導師沒什麼水平,卻因為能拉項目跑經費,照樣做導師,而有些踏踏實實做研究的導師,因為沒有太多的社會關係而麵臨被淘汰的危險。”

顯然,這樣一種機製所導致的結果是——競爭中的優勝者,為了保持其優勝地位,必須盡可能快速地完成所拿到的課題,以便投入下一輪的爭奪戰。快速完成課題的最現成辦法就是讓學生們去做,於是,導師成了“老板”,學生成了“雇工”。

終結高校“老板”

據了解,“老板”一詞曾經出現在歐美國家的高校中,但導師雇學生做項目,都發給學生合理的報酬,並且會在其中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決不影響學生的學業”。

在我國高校,“老板”一詞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對導師的經濟要求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老板”稱呼的流行僅是一個表征,令人痛心的是它所反映的是教師職業的異化和師生關係的功利化趨勢。

“大學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它除了要有學術和業務的氛圍,更要有人文和道德氛圍。”北京大學一位教授憂心忡忡地說,“高校‘老板’盛行,不但會導致學術泡沫泛濫,浮躁之風日盛,金錢利益至上,創新意識退化,而且也容易使教授群體淪為新的腐敗高發人群。”

很多人認為,真正要消除這一現象,就得對症下藥。首先,改革導師遴選製度。目前我國高校導師,是通過遴選和評審出來的,這種製度不僅剝奪了學生的選擇權,也滋生了學術腐敗。

長期以來,我們把“導師”看得過於神聖,並當成了一種榮譽和地位的象征。而實際上,導師不過是一種教學崗位。由此,導師遴選製度必須改革,即不管是何種級別、年齡的教師,隻要在某個方麵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就,就可以申請招收研究生;招不到研究生,再著名的教授也不能做導師。如此一來,導師們的權力就會受到約束。

其次,建立合理的導師評價體係和監督管理製度體係。一方麵對導師科研能力的評價體係要避免過於絕對量化和短期化。要保證研究生的獨立性和話語權,讓他們在接受導師指導的同時,也能夠對導師的指導進行客觀的評價,由此建立起完善的、合理的導師評價體係。另一方麵,受利益驅動,不能指望“跑錢”的導師自律,應當出台相關的措施,對導師的教學時間安排,建立科學的管理製度,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指導和研究時間,保證對研究生提供足夠的有效指導。

第三,加強項目經費的監督和管理。現在對於數十萬元、上百萬元的經費,上級部門隻管審批下撥而缺乏強有力的監管,導致大量的科研經費被裝進個人腰包,這是很多導師醉心於做項目的“原動力”,而對此國家卻沒有一部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與規範。因此,有關人士建議,一方麵,有關部門要對縱向項目經費嚴格審計,加以監控,以免大量的科研經費被裝進個人腰包。另一方麵,對橫向項目,高校應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監督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