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中辦、國辦下發了《關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若幹問題的通知》,2009年5月初,中央紀委、監察部、財政部也聯合下發《關於采取有力措施認真貫徹落實厲行節約八項要求的通知》。
但記者調查發現,在公務接待消費接受群眾和社會輿論監督方麵,顯得緩慢而艱難——
2008年11月,遼寧沈陽市民、律師溫洪祥向沈陽市政府提出信息公開申請,要求相關部門公開辦公費、招待費、差旅費等財務賬目,他的申請雖然被受理,但同時被告知“政府部門財務信息又極其敏感,(公開)難度極大,這個公開可能不會一蹴而就,結果可能不會太樂觀。”
2008年12月30日,河南南陽小夥王清向南陽市181個行政部門提交了7項政府信息公開書麵申請,其中主要是“三公”消費問題。讓人錯愕的是,有些單位收到申請後,還將其當成了間諜。
盡管如此,多位專家受訪時還是表示樂觀,他們認為隻要政府自身的改革措施不斷推進,力度不斷加大,再加上普通百姓、社會組織、新聞媒體的積極介入,就能實現建立公共財政公開製度和現代財政預算製度的目標。
打破“自我監督”的思維
從記者采訪梳理的對策看,公務接待中的吃喝風並非不治之症,隻要做到信息公開,打破“自我監督”的思維,從預算、報銷手續、公示等環節入手,加強監管敢於處罰,便可使問題迎刃而解。
“公務接待開支無序增長的問題,絕非某些技術手段就可以解決的。”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係張鳴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應建立政府行為預算硬約束的製度框架,讓人大可以通過預算製約、監督政府開支。”
據專家介紹,按國際通行的做法,公務接待消費必須全部納入預算,並且公開接受媒體、公眾的監督,一旦違規,將受嚴厲的處罰。比如芬蘭,上至總理下至普通公務員,一起吃飯的有哪些人,點了什麼菜,花了多少錢,都要在網上公開其清單,每位公民都能看得到、查得清。芬蘭就曾有一位中央銀行高官,在公務接待中不小心上了一道鵝肝,被媒體上網查閱菜單曝光後而下台。
“對於公務接待,政府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指定政府定點賓館、實行公務卡消費製度,這些都確實起到一些好的效果。但這遠遠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公務接待過多過濫、花費過多的問題。”汪玉凱說。
“要杜絕公務接待腐敗,可從三方麵入手。”汪玉凱建議,“首先,應在現在的有效製度基礎上,創新各種管理模式,對政府亂花錢的行為進行有效控製;其次,把預算外收入納入體製內管理,杜絕體製外循環;再有,對一些典型案例,要加大曝光力度,進行嚴肅處理,以起到切實的警示作用。”
“黨政公務接待應製定全國統一的接待標準。對每一筆吃喝款項,包括支出的去向、用途,招待的標準,都嚴格按照公務接待的標準進行審核。”中國社會科學院尹韻公研究員對記者說,“公務接待應推行清單製、實名製、公示製,公務接待單應有統一格式,其中內容包括:來客時間、地點、人數、單位、姓名職務,公務活動內容,接待地點、人均標準、接待總額、經手人、陪客、客人簽名、審批人等。一式三聯,報銷單位財務存檔備查。”
“可從製度上升到法律層麵,像治理貪汙受賄一樣治理公務接待腐敗,增加違規成本。”尹韻公認為,“如果公權力受到了剛性製約,公務接待就會走出尷尬的狀態,官員出於違法成本考慮,在公款吃喝時也會有所顧忌,也可大大減少腐敗的可能。”